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白居易詩詞作品集:
錢塘湖春行 杜陵叟 長恨歌 觀刈麥 琵琶行/琵琶引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憶江南詞三首 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憶江南 藍橋驛見元九詩 賣炭翁 望月有感 晚秋夜 宴散 與元九書 惜牡丹花二首 問劉十九 南湖早春 花非花 村居苦寒 新制布裘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冷泉亭記 胡旋女 春題湖上 仆射來示有三春向晚四者難并之說誠哉是言輒…兼簡尚書 江樓月 詠老贈夢得 夢微之 琵琶行 望月有感 牡丹芳 大林寺桃花 晚桃花 秋霖即事聯句三十韻 喜晴聯句 會昌春連宴即事 上陽白發人 代迎春花招劉郎中 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 庾樓曉望 竹枝詞四首 放言五首·其一 放言五首 并序 杏園中棗樹 買花/牡丹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花非花 李都尉古劍 夜雨 夜雪 畫竹歌 過元家履信宅 池上二絕 池上 放言五首·其二 放言五首·其三 李白墓 浪淘沙 勤政樓西老柳 楊柳枝詞 白云泉 放言五首·其四 望驛臺 邯鄲冬至夜思家 井底引銀瓶·止淫奔也 別元九后詠所懷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京兆府栽蓮 上陽白發人-愍怨曠也 郊陶潛體詩十六首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暮江吟 清明夜 秋雨夜眠 舟中讀元九詩 重陽席上賦白菊 秋雨中贈元九 題李次云窗竹 村夜 寒閨怨 潛別離 續古詩十首 杭州春望 烏贈鶴 新豐折臂翁 霓裳羽衣舞歌 魏王堤 紫毫筆-譏失職也 垂釣 寒食野望吟 琴茶 酬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三十韻(次用本韻) 鵝贈鶴 長相思 曲江醉后贈諸親故 楊柳枝二首 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 紅線毯 醉后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兼簡張大賈二十四先輩昆季 題岳陽樓 夜箏 春詞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 宿紫閣山北村 傷大宅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 和夢游春詩一百韻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絕句 湖亭望水 遺愛寺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早興 微之就拜尚書居易續除刑部因書賀意兼詠離懷 旱熱二首 病中數會張道士見譏,以此答之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寄盧協律 秋居書懷 浪淘沙 采地黃者 過駱山人野居小池(駱生棄官居此二十馀年) 重到渭上舊居 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州楊八使君 同微之贈別郭虛舟煉師五十韻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夢仙 杏為梁-刺居處僭也 題贈鄭秘書征君石溝溪隱居 閑居 北亭 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 北亭 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 翰林院中感秋懷王質夫(王居仙游山) 寄楊六(楊攝萬年縣尉,余為贊善大夫) 生離別 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 寄白頭陀 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 閑居自題 二年三月五日齋畢開素當食偶吟贈妻弘農郡君 達哉樂天行(一作健哉樂天行) 喜老自嘲 喜老自嘲 生離別 兇宅 母別子 永崇里觀居 松齋自題(時為翰林學士) 馬上作 洛下卜居 朱陳村 東墟晚歇(時退居渭村) 江南謫居十韻 元十八從事南海欲出廬山臨別舊居有戀泉聲之什…伸別情 江南謫居十韻 元十八從事南海欲出廬山臨別舊居有戀泉聲之什…伸別情 郡齋暇日憶廬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韻多敘…出處之意 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 不準擬二首 池上篇 轎?釧罩蕁? 有木詩八首 題元十八溪亭(亭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 郡齋暇日辱常州陳郎中使君早春晚坐水西館書事詩…酬之 早秋曲江感懷 簡簡吟 送客春游嶺南二十韻 送客春游嶺南二十韻 新居早春二首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 早春西湖閑游悵然興懷憶與微之同賞…偶成十八韻寄微之 送徐州高仆射赴鎮 詠所樂 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 病中詩十五首·初病風 長相思 會二同年 燕詩示劉叟 輕肥 和答詩十首·和陽城驛 適意二首 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 自詠 村居臥病三首 郡中春宴,因贈諸客 曲江感秋二首 江南遇天寶樂叟 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翟中丞 村居二首 題元八溪居 贈韋八 贈韋八 長安春 見于給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諸郎官詩,因以戲贈 題西亭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寄樂天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朝回與王煉師游南山下 聞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時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聊以寫懷 履道新居二十韻 憶洛中所居 憶廬山舊隱及洛下新居 自題新昌居止,因招楊郎中小飲 令狐尚書許過弊居先贈長句 令狐尚書許過弊居先贈長句 題天竺南院贈閑元旻清四上人 自詠 晚夏閑居,絕無賓客,欲尋夢得,先寄此詩 自詠 李盧二中丞各創山居俱夸勝絕然去城稍遠…聊戲二君 刑部尚書致仕 河陽石尚書破回鶻迎貴主過上黨射…稱嘆不足以詩美之 刑部尚書致仕 河陽石尚書破回鶻迎貴主過上黨射…稱嘆不足以詩美之 勸酒(以下見《文苑英華 酬令狐留守尚書見贈十韻 憶江南三首 惱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和朝回與王煉師游南山下 酬令狐留守尚書見贈十韻 哭孔戡 常樂里閑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輿王十…時為校書郎 蘭若寓居 昭國閑居 閑居 閑居 秋霖中過尹縱之仙游山居 冀城北原作 游云居寺,贈穆三十六地主 秋暮郊居書懷 端居詠懷 尋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 早朝思退居 題新居寄元八 江樓夕望招客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除夜作 題新居,寄宣州崔相公(所居南鄰即崔家池) 仲夏齋居,偶題八韻,寄微之及崔湖州 齋月靜居 齋居 東歸 偶題鄧公(公即給事中珽之子也,饑窮老病,退居此村) 題崔少尹上林坊新居 春日閑居三首 香山居士寫真詩 閑居自題,戲招宿客 和李中丞與李給事山居雪夜同宿小酌 閑居貧活計 自詠老身示諸家屬 閑居貧活計 自詠老身示諸家屬 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見才調集) 哭孔戡 和除夜作 花下對酒二首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竇七校書 感白蓮花 相和歌辭·短歌行二首 竹枝詞·瞿塘峽口水煙低 賀雨 答友問 放鷹 潯陽三題·東林寺白蓮 秦中吟十首·議婚(一作貧家女) 驪宮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財力也 八駿圖 陰山道-疾貪虜也 自題寫真(時為翰林學士) 答卜者 東園玩菊 江州雪 春游二林寺 食筍 春游二林寺 食筍 白發 客路感秋,寄明準上人 惜栯李花 寄元九 贈別崔五 東溪種柳 歲晚 真娘墓(墓在虎丘寺) 婦人苦 戲題新栽薔薇(時尉盩厔) 秋江晚泊 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 白牡丹 白鷺 自悲 題遺愛寺前溪松 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 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灃上十四年…為他年會話張本也 自悲 題遺愛寺前溪松 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 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灃上十四年…為他年會話張本也 行簡初授拾遺,同早朝入閣,因示十二韻 采蓮曲 自問行何遲 勸酒 對鏡吟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我年三首 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贈馮、李二少尹 贈皇甫庶子 齊云樓晚望偶題十韻兼呈馮侍御,周、殷二協律 有小白馬乘馭多時奉使東行至稠桑驛溘然而斃…題二十韻 酬皇甫賓客 出使在途所騎馬死改乘肩輿將歸長安偶詠…寄太原李相公 喜錢左丞再除華州,以詩伸賀 想東游五十韻 同崔十八寄元浙東王陜州 想東游五十韻 同崔十八寄元浙東王陜州 自問 觀游魚 閑吟 偶作二首 夏日作 晚涼偶詠 六年冬暮贈崔常侍晦叔(時為河南尹) 自喜 冬日平泉路晚歸 諭親友 殘春詠懷,贈楊慕巢侍郎 晚春酒醒尋夢得 和楊六尚書喜兩弟漢公轉吳興魯士賜章服…長句見示 晚池泛舟,遇景成詠,贈呂處士 贈薛濤(見張為主客圖) 吹笙內人出家 東林寺白蓮 酬皇甫賓客 雜曲歌辭 云居寺孤桐 蜀路石婦 白牡丹(和錢學士作) 丘中有一士二首(命首句為題) 秦中吟十首·歌舞(一作傷閿鄉縣囚) 和答詩十首·和思歸樂 和答詩十首·答桐花 和答詩十首·和大觜烏 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 蠻子朝-刺將驕而相備位也 百煉鏡-辨皇王鑒也 兩朱閣-刺佛寺浸多也 見蕭侍御憶舊山草堂詩,因以繼和 贈吳丹 禁中曉臥,因懷王起居 麹生訪宿 游藍田山卜居 閑居 官舍內新鑿小池 草堂前新開一池,養魚種荷,日有幽趣 白云期(黃石巖下作) 昔與微之在朝日同蓄休退之心迨今十年…且結后期 官舍內新鑿小池 草堂前新開一池,養魚種荷,日有幽趣 白云期(黃石巖下作) 小池二首 昔與微之在朝日同蓄休退之心迨今十年…且結后期 詠懷 官舍 春葺新居 初見白發 暮春寄元九 別舍弟后月夜 酬張太祝晚秋臥病見寄 早朝賀雪寄陳山人 嘆老三首 嘆常生 諭懷 再到襄陽訪問舊居 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 南湖晚秋 因沐感發,寄朗上人二首 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 寄王質夫 招蕭處士 送客回晚興 竹窗 衰病無趣,因吟所懷 短歌行 醉歌(示伎人商玲瓏) 和鄭元及第后秋歸洛下閑居(同高侍郎下隔年及第) 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 長安閑居 晚秋閑居 臨江送夏瞻(瞻年七十馀) 題施山人野居 翰林中送獨孤二十七起居罷職出院 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 感發落 寄上大兄(已后詩在邽林居作) 村居寄張殷衡 廣宣上人以應制詩見示因以贈…居安國寺紅樓院以詩供奉 送人貶信州判官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絕句·看花屋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絕句·累土山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絕句·高亭 重到華陽觀舊居 登郢州白雪樓 題王處士郊居 謫居 櫻桃花下嘆白發 過鄭處士 寄蘄州簟與元九,因題六韻(時元九鰥居) 百花亭 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山居 彭蠡湖晚歸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潯陽歲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員外 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褣見寄制成衣服以詩報知 贈韋煉師 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見寄 別草堂三絕句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潯陽歲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員外 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褣見寄制成衣服以詩報知 贈韋煉師 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見寄 別草堂三絕句 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白槿花 發白狗峽,次黃牛峽登高寺,卻望忠州 卜居 題新昌所居 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 予與故刑部李侍郎早結道友以藥術為事…舊游因貽同志 晚亭逐涼 題別遺愛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亦廬山人,常隱白鹿洞) 九江北岸遇風雨 東院 虛白堂 白發 花樓望雪命宴賦詩 送李校書趁寒食歸義興山居 答劉禹錫白太守行 宿滎陽 答崔賓客晦叔十二月四日見寄(來篇云共相呼喚醉歸來)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祝蒼華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望曉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 微之重夸州居其落句有西州羅剎之謔因嘲茲石聊以寄懷 雪中即事答微之 除夜寄微之 蘇州李中丞以元日郡齋感懷詩寄微之及予輒依…兼呈微之 北院 欲到東洛,得楊使君書,因以此報 洛下寓居 臥疾 贈侯三郎中 吾廬 池上竹下作 題新居呈王尹,兼簡府中三掾 自詠 秋寄微之十二韻 酬微之開拆新樓初畢相報末聯見戲之作 酒筵上答張居士 初到洛下閑游 新昌閑居,招楊郎中兄弟 華城西北雉堞最高崔相公首創樓臺錢左丞繼種…悵然成詠 種白蓮 贈東鄰王十三 履道春居 讀鄂公傳 贈王山人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池鶴二首 白蓮池泛舟 答崔十八 勸酒十四首·何處難忘酒七首 白蓮池泛舟 答崔十八 勸酒十四首·何處難忘酒七首 老慵 酬皇甫賓客 銷暑 思往喜今 歲暮言懷 履道居三首 詠興五首 酬思黯相公見過弊居戲贈 把酒 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 詠懷 送呂漳州 題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后 洛陽有愚叟 風雪中作 雪中晏起偶詠所懷兼呈張常侍、韋庶子、皇甫郎中 池上作(西溪、南潭,皆池中勝地也) 七月一日作 自賓客遷太子少傅分司 狂言示諸侄 罷府歸舊居(自此后重授賓客歸履道宅作) 贈皇甫六張十五李二十三賓客 初冬早起寄夢得 池上閑吟二首 晚春閑居楊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長句答之 楊柳枝詞八首 閑臥有所思二首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白羽扇 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聞韋賓客皇甫郎中飲會亦稀…長句呈謝 老來生計 閑居春盡 香山下卜居 無長物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二十四韻(每對雙關分敘兩意) 迂叟 洛下閑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因夢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飲見贈 幽居早秋閑詠 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秋思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 同夢得和思黯見贈來詩中先敘三人同宴之歡…兼吟鄙懷 白發 公垂尚書以白馬見寄,光潔穩善,以詩謝之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酬夢得貧居詠懷見贈 改業 自戲三絕句·身報心 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 和思黯居守獨飲偶醉見示六韻時夢得和篇先成…美之 新沐浴 三年除夜 病中宴坐 閑居偶吟,招鄭庶子、皇甫郎中 履道西門二首 楊六尚書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對舉杯寄贈絕句 攜酒往朗之莊居同飲 以詩代書,酬慕巢尚書見寄 病中看經贈諸道侶 昨日復今辰 閑坐 齋居春久,感事遣懷 閑居 自問此心呈諸老伴 齋居偶作 昨日復今辰 閑坐 齋居春久,感事遣懷 閑居 自問此心呈諸老伴 齋居偶作 三謠·素屏謠 贈盧績 七夕 十二時行孝文 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 禽蟲十二章 潯陽三題 并序 春暮寄元九 登西山望硤石湖 后序 西巖山 登郢州白雪樓 和望曉 勸酒十四首并序 把酒 麴生訪宿 贈盧績 戲酬皇甫十再勸酒 兩朱閣 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見寄 北院 送沈倉曹赴江西 蘇州李中丞以元日郡齋感懷詩寄微之及予,輒 相和歌辭·反白頭吟 雜曲歌辭·浩歌行 讀張籍古樂府 題海圖屏風(元和己丑年作) 初授拾遺 哭劉敦質 高仆射 贈內 寄唐生 送王處士 諭友 放魚(自此后詩,到江州作) 大水 秦中吟十首·重賦(一作無名稅) 寓意詩五首 和答詩十首·和松樹 反鮑明遠白頭吟 青冢 海漫漫-戒求仙也 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 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 西涼伎-刺封疆之臣也 澗底松-念寒俊也 繚綾-念女工之勞也 時世妝-儆戎也 鴉九劍-思決壅也 答元八宗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 感時 病假中南亭閑望 官舍小亭閑望 和錢員外禁中夙興見示 酬楊九弘貞長安病中見寄 秋山 渭上偶釣 秋游原上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諸兄弟作) 聞哭者 新構亭臺,示諸弟侄 東坡秋意,寄元八 題玉泉寺 朝回游城南 宿簡寂觀 詠懷 出山吟 過李生 詠意 山中獨吟 湖亭晚望殘水 宿簡寂觀 詠懷 出山吟 過李生 詠意 山中獨吟 湖亭晚望殘水 鄧州路中作 感舊紗帽(帽即故李侍郎所贈) 秋蝶 初下漢江舟中作,寄兩省給舍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狂歌詞 郡亭 立春后五日 題小橋前新竹招客 三年為刺史二首 贈蘇少府 泛春池 寄題盩厔廳前雙松(兩松自仙游山移植縣廳) 禁中月 寄元九 早梳頭 秋題牡丹叢 將之饒州,江浦夜泊 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 照鏡 新秋 秋夕 送兄弟回雪夜 溪中早春 晝寢 城上對月,期友人不至 沐浴 仙娥峰下作 春晚寄微之 漸老 郡廳有樹,晚榮早凋,人不識名,因題其上 感秋懷微之 苦熱喜涼 夢與李七、庾三十三同訪元九 秋槿 答元郎中、楊員外喜烏見寄(四十四字成) 初入峽有感 過昭君村(村在歸州東北四十里) 東樓曉 東樓竹 九日登巴臺 東坡種花二首 哭諸故人,因寄元八 開元寺東池早春 步東坡 登龍昌上寺望江南山,懷錢舍人 庭松 同韓侍郎游鄭家池吟詩小飲 浩歌行 山鷓鴣 醉后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 春題華陽觀(觀即華陽公主故宅有舊內人存焉) 城東閑游 再因公事到駱口驛 惜玉蕊花,有懷集賢王校書起 長安送柳大東歸 亂后過流溝寺 秘書省中憶舊山 涼夜有懷(自此后詩并未應舉時作)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過高將軍墓 代鄰叟言懷 宿樟亭驛 寄陳式五兄 詠懷 新磨鏡 酬王十八見寄 贈別宣上人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江上笛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江岸梨花 感化寺見元九、劉三十二題名處 開元九詩書卷 酬盧秘書二十韻(時初奉詔除贊善大夫) 題盧秘書夏日新栽竹二十韻 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 重過秘書舊房,因題長句(時為贊善大夫) 重到城七絕句·高相宅 過顏處士墓 聽水部吳員外新詩,因贈絕句 贈楊秘書巨源 病中答招飲者 燕子樓三首 初貶官過望秦嶺(自此后詩江州路上作) 襄陽舟夜 江夜舟行 途中感秋 逢舊 臼口阻風十日 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 舟行阻風,寄李十一舍人 歲暮道情二首 聽崔七妓人箏 代春贈 晚春登大云寺南樓,贈常禪師 閑游 憶微之傷仲遠(李三仲遠去年春喪) 霖雨苦多,江湖暴漲,塊然獨望,因題北亭 春末夏初閑游江郭二首 紅藤杖(杖出南蠻) 風雨中尋李十一,因題船上 晚出西郊 夜宿江浦,聞元八改官,因寄此什 江樓早秋 西樓 尋王道士藥堂,因有題贈 上香爐峰 箬峴東池 重題 黃石巖下作 江亭夕望 酬元員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憶見寄 登西樓憶行簡 贈內子 尋郭道士不遇 潯陽春三首·春去 題韋家泉池 夢亡友劉太白同游彰敬寺 夜送孟司功 偶宴有懷 對酒 戲答諸少年 風雨晚泊 潯陽秋懷,贈許明府 九日醉吟 問韋山人山甫 廬山草堂夜雨獨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員外 聞楊十二新拜省郎,遙以詩賀 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惠貺兼抒離情 洪州逢熊孺登 初著刺史緋,答友人見贈 鐘陵餞送 贈內子 尋郭道士不遇 潯陽春三首·春去 題韋家泉池 夢亡友劉太白同游彰敬寺 夜送孟司功 偶宴有懷 對酒 戲答諸少年 風雨晚泊 潯陽秋懷,贈許明府 九日醉吟 問韋山人山甫 廬山草堂夜雨獨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員外 聞楊十二新拜省郎,遙以詩賀 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惠貺兼抒離情 洪州逢熊孺登 初著刺史緋,答友人見贈 鐘陵餞送 京使回,累得南省諸公書因以長句詩寄謝蕭五劉二…員外 感櫻桃花,因招飲客 即事寄微之 種荔枝 酬嚴中丞晚眺黔江見寄 春至 感春 巴水 初除尚書郎,脫刺史緋 惻惻吟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曲江亭晚望 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誥與王十一李七元九…同宿話舊感懷 中書連直,寒食不歸,因懷元九 重和元少尹 登龍尾道南望,憶廬山舊隱 西省北院新構小亭種竹開窗東通騎省…隔窗小飲各題四韻 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書懷見贈 初著緋戲贈元九 新秋早起,有懷元少尹 寄遠 寄山僧(時年五十) 偶題閣下廳 蕭相公宅遇自遠禪師,有感而贈 訪陳二 聞夜砧 梨園弟子 鄰女 聽夜箏有感 代謝好妓答崔員外(謝好,妓也) 寄李蘇州,兼示楊瓊 閑坐 商山路有感 重感 逢張十八員外籍 郢州贈別王八使君 重到江州感舊游,題郡樓十一韻 贈江州李十使君員外十二韻 重題(一作重題別遺愛草堂) 夜泊旅望 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聊取二郡一哂故有落句之戲) 對酒自勉 醉題候仙亭 臘后歲前遇景詠意 晚歲 和薛秀才尋梅花同飲見贈 與諸客空腹飲 小歲日對酒吟錢湖州所寄詩 湖中自照 贈沙鷗 馀杭形勝 新秋病起 悲歌 奉和李大夫題新詩二首各六韻·忘筌亭 早冬 歲假內命酒贈周判官、蕭協律 內道場永讙上人就郡見訪善說維摩經臨別請詩因以此贈 自詠 小童薛陽陶吹觱栗歌(和浙西李大夫作) 雙石 宿東亭曉興 日漸長,贈周、殷二判官 題故元少尹集后二首 別蘇州 有感三首 憶舊游(寄劉蘇州) 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櫛沐寄道友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寄問劉、白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李勢女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酬鄭侍御東陽春悶放懷追越游見寄 授太子賓客歸洛(自此后東都作) 酬集賢劉郎中對月見寄,兼懷元浙東 偶作二首 朝課 書紳 對火玩雪 舒員外游香山寺數日不歸兼辱尺書大夸勝事…長句以贈之 答微之上船后留別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一無泊字) 酬微之 酬微之夸鏡湖 醉封詩筒寄微之 祭社宵興燈前偶作 失鶴 柳絮 酬周協律 題石山人 留題天竺、靈隱兩寺 重題別東樓 別周軍事 好聽琴 遠師 憶杭州梅花,因敘舊游,寄蕭協律 早春晚歸 閑出覓春,戲贈諸郎官 云和 春老 與皇甫庶子同游城東 洛城東花下作 吟前篇,因寄微之 自到郡齋僅經旬日方專公務未及宴游偷閑…仍呈吳中諸客 代諸妓贈送周判官 對酒吟 早發赴洞庭舟中作 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題新館 西樓喜雪命宴 歲暮寄微之三首 小舫 蘇州柳 偶作 奉送三兄 官宅 蓮石 夜游西武丘寺八韻 詠懷 晚起 宿靈巖寺上院 江上對酒二首 答次休上人 贈楚州郭使君 初授秘監,拜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 秘省后廳 秋齋 答蘇庶子 早春同劉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 寄殷協律(多敘江南舊游) 和錢華州題少華清光絕句 座上贈盧判官 伊州 答裴相公乞鶴(一作酬裴相公乞予雙鶴) 北窗閑坐 池上 和集賢劉學士早朝作 和劉郎中望終南山秋雪 廣府胡尚書頻寄詩,因答絕句 送鶴與裴相臨別贈詩 鏡換杯 冬夜聞蟲 雙鸚鵡 贈朱道士 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病假中龐少尹攜魚酒相過 酬令狐相公春日尋花見寄六韻 和春深二十首 對酒五首 老戒 六年秋重題白蓮 贈夢得 陜府王大夫相迎偶贈 別陜州王司馬 問江南物 蕭庶子相過 嘆鶴病 哭微之二首 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 任老 嵩陽觀夜奏霓裳 題崔常侍濟上別墅(時常侍以長告罷歸,今故先報泉石) 過溫尚書舊莊 分司初到洛中,偶題六韻,兼戲呈馮尹 贈夢得 陜府王大夫相迎偶贈 別陜州王司馬 問江南物 蕭庶子相過 嘆鶴病 哭微之二首 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 任老 嵩陽觀夜奏霓裳 題崔常侍濟上別墅(時常侍以長告罷歸,今故先報泉石) 過溫尚書舊莊 分司初到洛中,偶題六韻,兼戲呈馮尹 嘗黃醅新酎憶微之 阿崔 池上小宴問程秀才 閑忙 看采蓮 看采菱 和微之十七與君別及隴月花枝之詠 題平泉薛家雪堆莊 病眼花 府中夜賞 雪后早過天津橋偶呈諸客 天宮閣早春 醉后重贈晦叔 詠興五首 代鶴 哭崔常侍晦叔 新秋曉興 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 北窗三友 和皇甫郎中秋曉同登天宮閣言懷六韻 短歌曲 六十六 飽食閑坐 覽鏡喜老 對琴酒 春寒 小臺 睡后茶興憶楊同州 題文集柜 詠史(九年十一月作) 春游 哭師皋 酬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示兼呈夢得(時夢得有疾) 洛下送牛相公出鎮淮南 酬舒三員外見贈長句 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因廣為三十韻以和之 感舊詩卷 喜照密閑實四上人見過 池上閑詠 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 把酒思閑事二首 衰荷 池上送考功崔郎中,兼別房竇二妓 送陳許高仆射赴鎮 答夢得秋日書懷見寄 同諸客題于家公主舊宅 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 南浦別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陰雨 偶作寄朗之 青門柳 為薛臺悼亡 早春 詠菊 后宮詞 春風 微雨夜行 放言五首·其五 宴桃源 除夜 別州民 池上早夏 慈烏夜啼 春雪 初出城留別 秋思 長相思 山泉煎茶有懷 夜雨 長相思 早蟬 夏日 一字至七字詩(賦得詩) 春風 感情 贈夢得 中秋月 聞蟲 船夜援琴 和令狐仆射小飲聽阮咸 太行路-借夫婦以諷君臣之不終也 寒食 紫陽花 新栽梅 東城桂三首 種桃杏 寒食夜 北窗竹石 后宮詞 雪夜小飲贈夢得 冬至夜懷湘靈 聽彈湘妃怨 驃國樂-欲王化之先邇后遠也(貞元十七年來獻之) 喜入新年自詠(時年七十一) 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 西湖留別 除夜 除夜寄弟妹 山石榴寄元九 贈元稹 玩迎春花贈楊郎中 秋月 橫吹曲辭 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 秋游 寄胡餅與楊萬州 冬夜 浪淘沙 浪淘沙 二月二日 李夫人-鑒嬖惑也 感興二首 登觀音臺望城 秋日 食后 折劍頭 讀禪經 吳櫻桃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紫薇花 落花 寄湘靈 寒食月夜 讀老子 秋思 六月三日夜聞蟬 慵不能 醉吟二首 對酒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 途中寒食 下邽莊南桃花 長安道 感逝寄遠 天可度-惡詐人也 曲江 三月三日 秋游 洛橋寒食日作十韻 望亭驛酬別周判官 杭州回舫 中隱 啄木曲 一葉落 夜歸 琵琶 夢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寄李相公、崔侍郎、錢舍人 答春 司馬宅 送春 浪淘沙 寄韜光禪師 陰雨 閏九月九日獨飲 聽歌六絕句·離別難 對琴待月 池上早秋 送客歸京 歲暮 山枇杷 夢舊 王昭君二首(時年十七) 長安早春旅懷 負冬日 我身 栽松二首 玩新庭樹,因詠所懷 村雪夜坐 古冢狐-戒艷色也 秦中吟十首·傷友(又云傷苦節士·一作膠漆契) 初入太行路 紫藤 雜曲歌辭·長相思 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山中五絕句·嶺上云 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 早春持齋,答皇甫十見贈 八月三日夜作 自在 和杜錄事題紅葉 老病 雨中招張司業宿 太湖石 喜罷郡 暮歸 醉中對紅葉 潯陽春三首(元和十二年作) 庾樓新歲 醉后題李、馬二妓 苦熱題恒寂師禪室 答謝家最小偏憐女(感元九悼亡詩,因為代答三首) 秋蟲 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冬至宿楊梅館 寒閨夜 感秋寄遠 桐花 江上送客 初與元九別后忽夢見之及寤而書適至兼寄桐花詩…此寄 寄江南兄弟 吾雛 訪陶公舊宅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一作合致仕) 琴曲歌辭·昭君怨 陳家紫藤花下贈周判官 靈巖寺 禽蟲十二章 偶吟 逸老(莊子云: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 聽歌六絕句·何滿子 病中詩十五首·賣駱馬 因夢得題公垂所寄蠟燭,因寄公垂 香山避暑二絕 思舊 疑夢二首 無夢 和杜錄事題紅葉 送客 逢舊 涂山寺獨游 夜歸 正月三日閑行 柘枝妓 池上夜境 三月三十日作 醉題沈子明壁 問楊瓊 夏夜宿直 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后游曲江見寄 立秋日登樂游園 紫薇花 醉后戲題 鸚鵡 入峽次巴東 遣懷 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韻寄之 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后 秋晚 廳前桂 見紫薇花憶微之 望江州 江上吟元八絕句 答山驛夢 微之宅殘牡丹 庾順之以紫霞綺遠贈,以詩答之 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早春獨游曲江(時為校書郎) 曲江憶元九 和友人洛中春感 逍遙詠 夜聞歌者(宿鄂州) 秋霽 詠懷 晚燕 讀謝靈運詩 清夜琴興 讀史五首 贈友五首 秦中吟十首·五弦(一作五弦琴) 秦中吟十首·立碑 廢琴 宴桃源 九老圖詩 贈張處士山人 過故洛城 春眠 偶作寄朗之 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紀之傳好事者 每見呂南二郎中新文輒竊有所嘆惜因成長句以詠所懷 池鶴八絕句·雞贈鶴 寄題馀杭郡樓,兼呈裴使君 追歡偶作 憑李睦州訪徐凝山人(凝即睦州之民也) 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題酒甕呈夢得 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 嘆春風兼贈李二十侍郎二絕 尋春題諸家園林 殘酌晚餐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獨游香山寺) 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 少年問 讀莊子 何處堪避暑 秋涼閑臥 題岐王舊山池石壁 秋池 西風 即事 不出門 觀幻 見殷堯藩侍御憶江南詩三十首詩中多敘蘇杭…繼和之 早寒 送春 閑出 鸚鵡 病中多雨逢寒食 宿湖中 喚笙歌 答客問杭州 渡淮 急樂世辭(《樂府詩 新春江次 游坊口懸泉,偶題石上(時為河南尹) 問秋光 喜雨 經溱洧 卯時酒 吳中好風景二首 題州北路傍老柳樹 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獨行 城上 板橋路 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 七言十二句贈駕部吳郎中七兄 憶江柳 荔枝樓對酒 三月三日 題東樓前李使君所種櫻桃花 聞雷 畫木蓮花圖寄元郎中 聽竹枝贈李侍御 重贈李大夫 三月三日懷微之 病起 建昌江 題山石榴花 雨中題衰柳 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 醉后卻寄元九 暮立 春村 感芍藥花,寄正一上人 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后作 過天門街 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隔浦蓮 臥小齋 寄行簡 宿東林寺 感鏡 念金鑾子二首 祇役駱口驛喜蕭侍御書至兼睹新詩吟諷通宵因寄八韻 秋懷 秋暮西歸途中書情 思歸(時初為校書郎) 新栽竹 自秦望赴五松驛,馬上偶睡,睡覺成吟 夜琴 山下宿 朝歸書寄元八 首夏病間 春眠 贈王山人 早秋獨夜 采詩官-監前王亂亡之由也 黑潭龍-疾貪吏也 縛戎人-達窮民之情也 和答詩十首·答箭鏃 寄隱者 蝦蟆(和張十六) 夏旱 感鶴 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 相和歌辭·怨詩 南池 歲夜詠懷,兼寄思黯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狐泉店前作 拜表早出,贈皇甫賓客 初見劉二十八郎中有感 雨中訪崔十八 壽安歇馬重吟 醉中見微之舊卷有感 三謠·朱藤謠 玉水記方流 窗中列遠岫 寄黔州馬常侍 贈諸少年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宿府池西亭 狂吟七言十四韻 不與老為期 游趙村杏花 池鶴八絕句·鶴答雞 題新澗亭,兼酬寄朝中親故見贈 春盡日 送王卿使君赴任蘇州因思花迎新使感舊游…西院一別 春池閑泛 飲后戲示弟子 首夏南池獨酌 櫻桃花下有感而作(開成三年春季美周賓客南池者) 題牛相公歸仁里宅新成小灘 聽歌六絕句·聽都子歌 楊六尚書頻寄新詩詩中多有思閑相就之志…報而諭之 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 過裴令公宅二絕句 會昌元年春五絕句·勸夢得酒 會昌元年春五絕句·題朗之槐亭 山中五絕句·澗中魚 在家出家 老病幽獨,偶吟所懷 感秋詠意 前有別楊柳枝絕句夢得繼和云春盡絮飛留不得…戲答 夢得前所酬篇有煉盡美少年之句因思往事…以長句答之 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病中詩十五首·別柳枝 病中詩十五首·罷灸 病中詩十五首·病中五絕句 病中詩十五首·枕上作 早春獨登天宮閣 天寒晚起引酌詠懷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 酬夢得暮秋晴夜對月相憶 東城晚歸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見贈 寄李蘄州 春日題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 又和令公新開龍泉晉水二池 醉后聽唱桂華曲 寒食日寄楊東川 酬皇甫十早春對雪見贈 洛下雪中頻與劉李二賓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書 閑吟贈皇甫郎中親家翁(新與皇甫結姻) 冬夜對酒寄皇甫十 送李滁州 宅西有流水墻下構小樓臨玩之時頗有幽趣…吟偶題五絕句 惜春贈李尹 酬夢得霜夜對月見懷 池上逐涼二首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春來頻與李二賓客郭外同游,因贈長句 早春題少室東巖 看嵩洛有嘆 偶吟 閑園獨賞(因夢得所寄蜂鶴之詠,因成此篇以和之) 洛陽堰閑行 老去 夜宴醉后留獻裴侍中 題贈平泉韋征君拾遺 侍中晉公欲到東洛先蒙書問期宿龍門思往感今輒獻長句 三月晦日晚聞鳥聲 題令狐家木蘭花 春池上戲贈李郎中 青氈帳二十韻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鎮浙東 聞歌者唱微之詩 送楊八給事赴常州 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 偶以拙詩數首寄呈裴少尹侍郎蒙以盛制四篇…美而謝之 西行 犬鳶 和裴侍中南園靜興見示 老熱 歲暮 首夏 詠興五首 府酒五絕·變法 醉吟 座中戲呈諸少年 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 哭崔兒 天津橋 新雪二首(寄楊舍人) 舟中夜坐 橋亭卯飲 苦熱 贈鄰里往還 夜調琴憶崔少卿 勸行樂 早出晚歸 勸酒十四首·不如來飲酒七首 答夢得聞蟬見寄(一作新蟬酬劉夢得見寄) 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 自詠 彈秋思 勸酒十四首·不如來飲酒七首 答蘇六 臥聽法曲霓裳 元相公挽歌詞三首 聽幽蘭 琴酒 惜落花 不出 送令狐相公赴太原 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 楊家南亭 代夢得吟 花酒 繡婦嘆 曲江有感 酬裴相公題興化小池見招長句 閑詠 想歸田園 與夢得同登棲靈塔(一無棲字) 寶歷二年八月三十日夜夢后作 聽琵琶妓彈略略 河亭晴望(九月八日) 武丘寺路(去年重開寺路桃李蓮荷約種數千株) 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 登閶門閑望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 晚春寄微之并崔湖州 酬楊八 重寄別微之 得湖州崔十八使君書喜與杭越鄰郡因成長句代賀兼寄微之 自感 馀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 張十八員外以新詩二十五首見寄郡樓月下吟玩…寄微之 席上答微之 日長 玩止水 葺池上舊亭 太湖石 引泉 秋池二首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晨興因報問龜兒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雨中花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晨霞(此后在上都作) 郡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蘇州作) 正月十五日夜月 與諸客攜酒尋去年梅花有感 重酬周判官 木芙蓉花下招客飲 湖上夜飲 孤山寺遇雨 湖亭晚歸 戲題木蘭花 宿竹閣 郡樓夜宴留客 宿陽城驛對月(自此后詩赴杭州路中作) 閨婦 與沈、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韻 惜小園花 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以寄之 妻初授邑號告身 初加朝散大夫又轉上柱國 連雨 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閣老 醉后 傷春詞 獨眠吟二首 閨怨詞三首 別橋上竹 春江 冬至夜 東樓招客夜飲 送蕭處士游黔南 東城春意 對鏡吟 吳宮辭 三月三日懷微之 山枇杷 答微之 衰病 點額魚 夢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 寄微之 衰病 劉十九同宿(時淮寇初破)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詩寄 潯陽春三首 晚題東林寺雙池 九江春望 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 戲問山石榴 閑吟 昭君怨 羅子 西河雨夜送客 偶然二首 正月十五日夜東林寺學禪偶懷藍田楊主簿因呈智禪師 早發楚城驛 聞李十一出牧澧州,崔二十二出牧果州,因寄絕句 階下蓮 游寶稱寺 移山櫻桃 盧侍御小妓乞詩,座上留贈 強酒 歲晚旅望 武關南見元九題山石榴花見寄 雨夜憶元九 答勸酒 重傷小女子 重到城七絕句·仇家酒 重到城七絕句·見元九 渭村酬李二十見寄 九日寄行簡 得錢舍人書問眼疾 寒食夜有懷 眼暗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山枇杷花二首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南秦雪 答劉戒之早秋別墅見寄 和錢員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禁中九日對菊花酒憶元九 題李十一東亭 問淮水 客中守歲(在柳家莊) 感月悲逝者 長安正月十五日 重到毓村宅有感 客中月 遣懷 蚊蟆 東城尋春 南賓郡齋即事,寄楊萬州 早蟬 首夏 江樓聞砧(江州作) 寄微之三首 西原晚望 喜友至留宿 對酒 夢裴相公 禁中秋宿 贈言 清調吟 宿藍溪對月(一作宿藍橋題月) 夜琴 垂釣 望江樓上作 截樹 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 游石門澗 睡起晏坐 晚燕 栽杉 歲暮 酬吳七見寄 酬張十八訪宿見贈(自此后詩為贊善大夫時所作) 聞庾七左降,因詠所懷 晚春酤酒 隱幾 前庭涼夜 首夏同諸校正游開元觀,因宿玩月 秦吉了-哀冤民也 鹽商婦-惡幸人也 青石-激忠烈也 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昆明春-思王澤之廣被也 法曲-美列圣,正華聲也 雜感 潯陽三題·廬山桂 文柏床 悲哉行 問友 傷唐衢二首 登樂游園望 雜興三首 京兆府新栽蓮(時為盩厔縣尉趨府作) 雜曲歌辭·閨怨詞 雜曲歌辭·太平樂 雜曲歌辭·何滿子 雜曲歌辭·離別難 游小洞庭 陳家紫藤花下贈周判官 城西別元九 游小洞庭 城西別元九 和裴相公傍水閑行絕句 寄題上強山精舍寺(見王象之《輿地紀勝 翻經臺(見咸淳臨安志) 宿池上 新池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 惜花 宿張云舉院 寒食日過棗團店 毛公壇 和柳公權登齊云樓 招韜光禪師(見咸淳臨安志) 閑游 與裴華州同過敷水戲贈 別楊同州后卻寄 贈鄭尹 夜題玉泉 夢得得新詩 西還壽安路西歇馬 小庭寒夜寄夢得 初冬即事憶皇甫十 池畔閑坐,兼呈侍中 和河南鄭尹新歲對雪 送張常侍西歸 除夜言懷,兼贈張常侍 福先寺雪中餞劉蘇州 送劉郎中赴任蘇州 送滕庶子致仕歸婺州 聽蘆管 喜雨 南陽小將張彥硤口鎮稅人場射虎歌 不能忘情吟 齒落辭 無可奈何歌 三謠·蟠木謠 自誨 大社觀獻捷詩 禽蟲十二章 予與山南王仆射起、淮南李仆射紳…舉之、公垂二相公 詠身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能無愧 新秋夜雨 和李相公留守題漕上新橋六韻(同用黎字) 感所見 歡喜二偈 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紀之傳好事者 每見呂南二郎中新文輒竊有所嘆惜因成長句以詠所懷 閑眠 得潮州楊相公繼之書并詩,以此寄之 喜裴濤使君攜詩見訪,醉中戲贈 狂吟七言十四韻 道場獨坐 酬寄牛相公同宿話舊勸酒見贈 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 不與老為期 戲問牛司徒 問諸親友 初致仕后戲酬留守牛相公,并呈分司諸寮友 游趙村杏花 病瘡 讀道德經 予與山南王仆射起、淮南李仆射紳…舉之、公垂二相公 詠身 能無愧 春眠 新秋夜雨 和李相公留守題漕上新橋六韻(同用黎字) 寄黔州馬常侍 感所見 贈諸少年 歡喜二偈 閑眠 得潮州楊相公繼之書并詩,以此寄之 喜裴濤使君攜詩見訪,醉中戲贈 道場獨坐 酬寄牛相公同宿話舊勸酒見贈 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 戲問牛司徒 問諸親友 初致仕后戲酬留守牛相公,并呈分司諸寮友 病瘡 答客說 客有說(客即李浙東也,所說不能具錄其事) 送后集往廬山東林寺,兼寄云皋上人 談氏小外孫玉童 池鶴八絕句·鶴答鵝 池鶴八絕句·鶴答鳶 池鶴八絕句·鳶贈鶴 池鶴八絕句·鶴答烏 池鶴八絕句·烏贈鶴 池畔逐涼 醉中得上都親友書以予停俸多時憂…乘酒興詠而報之 游豐樂招提佛光三寺 夏日與閑禪師林下避暑 招山僧 對新家醞玩自種花 酬南洛陽早春見贈 會昌二年春題池西小樓 出齋日喜皇甫十早訪 題石泉 灘聲 卯飲 歲暮夜長病中燈下聞盧尹夜宴以詩戲之且為來日張本也 新小灘 寒亭留客 覽盧子蒙侍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題于卷后 李留守相公見過池上泛舟舉酒話及翰林舊事…以獻之 南侍御以石相贈,助成水聲,因以絕句謝之 送敏中新授戶部員外郎西歸 和敏中洛下即事(時敏中為殿中分司) 宴后題府中水堂贈盧尹中丞(昔予為尹日創造之) 池上寓興二絕 送毛仙翁(江州司馬時作) 感舊 不出門 晚起閑行 對酒閑吟,贈同老者 夢上山(時足疾未平) 閑坐看書,貽諸少年 閑題家池,寄王屋張道士 亭西墻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韻頗有幽趣以詩記之 官俸初罷,親故見憂,以詩諭之 遇物感興因示子弟 戒藥 自題小園 洗竹 和夢得洛中早春見贈七韻 夏日閑放 池上幽境 游平泉宴浥澗,宿香山石樓,贈座客 小閣閑坐 立秋夕涼風忽至炎暑稍消即事詠懷寄汴州…尚書 閑樂 聽歌六絕句·想夫憐 聽歌六絕句·水調(第五遍乃五言調調韻最切) 聽歌六絕句·樂世(一名六么) 贈思黯 雪朝乘興欲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韻戲之 雪暮偶與夢得同致仕裴賓客王尚書飲 寄潮州楊繼之 偶吟自慰兼呈夢得(予與夢得甲子同,今俱七十) 新澗亭 早熱 百日假滿,少傅官停,自喜言懷 會昌元年春五絕句·盧尹賀夢得會中作 會昌元年春五絕句·贈舉之仆射 會昌元年春五絕句·病后喜過劉家 自戲三絕句·心重答身 自戲三絕句 山中五絕句·洞中蝙蝠 山中五絕句·林下樗 山中五絕句 山下留別佛光和尚 寄題廬山舊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侶 早入皇城贈王留守仆射 題香山新經堂招僧 五年秋病后獨宿香山寺三絕句 繼之尚書自余病來寄遺非一又蒙覽醉吟先生…酬謝 夜涼 和楊尚書罷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楊侍郎同行 足疾 宣州崔大夫閣老忽以近詩數十首見示吟諷之下…郡齋 時熱少客,因詠所懷 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四首,奉敕撰進 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 病中辱崔宣城長句見寄兼有觥綺之贈因以四韻總而酬之 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 送唐州崔使君侍親赴任 殘春晚起,伴客笑談 春暖 皇甫郎中親家翁赴任絳州,宴送出城贈別 老病相仍以詩自解 病后寒食 強起迎春,戲寄思黯 臥疾來早晚 病入新正 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 近見慕巢尚書詩中屢有嘆老思退之意又于洛下…諭之 戲禮經老僧 齋戒 見敏中初到邠寧秋日登城樓詩詩中頗多鄉思因以寄和 感舊石上字 感蘇州舊舫 酬夢得見喜疾瘳 雪后過集賢裴令公舊宅有感 歲暮病懷贈夢得(時與夢得同患足疾) 病中詩十五首·自解 病中詩十五首·歲暮呈思黯相公、皇甫朗之及夢得尚書 病中詩十五首·就暖偶酌戲諸詩酒舊侶 病中詩十五首·送嵩客 病中詩十五首·答閑上人來問因何風疾 長洲曲新詞 送蘇州李使君赴郡二絕句 問皇甫十 書事詠懷 西樓獨立 四年春 自罷河南已換七尹每一入府悵然舊游因宿內廳…韋尹常侍 初冬即事呈夢得 三年冬隨事鋪設小堂寢處稍似穩暖因念衰病偶吟所懷 聽歌 天宮閣秋晴晚望 得楊湖州書頗夸撫民接賓縱酒題詩因以絕句戲之 蘇州故吏 杪秋獨夜 慕巢尚書書云室人欲為置一歌者非所安也…因而和之 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見贈 與牛家妓樂雨后合宴 詠懷寄皇甫朗之 謝楊東川寄衣服 題謝公東山障子 酬夢得早秋夜對月見寄 雨后秋涼 久雨閑悶,對酒偶吟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呈夢得 早夏曉興贈夢得 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龍泉憶去歲禊洛見示之作 酬夢得以予五月長齋延僧徒絕賓友見戲十韻 自題酒庫 送蘄春李十九使君赴郡 奉和思黯自題南莊見示兼呈夢得 早春憶游思黯南莊,因寄長句 戲贈夢得,兼呈思黯 新歲贈夢得 酬裴令公贈馬相戲 戲答思黯(思黯有能箏者,以此戲之) 閑適 看夢得題答李侍郎詩詩中有文星之句因戲和之 令狐相公與夢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淺一聞薨逝…繼和 又戲答絕句(來句云不是道公狂不得,恨公逢我不教狂) 酬思黯戲贈同用狂字 夢得臥病,攜酒相尋,先以此寄 分司洛中多暇數與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韻…奇章公 和東川楊慕巢尚書府中獨坐感戚在懷見寄十四韻 歲除夜對酒 長齋月滿寄思黯 送盧郎中赴河東裴令公幕 燒藥不成命酒獨醉 偶作 和裴令公南莊絕句 感事 喜小樓西新柳抽條 同夢得暮春寄賀東西川二楊尚書 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 贈夢得 春夜宴席上戲贈裴淄川 令公南莊花柳正盛,欲偷一賞,先寄二篇 池上早春,即事招夢得 六十六 閑游即事 楊六尚書新授東川節度使,代妻戲賀兄嫂二絕 與夢得偶同到敦詩宅,感而題壁 對酒勸令公開春游宴 酬令公雪中見贈,訝不與夢得同相訪 雪中酒熟,欲攜訪吳監,先寄此詩 初冬月夜得皇甫澤州手札并詩數篇因遣報書偶題長句 吳秘監每有美酒獨酌獨醉但蒙詩報不以飲招…酬兼呈夢得 長齋月滿攜酒先與夢得對酌醉中同赴令公之宴戲贈夢得 答夢得秋庭獨坐見贈 偶于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箏箏未到先寄詩來走筆戲答 酬夢得窮秋夜坐,即事見寄 和令公問劉賓客歸來稱意無之作 齋戒滿夜,戲招夢得 喜夢得自馮翊歸洛,兼呈令公 曉眠后寄楊戶部 病中贈南鄰覓酒 嘗酒聽歌招客 秋霖中奉裴令公見招早出赴會馬上先寄六韻 題龍門堰西澗 初入香山院對月(太和六年秋作) 贈談客 以詩代書,寄戶部楊侍郎,勸買東鄰王家宅 老夫 春盡日天津橋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喜楊六侍御同宿(一喜下有與字) 酬鄭二司錄與李六郎中寒食日相過,同宴見贈 雨中聽琴者彈別鶴操 早春即事 家園三絕 又題一絕 裴令公席上贈別夢得 喜見劉同州夢得 閑臥寄劉同州 新亭病后獨坐,招李侍郎公垂 自詠 自題小草亭 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橋莊綠野堂即事 從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詠懷 將歸渭村先寄舍弟 即事重題 酒熟憶皇甫十 韋七自太子賓客再除秘書監,以長句賀而餞之 寄楊六侍郎(時楊初授戶部,予不赴同州) 詔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詠所懷 劉蘇州寄釀酒糯米李浙東寄楊柳枝舞衫偶因嘗酒…寄謝之 龍門送別皇甫澤州赴任、韋山人南游 小宅 南塘暝興 池上即事 種柳三詠 和劉汝州酬侍中見寄長句因書集賢坊勝事戲而問之 和楊同州寒食乾坑會后聞楊工部欲到知予與工部有宿酲 路逢青州王大夫赴鎮,立馬贈別 羅敷水 往年稠桑曾喪白馬題詩廳壁今來尚存又復感懷更題絕句 過永寧 利仁北街作 寄李相公 送姚杭州赴任,因思舊游二首 冬初酒熟二首 和同州楊侍郎夸柘枝見寄 送宗實上人游江南 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見憶 楊柳枝二十韻 集賢池答侍中問 和韋庶子遠坊赴宴未夜先歸之作兼呈裴員外 醉游平泉 對晚開夜合花贈皇甫郎中 曉上天津橋閑望偶逢盧郎中、張員外攜酒同傾 早秋登天宮寺閣贈諸客 重戲答 重戲贈 戲答林園 代林園戲贈 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 問少年 送兗州崔大夫駙馬赴鎮(唐人絕句作送崔駙馬赴袞州) 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莊見示八韻 哭崔二十四常侍 初夏閑吟,兼呈韋賓客 新秋喜涼 春早秋初,因時即事,兼寄浙東李侍郎 閑臥 寄明州于駙馬使君三絕句 詩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雅當此科…成狂詠聊寫愧懷 喜閑 代鶴答 問鶴 送劉五司馬赴任硤州兼寄崔使君 奉和晉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師感悅發中斐然成詠之作 宿天竺寺回 早夏游平原回 早服云母散 玉泉寺南三里澗下多深紅躑躅繁艷殊常感惜題詩以示游者 西街渠中,種蓮壘石,頗有幽致,偶題小樓 拜表回閑游 題王家莊臨水柳亭 且游 送常秀才下第東歸 家釀新熟每嘗輒醉妻侄等勸令少飲因成長句以諭之 池邊 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八年寒食日池東小樓上作) 感春 營閑事 早春招張賓客 負春 嘗新酒憶晦叔二首 早春憶蘇州寄夢得 劉蘇州以華亭一鶴遠寄,以詩謝之 藍田劉明府攜酌相過與皇甫郎中卯時同飲醉后贈之 喜劉蘇州恩賜金紫,遙想賀宴,以詩慶之 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 送舒著作重授省郎赴闕 香山寺二絕 秋夜聽高調涼州 自問 醉別程秀才 送考功崔郎中赴闕 和高仆射罷節度讓尚書授少保分司喜遂游山水之作 涼風嘆 贈草堂宗密上人 和夢得 酬李二十侍郎 問支琴石 睡覺偶吟 將歸一絕 洛中春游呈諸親友 早春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蘇州劉郎中 七年春題府廳 七年元日對酒五首 十二月二十三日作,兼呈晦叔 戲招諸客 種桃歌 小臺晚坐憶夢得 隱幾贈客 因夢有悟 開襟 詔下 途中作 夢劉二十八,因詩問之 二月一日作,贈韋七庶子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 和裴令公一日日一年年雜言見贈 洛陽春贈劉李二賓客(齊梁格) 三適贈道友 懶放二首,呈劉夢得、吳方之 新秋喜涼,因寄兵部楊侍郎 府西亭納涼歸 詠懷 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 晚歸香山寺,因詠所懷 裴侍中晉公以集賢林亭即事詩三十六韻見贈…以伸酬獻 吟四雖(雜言) 寄盧少尹 早夏游宴 張常侍相訪 神照禪師同宿 山游示小妓 古意 南池早春有懷 冬日早起閑詠 秋池獨泛 履信池櫻桃島上醉后走筆送別舒員外兼…李卿考功崔郎中 立秋夕有懷夢得 再授賓客分司 詠興五首 詠興五首 睡覺 贈晦叔憶夢得 雪夜對酒招客 和夢得冬日晨興 南龍興寺殘雪 晚歸早出 府酒五絕·諭妓 府酒五絕·自勸 府酒五絕·辨味 府酒五絕·招客 早春雪后贈洛陽李長官長水鄭明府二同年 水堂醉臥問杜三十一 與諸公同出城觀稼 重修府西水亭院 六十拜河南尹 履道池上作 與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龍潭作 府齋感懷酬夢得 府西池 早飲醉中除河南尹敕到 吾土 歸來二周歲 夜宴惜別 晚起 哭皇甫七郎中(湜) 和微之道保生三日 和微之嘆槿花 和微之任校書郎日過三鄉 日高臥 登天宮閣 夭老 題西亭 戲和微之答竇七行軍之作(依本韻) 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員外鄭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龍門有感而作 行香歸 晚出尋人不遇 獨游玉泉寺(三月三十日) 閑吟二首 對小潭寄遠上人 池上贈韋山人 晚起 王子晉廟 予與微之老而無子發于言嘆著在詩篇今年冬各有一子…嘲 酬別微之(臨都驛醉后作) 恨去年 洛陽春 自詠 彈秋思 贈僧五首·清閑上人(自蜀入洛,于長壽寺說法度人) 贈僧五首·宗實上人(實即樊司空之子舍官位妻子出家) 贈僧五首·自遠禪師(遠以無事為佛事) 贈僧五首·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 贈僧五首·缽塔院如大師(師年八十三) 天壇峰下贈杜錄事 宿龍潭寺 夜從法王寺下歸岳寺 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游者 晚歸府 答王尚書問履道池舊橋 勸歡 醉中重留夢得 馬上晚吟 小橋柳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句 勉閑游 何處春先到 偶吟二首 問移竹 期宿客不至 即事 和令狐相公寄劉郎中兼見示長句 對鏡 臨都驛送崔十八 不出門 游平原贈晦叔 偶作 答蘇六 偶詠 自題 酬裴相公見寄二絕 池上即事 偶吟 答蘇庶子月夜聞家僮奏樂見贈 詠閑 答尉遲少尹問所須 歸履道宅 贈皇甫賓客 答崔十八見寄 長樂亭留別 病免后喜除賓客 戊申歲暮詠懷三首 贈僧五首·清閑上人(自蜀入洛,于長壽寺說法度人) 贈僧五首·宗實上人(實即樊司空之子舍官位妻子出家) 贈僧五首·自遠禪師(遠以無事為佛事) 贈僧五首·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 贈僧五首·缽塔院如大師(師年八十三) 天壇峰下贈杜錄事 宿龍潭寺 夜從法王寺下歸岳寺 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游者 晚歸府 答王尚書問履道池舊橋 勸歡 醉中重留夢得 馬上晚吟 小橋柳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句 勉閑游 何處春先到 偶吟二首 問移竹 期宿客不至 和令狐相公寄劉郎中兼見示長句 對鏡 臨都驛送崔十八 游平原贈晦叔 偶作 偶詠 自題 答夢得聞蟬見寄(一作新蟬酬劉夢得見寄) 酬裴相公見寄二絕 池上即事 偶吟 答蘇庶子月夜聞家僮奏樂見贈 詠閑 答尉遲少尹問所須 歸履道宅 贈皇甫賓客 答崔十八見寄 長樂亭留別 病免后喜除賓客 戊申歲暮詠懷三首 聞樂感鄰 池邊即事 和楊師皋傷小姬英英 戲答皇甫監(時皇甫監初喪偶) 夜招晦叔 失婢 贈同座 憶夢得(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 題周家歌者 酬夢得秋夕不寐見寄(次用本韻) 寄劉蘇州 五鳳樓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 結之 憶晦叔 快活 僧院花 詠家醞十韻 南園試小樂 送東都留守令狐尚書赴任 和劉郎中曲江春望見示 聽田順兒歌 和劉郎中學士題集賢閣 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見和憶吳中舊游五首 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內栽竹百竿拆壁開軒…七言五韻 昨以拙詩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用伸答謝 烏夜啼(一有賦得字) 送河南尹馮學士赴任 令狐相公拜尚書后有喜從鎮歸朝之作劉郎中先和因以繼之 宿裴相公興化池亭(兼蒙借船舫游泛) 送陜州王司馬建赴任(建,善詩者) 贈悼懷太子挽歌辭二首(奉詔撰進) 太和戊申歲大有年詔賜百寮出城觀稼謹書盛事以俟采詩 寄答周協律(來詩多敘蘇州舊游) 柘枝詞 魏堤有懷 認春戲呈馮少尹、李郎中、陳主簿 題崔常侍濟源莊 池窗 人定 送敏中歸豳寧幕 山石榴花十二韻 恨詞 宿杜曲花下 從陜至東京 華州西 京路 酬嚴給事(聞玉蕊花下有游仙絕句) 晚從省歸 早朝 喜與韋左丞同入南省,因敘舊以贈之 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劉郎中 杏園花下贈劉郎中 送陜府王大夫 臨都驛答夢得六言二首 將發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寵行以長句答之 答林泉 洛下諸客就宅相送,偶題西亭 題洛中第宅 姚侍御見過,戲贈 龍門下作 宿竇使君莊水亭 有雙鶴留在洛中忽見劉郎中依然鳴顧劉因為鶴嘆…答之 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夢得 寄太原李相公 和劉郎中傷鄂姬 答尉遲少監水閣重宴 題噴玉泉(泉在壽安山下高百馀尺直瀉潭中) 奉使途中,戲贈張常侍 偶眠(偶一作醉) 晚寒(晚一作暝) 與僧智如夜話 閑出 閑行 登靈應臺北望 自喜 留別微之 酬別周從事二首 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 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題報恩寺 九日寄微之 百日假滿 重詠 題東武丘寺六韻 眼病二首 春盡勸客酒 重題小舫,贈周從事,兼戲微之 城上夜宴 重答劉和州 三月二十八日贈周判官 馬墜強出,贈同座 郡中閑獨,寄微之及崔湖州 自嘆 戲和賈常州醉中二絕句 酬劉和州戲贈 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 揀貢橘書情 偶飲 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 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 故衫 郡西亭偶詠 題籠鶴 宣武令狐相公以詩寄贈傳播吳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謝 去歲罷杭州今春領吳郡慚無善政聊寫鄙懷兼寄三相公 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 答劉和州禹錫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同用淹字) 訪皇甫七 寄皇甫七 城東閑行,因題尉遲司業水閣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詩見示因以二絕句和之 春雪過皇甫家 夢行簡 泛小fq二首 別春爐 贈楊使君 病中辱張常侍題集賢院詩,因以繼和 臨池閑臥 池西亭 河南王尹初到,以詩代書先問之 分司 秋晚 九日思杭州舊游,寄周判官及諸客 求分司東都,寄牛相公十韻 小院酒醒 問遠師 酬皇甫庶子見寄 愛詠詩 味道 途中題山泉 河陰夜泊憶微之 茅城驛 埇橋舊業 汴河路有感 看常州柘枝,贈賈使君 留題郡齋 除官赴闕,留贈微之 天竺寺送堅上人歸廬山 聞歌妓唱嚴郎中詩,因以絕句寄之(嚴前為郡守) 詩解 醉戲諸妓 與微之唱和來去常以竹筒貯詩陳協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病中書事 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 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 早春憶微之 閑臥 答微之見寄(時在郡樓對雪) 答微之詠懷見寄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得杭越鄰州,先贈長句 吳宮辭 早冬游王屋自靈都抵陽臺上方望天壇偶吟成章寄…李相公 寄情 閑夕 苦熱中寄舒員外 安穩眠 嗟發落 香山寺石樓潭夜浴 天竺寺七葉堂避暑 晨興 崔十八新池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貧作) 感舊寫真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順之琴者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嘗新酒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自勸二首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知非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新樓北園偶集從孫公度…皆先歸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送劉道士游天臺 勸我酒 九日代羅、樊二妓招舒著作(齊梁格) 六年春贈分司東都諸公(時為河南尹) 別氈帳火爐 耳順吟,寄敦詩、夢得 寄崔少監 寄庾侍郎 寄皇甫賓客 題道宗上人十韻 就花枝 除日答夢得同發楚州 和微之聽妻彈別鶴操,因為解釋其義,依韻加四句 自詠五首 花前嘆 題靈巖寺(寺即吳館娃宮,鳴屟廊硯池采香徑遺跡在焉) 崔湖州贈紅石琴薦煥如錦文,無以答之,以詩酬謝 北亭臥 郡中西園 戲醉客 湖上招客送春泛舟 竹樓宿 晚興 湖上醉中代諸妓寄嚴郎中 自嘆二首 題清頭陀 見李蘇州示男阿武詩,自感成詠 醉送李協律赴湖南辟命,因寄沈八中丞 予以長慶二年冬十月到杭州明年秋九月始與范…遂留絕句 奉和李大夫題新詩二首各六韻·因嚴亭 代賣薪女贈諸妓 飲后夜醒 夜招周協律,兼答所贈 醉中酬殷協律 東樓南望八韻 飲散夜歸贈諸客 贈蘇煉師 二月五日花下作 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 早行林下 候仙亭同諸客醉作 重向火 題靈隱寺紅辛夷花,戲酬光上人 歲暮枉衢州張使君書并詩,因以長句報之 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酒相次寄到無因同飲聊詠所懷 病中對病鶴 衰病 晚興 閑夜詠懷,因招周協律,劉、薛二秀才 秋寒 舟中晚起 吉祥寺見錢侍郎題名 路上寄銀匙與阿龜 內鄉村路作 寓言題僧 赴杭州重宿棣華驛,見楊八舊詩,感題一絕 初罷中書舍人 不睡 和殷協律琴思 移牡丹栽 秋房夜 怨詞 思婦眉 江亭玩春 曲江憶李十一 龍花寺主家小尼(郭代公愛姬薛氏幼嘗為尼小名仙人子) 春夜宿直 送嚴大夫赴桂州 喜張十八博士除水部員外郎 草詞畢遇芍藥初開因詠小謝紅藥當階翻詩…偶成十六韻 代人贈王員外 元家花 莫走柳條詞送別 送馮舍人閣老往襄陽 和韓侍郎題楊舍人林池見寄 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 曲江獨行,招張十八 自問 中書寓直(一作中書直堂) 寄王秘書 酬嚴十八郎中見示 錢侍郎使君以題廬山草堂詩見寄,因酬之 舊房 送客南遷 和韓侍郎苦雨 馮閣老處見與嚴郎中酬和詩,因戲贈絕句 中書夜直夢忠州 朝回和元少尹絕句 和元少尹新授官 春憶二林寺舊游,因寄朗、滿、晦三上人 寄題忠州小樓桃花 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 答山侶 和張十八秘書謝裴相公寄馬 吳七郎中山人,待制班中,偶贈絕句 三年別 長洲苑 期不至 長樂坡送人,賦得愁字 殘春曲(禁中口號) 小曲新詞二首 太平樂詞二首(已下七首在翰林院時奉敕撰進) 昭德皇后挽歌詞 德宗皇帝挽歌詞四首 商山路驛桐樹,昔與微之前后題名處 商山路有感 棣華驛見楊八題夢兄弟詩 別種東坡花樹兩絕 留題開元寺上方 醉后贈人 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 答州民 代州民問 寒食夜 錢虢州以三堂絕句見寄,因以本韻和之 戲贈蕭處士、清禪師 喜山石榴花開(去年自廬山移來) 奉酬李相公見示絕句(時初聞國喪) 送高侍御使回,因寄楊八 野行 答楊使君登樓見憶 寄題楊萬州四望樓 寄微之(時微之為虢州司馬) 東樓醉 和行簡望郡南山 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嘉慶李 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江邊草 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 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之戲 留北客 九日題涂溪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 東亭閑望 龍昌寺荷池 新秋 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為黃心樹大者…題三絕句云 贈康叟 初到忠州贈李六(一作李大夫) 夜入瞿唐峽 題峽中石上 重贈李大夫 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 戲贈戶部李巡官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 又答賀客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澤,聊書鄙誠 江西裴常侍以優禮見待又蒙贈詩輒敘鄙誠用伸感謝 自到潯陽生三女子,因詮真理,用遣妄懷 送韋侍御量移金州司馬(時予官獨未出) 春江閑步,贈張山人 贈李兵馬使 送蕭煉師步虛詞十首,卷后以二絕繼之 殘暑招客 贈江客 湖亭與行簡宿 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 曉寢 寄微之 贈曇禪師(夢中作) 山中戲問韋侍御 題崔使君新樓 薔薇正開春酒初熟因招劉十九張大夫崔二十四同飲 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韻寄之 歲暮 聞李尚書拜相,因以長句寄賀微之 題詩屏風絕句 送友人上峽赴東川辟命 閑意 十二年冬江西溫暖,喜元八寄金石棱到,因題此詩 劉十九同宿(時淮寇初破) 贈寫真者 與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 病起 東墻夜合樹去秋為風雨所摧,今年花時,悵然有感 對酒 聞龜兒詠詩 潯陽春三首 自題 晚題東林寺雙池 九江春望 題峽中石上 入峽次巴東 對鏡吟 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 戲贈戶部李巡官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 又答賀客 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澤,聊書鄙誠 江西裴常侍以優禮見待又蒙贈詩輒敘鄙誠用伸感謝 自到潯陽生三女子,因詮真理,用遣妄懷 送韋侍御量移金州司馬(時予官獨未出) 吳宮辭 春江閑步,贈張山人 贈李兵馬使 殘暑招客 贈江客 湖亭與行簡宿 曉寢 醉吟二首 贈曇禪師(夢中作) 山中戲問韋侍御 題崔使君新樓 薔薇正開春酒初熟因招劉十九張大夫崔二十四同飲 聞李尚書拜相,因以長句寄賀微之 答微之 題詩屏風絕句 送友人上峽赴東川辟命 閑意 十二年冬江西溫暖,喜元八寄金石棱到,因題此詩 贈寫真者 與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 東墻夜合樹去秋為風雨所摧,今年花時,悵然有感 聞龜兒詠詩 點額魚 遣懷 醉中對紅葉 潯陽春三首(元和十二年作) 自題 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 湖上閑望 聽李士良琵琶(人各賦二十八字) 讀僧靈徹詩 酬贈李煉師見招 攜諸山客同上香爐峰遇雨而還沾濡狼藉互相笑謔題此解嘲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醉中戲贈鄭使君(時使君先歸,留妓樂重飲) 戲贈李十三判官 臨水坐 山中問月 哭從弟 詠懷 石榴樹(一作石楠樹) 聞李六景儉自河東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 三月三日登庾樓寄庾三十二 寒食江畔 雨夜贈元十八 憶微之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詔停歲仗憤然有感率爾成章 除夜 南浦歲暮對酒,送王十五歸京 四十五 百花亭晚望夜歸 送客之湖南 秋熱 題廬山山下湯泉 薔薇花一叢獨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 早春聞提壺鳥,因題鄰家 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崔二十二員外 北亭招客 北樓送客歸上都 官舍閑題 惜落花,贈崔二十四 江樓宴別 宿西林寺 初到江州寄翰林張、李、杜三學士 初到江州 獨樹浦雨夜寄李六郎中 江樓偶宴贈同座 讀莊子 題李山人 晏坐閑吟 浦中夜泊 舟夜贈內 紅藤杖 罷藥 題四皓廟(一作題商山廟) 紅鸚鵡(商山路逢) 發商州 韓公堆寄元九 微之到通州日授館未安見塵壁間有數行字讀之…因酬長句 曲江夜歸,聞元八見訪 戲題盧秘書新移薔薇 雨中攜元九詩訪元八侍御 題王侍御池亭 李十一舍人松園飲小酎酒得元八侍御詩敘云在臺…酬四韻 重寄(一作重寄元九) 曲江醉后贈諸親故 病中早春 見楊弘貞詩賦,因題絕句以自諭 賦得聽邊鴻 題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韻 靖安北街贈李二十 重到城七絕句·恒寂師 重到城七絕句·裴五 重到城七絕句·劉家花 重到城七絕句·張十八 游城南,留元九、李二十晚歸 夜坐 還李十一馬 贈內 答友問 有感 夜坐 晝臥 病中得樊大書 游悟貞寺回山下別張殷衡 病中作 得袁相書 嘆元九 病氣 寄內 病中哭金鑾子(小女子名) 蕭員外寄新蜀茶 憶元九 和元九與呂二同宿話舊感贈 答騎馬入空臺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夜深行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嘉陵夜有懷二首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亞枝花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駱口驛舊題詩 春夜喜雪,有懷王二十二 禁中聞蛩 涼夜有懷 夜惜禁中桃花,因懷錢員外 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 答馬侍御見贈 答元奉禮同宿見贈 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 和錢員外青龍寺上方望舊山 八月十五日夜聞崔大員外翰林獨直對酒玩月…偶題是詩 獨酌憶微之(時對所贈醆) 重酬錢員外 聞微之江陵臥病以大通中散碧腴垂云膏寄之因題四韻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 送元八歸鳳翔 禁中夜作,書與元九 同錢員外禁中夜直 重題西明寺牡丹(時元九在江陵) 杏園花落時招錢員外同醉 曲江早春 答張籍,因以代書 晚秋有懷鄭中舊隱 絕句代書贈錢員外 同錢員外題絕糧僧巨川 曲江獨行(自此后在翰林時作) 重尋杏園 花下自勸酒 及第后憶舊山 冬夜示敏巢(時在東都宅) 題流溝寺古松 江樓望歸(時避難在越中) 寒食臥病 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病中作(時年十八) 夜哭李夷道 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時年十五) 送武士曹歸蜀(士曹即武中丞兄) 見尹公亮新詩,偶贈絕句 游仙游山 感故張仆射諸妓 除夜宿洺州 留別吳七正字 嘆發落 社日關路作 送文暢上人東游 春送盧秀才下第游太原謁嚴尚書 酬趙秀才贈新登科諸先輩 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質夫不至,獨宿仙游寺 和王十八薔薇澗花時有懷蕭侍御兼見贈 醉中歸盩厔 醉中留別楊六兄弟(三月二十日別) 宿楊家 縣南花下醉中留劉五 酬王十八、李大見招游山 別韋蘇州 縣西郊秋寄贈馬造 盩厔縣北樓望山(自此后詩為畿尉時作) 自城東至以詩代書,戲招李六拾遺、崔二十六先輩 看惲家牡丹花戲贈李二十 過劉三十二故宅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寄陸補闕(前年同登科) 送張南簡入蜀 華陽觀桃花時招李六拾遺飲 答韋八 和談校書秋夜感懷,呈朝中親友 酬哥舒大見贈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 題故曹王宅(宅在檀溪) 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 東都冬日會諸同年宴鄭家林亭(得先字) 與諸同年賀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蕭尚書亭子 送春歸(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 放旅雁(元和十年冬作) 挽歌詞 和錢員外答盧員外早春獨游曲江見寄長句 送張山人歸嵩陽 王夫子 玩松竹二首 晚歸有感 西掖早秋直夜書意(自此后中書舍人時作) 重過壽泉,憶與楊九別時,因題店壁 宿溪翁(時初除郎官赴朝) 委順 郊下 征秋稅畢,題郡南亭 登城東古臺 哭王質夫 不二門 早祭風伯,因懷李十一舍人 庭槐 西樓夜 郡中 自江州至忠州 司馬廳獨宿 早秋晚望,兼呈韋侍郎 送幼史 憶洛下故園(時淮汝寇戎未滅) 舟中雨夜 初出藍田路作 別李十一后重寄(自此后詩江州路上作) 哭李三 夜雨有念 自覺二首 病中友人相訪 渭村雨歸 以鏡贈別 觀兒戲 別行簡(時行簡辟盧坦劍南東川府) 登村東古冢 同友人尋澗花 寄元九(自此后在渭村作) 讀鄧魴詩 秋江送客 北園 曉別 留別 題贈定光上人 別楊穎士、盧克柔、殷堯藩 游襄陽懷孟浩然 和元九悼往(感舊蚊幬作)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曲江感秋(五年作) 勸酒寄元九 青龍寺早夏 金鑾子晬日 新豐路逢故人 出關路 贈賣松者 曲江早秋 權攝昭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 傷楊弘貞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池畔二首 林下閑步,寄皇甫庶子 移家入新宅 洛中偶作(自此后在東都作) 舟中李山人訪宿 自馀杭歸宿淮口作 別萱桂 除官去未間 仲夏齋戒月 南亭對酒送春 嚴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東南樓因名清輝未立標榜…寄嚴 食飽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 郡中即事 初領郡政衙退登東樓作(自此后詩到杭州后作) 山雉 山路偶興 枯桑 登商山最高頂 思竹窗 過紫霞蘭若 桐樹館重題 朱藤杖紫驄吟 宿清源寺 郭虛舟相訪 達理二首 對酒示行簡 題舊寫真圖 山下宿 齊物二首 秋日懷杓直(時杓直出牧澧州) 贖雞 題座隅 弄龜羅 閉關 烹葵 登香爐峰頂 招東鄰 栽杉 聞早鶯 歲暮 春寢 晚望 約心 北亭獨宿 讀謝靈運詩 答故人 泛湓水 題潯陽樓(自此后詩江州司馬時作) 郭虛舟相訪 達理二首 詠懷 對酒示行簡 題舊寫真圖 齊物二首 食后 贖雞 題座隅 望江樓上作 截樹 弄龜羅 閉關 烹葵 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 登香爐峰頂 招東鄰 游石門澗 聞早鶯 睡起晏坐 春寢 晚望 約心 北亭獨宿 答故人 泛湓水 訪陶公舊宅 題潯陽樓(自此后詩江州司馬時作) 湓浦早冬 舟行(江州路上作) 寄張十八 贈杓直 喜陳兄至 友人夜訪 村中留李三固言宿 詠慵 詠拙 自吟拙什,因有所懷 觀稼 寄同病者 歸田三首 遣懷(自此后詩在渭村作) 及第后歸覲,留別諸同年 題楊穎士西亭 贈能七倫 禁中寓直夢游仙游寺 旅次華州,贈袁右丞 寄李十一建 養拙 初除戶曹,喜而言志 禁中 松聲(修行里張家宅南亭作) 夏日獨直,寄蕭侍御 冬夜與錢員外同直禁中 聽彈古淥水(琴曲名) 仙游寺獨宿 祗役駱口,因與王質夫同游秋山,偶題三韻 招王質夫(自此后詩為盩厔尉時作) 早送舉人入試 隋堤柳-憫亡國也 官牛-諷執政也 陵園妾-憐幽閉也(一作托幽閉,喻被讒遭黜也) 城鹽州-美圣謨而誚邊將也(貞元壬申歲,特詔城之) 捕蝗-刺長吏也 司天臺-引古以儆今也 華原磬-刺樂工非其人也 立部伎-刺雅樂之替也 嘆魯二首 和答詩十首·和分水嶺 和答詩十首·和古社 和答詩十首·和雉媒 和答詩十首·答四皓廟 潯陽三題·湓浦竹 秋池二首 薛中丞 納粟 鄧魴、張徹落第 贈樊著作 讀漢書 月夜登閣避暑 羸駿 雜曲歌辭·小曲新詞 雜曲歌辭·急樂世 雜曲歌辭 雜曲歌辭·悲哉行 相和歌辭·烏夜啼 相和歌辭·挽歌 歙州山行懷故山 早夏閑興 和同州楊侍郎夸柘枝見寄 ?櫓唷⒃頗柑饋? 結之 泛小(舟侖)二首 曲江憶李十一 訪陳二 初除尚書郎,脫刺史緋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醉后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 答元郎中、楊員外喜烏見寄 四十四字成· 贈牛思黯 新婦石 夜招周協律兼答所贈 晚春登大云寺南樓贈常禪師 題流溝寺古松 寒食臥病 同夢得醉后戲贈 勸夢得酒 夜涼 冬日早起閑詠 詠興五首并序 官宅 日長 閨婦 聞夜砧 偶題閣下廳 送張南簡入蜀 題新澗亭 辱牛仆射一札寄詩篇遇物寄懷情 早春閑行 采石墓 題故元少尹集后二首 重向火 代人贈王員外 九日題涂溪 見紫薇花憶微之 感化寺見元九劉三十二題名處 聞裴李二舍人拜綸閣 杭州景致 辱牛仆射相公一札兼寄三篇寄懷雅意多興味亦 新艷 重陽日 南岳橫龍寺 鳥窠和尚贊 空閨怨 池上小宴問程秀才 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夢得 望亭驛酬別周判官 西樓喜雪命宴 余杭形勝 贈沙鷗 晚春重到集賢院 寄題忠州小樓桃花 東墻夜合樹去秋為風雨所摧今年花時悵然有感 石榴樹 別后寄美人 贈隱士 對酒當歌 贈鳥窠和尚詩 雨歇池上 哭微之 自戲三絕句 觀幻 題東虎丘寺六韻 知足吟 和崔十八未貧作· 題州北路傍老柳樹 錢虢州以三堂絕句見寄因以本韻和之 還李十一馬 曲江獨行 自此后在翰林時作· 代鄰叟言懷 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后作 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寄之 贊碎金 把酒思閑事二首 寄盧少卿 不出 和令狐相公新于郡內栽竹百竿拆壁開軒旦夕對 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后游曲江見寄 暮歸 醉中戲贈鄭使君 時使君先歸,留妓樂重飲·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 聽琵琶勸殷協律酒 山中五絕句 憶杭州梅花因敘舊游寄蕭協律 予以長慶二年冬十月到杭州明年秋九月始與范 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登觀音臺望城 懶出 江郎山 云門寺 初致仕后戲酬留守牛相公 并呈分司諸寮友· 答微之見寄 時在郡樓對雪· 微之到通州日授館未安見塵壁間有數行 秦中吟十首序 東山寺 病中詩十五首并序 憶舊游 寄劉蘇州· 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為黃心樹 北樓送客歸上都 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 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 宴周皓大夫光福宅 座上作· 宴桃源 和楊同州寒食干坑會后聞楊工部欲到知予與 題法華山天衣寺 想夫憐 和新樓北園偶集 渭村酬李二十見寄 八月十五日夜聞崔大員外翰林獨直對酒玩月因 贈杓直 贊崔氏夫人 贊崔氏夫人 游紫霄宮七言八句 同崔十八宿龍門兼寄令狐尚書馮常侍 九日寄微之 東城桂三首 老病相仍以詩自解 新亭病后獨坐招李侍郎公垂 酒熟憶皇甫十 七年元日對酒五首 四十五 春來 初除戶曹,喜而言志 題天柱峰 濟源上枉舒員外兩篇因酬六韻 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 酬夢得見喜疾瘳 清調吟 初入太行路 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并序 贈別宣上人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 和錢員外禁中夙興見示 任氏行 任氏行 任氏行 任氏行 缽塔院如大師 山中問月 讀張籍古樂府 江上送客 不與老為期 追歡偶作 直中書省 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 東陂秋意寄元八 自吟拙什,因有所懷 鄰女 登龍昌上寺望江南山,懷錢舍人 池鶴八絕句 玩松竹二首 首夏病間 紅線毯 春生 雜曲歌辭·浪淘沙 傷友 又云傷苦節士· 寒食夜 閨情 春興 木芙蓉 哭王質夫 庭松 一七令 竹枝 竹枝 竹枝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失題 楊柳枝詞 遺愛寺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楊柳枝 七夕 竹枝詞 行香子 宮詞 池上 浪淘沙 浪淘沙 憶江南 憶江南 憶江南 酬錢員外雪中見寄 晏起 秋日懷杓直(時杓直出牧澧州) 甬橋舊業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白居易
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原名 白居易 別 名 詩王,詩魔,白二十二


樂天 香山居士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河南新鄭


出生日期 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846年9月8日


主要成就 新樂府運動主要倡導者、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主要作品 白氏長慶集,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


墓 地 洛陽香山白園 祖 籍 山西太原

白居易白居易基本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生于鄭州新鄭(今屬河南),祖籍太原(今屬山西),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時經歷藩鎮戰亂,立志苦讀。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  802年,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后又罷校書郎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歷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等職,在任期間,除草擬詔書外,經常上書論事,積極參政,直陳時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遭誹謗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22年,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827年,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陽度過了生命的最后階段,  于846年8月去世,贈尚書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  其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現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等經典作品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流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白居易在政治領域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任職期間,表現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國思想,為唐朝政治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同時,白居易在文學上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中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強調了詩歌的“美刺”作用。


白居易人物生平


  

出生亂世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發生動亂,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4年),因中原發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  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于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梁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梁,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金氏村。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厔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并寫大量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于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貶謫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于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并命名此地為“東坡”。  同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地的僧人交游。

  

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后與劉禹錫相伴游覽于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知曉,對后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后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后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于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并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去世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布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坊宅園  ,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安逝洛陽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葬于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主要成就


  

官場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現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文學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白居易個人作品


  

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并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么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后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后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作品風格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白居易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并行于世。

  

歷代評價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舊唐書對于白居易的評價亦有不同。舊唐書對于白居易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于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新唐書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又說:“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最長于詩,它文未能稱是也。”然而新唐書對白居易的人品則給予極高的肯定:“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鳴呼,居易其賢哉!”這種評價的變遷可能與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系。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說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后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遼金元三代

  元好問:“并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注:“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蘇齋”為齋名,并有《詠懷效白》的詩作。

  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亦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

  清乾隆皇帝敕編的《唐宋詩醇》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并認為官員應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

  

近現代

  胡適贊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于改善政治。因為陳獨秀與胡適提倡新文學運動,在提倡白話、不避俗字俗語的風氣下,白居易的詩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陳寅恪、劉大杰、錢基博等,都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然而錢鐘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則不高。

  

他國評價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評價。平安時代,菅原道真寫漢詩,當時渤海國的人見到道真的詩,認為與白居易的詩很像,這評語令道真很高興,還特別記載下來,引以為榮。


白居易軼事典故


  

投詩顧況

  白居易為了應舉而初來長安之際,帶著《賦得古原草送別》謁見著作(官職名)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姓名,然后注視著白居易,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然后讀詩,讀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不禁大為賞嘆,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白居易由此一舉成名。

  有學者指出,顧況在貞元五年(789年)被貶為饒州司戶,后又至蘇州,而白居易尚未至長安應舉,因此如有投詩顧況之事,應發生于饒州或蘇州,而非長安。

  

自釀美酒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余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素口蠻腰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那匹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藏書故事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后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 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栗千斗,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 367門。宋代黃鑒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可見《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資料時,就開始以類匯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竹筒寄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與鄰近的幾位刺史錢徽、李穰及浙東觀察使元稹以詩唱和,來往傳遞都以竹筒盛詩,是為詩筒的典故。

  

句傳雞林

  唐代新羅(雞林) 商人來唐貿易時,盡力搜集購買白居易的詩,他們說,自己國家的宰相出百 (一作“一”) 金換一篇白詩,其中偽托的,宰相也能分辨出來。元稹感慨:“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白居易親屬成員


  

祖父:白湟

  ---

  

祖母:薛氏

  ---

  

父親:白季庚

  ---

  

母親:陳氏

  坊州鄜城縣令陳潤之女

  

長兄:白幼文

  ---

  

三弟:白行簡

  ---

  

配偶:楊氏

  楊虞卿的從妹

  

養子:白景受

  過繼白幼文之子。官至孟懷觀察支使,生白邦翰。

  

大女兒:金鑾子

  早亡,白居易為其撰寫過《金鑾子晬日》與《念金鑾子兩首》

  

二女兒:阿羅

  嫁與談弘謨,生有一女一男,丈夫早逝后回到父親身邊。白居易為其撰寫過《吾雛》,亦為其子女寫過生日慶詩《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與《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

  

三子:白阿崔

  早亡,白居易有詩《阿崔》《哭崔兒》與《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

  

孫子:白邦翰

  司封郎中。白邦翰生白思齊。

  

曾孫:白思齊

  鄭州錄事參軍


白居易家世爭議


  白居易自撰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對其遠祖世系等問題,與《新唐書》《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相關記載,均存在較多矛盾。白居易的遠祖問題錯綜復雜。一為出自羋姓。白居易在為其祖父寫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即自稱:“白氏羋姓,楚公族也”,其高祖是北齊五兵尚書白建。不過,白居易的這類提法,在當時就被李商隱懷疑。二為出自姬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白建乃后周弘農郡守,“白氏出自姬姓”,為周太王之后。但周在西北,楚位于中南,兩地距離甚遠,這個分歧自宋就有學者考辨,清人汪立名《白香山年譜》也曾指出這個矛盾。因此,這一說法,今人多不取。白居易之所以附會祖宗,并非“疏于考史”,其難言之隱大約是迫于當時閥閱觀念濃厚,因此不惜采用附會手段,以自我提高其門第。

  陳寅恪推測,白氏與西域之白或帛有關。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也持這種意見,并經進一步考證后認為白氏祖先是西域龜茲國的王族。因龜茲國境內有白山,因此漢朝賜其王姓“白”。1982年,顧學頡發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進一步發展陳寅恪的觀點,并提出更為堅實的材料。次年,魏長洪發表《白居易祖籍新疆庫車摭談》,從總體上支持了陳寅恪、顧學頡等人的論點,并認為白居易的祖籍在今新疆的庫車地區。經過考證,薛宗正認為,白氏王族出身的白孝德在“安史之亂”中,統率一支龜茲軍隊到內地勤王平叛,并終老于唐境,封昌化郡王,死后追贈太子太保。白居易就是白孝德的后裔。


白居易后世紀念


  

白居易墓《白園》

  白園是白居易的墓園,位于龍門東山的琵琶峰。白居易在詩里曾說,“門前常流水,墻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余步。”白園的設計已八九分的接近于此了。

  白園迎門的是青谷區。夾道兩旁是青色的竹子,懸瀑濺出悅耳的水聲,荷花池飄送著夏日的清涼。聽伊亭和松風亭模仿唐代的建筑設計,“亭”通“停”,提醒游客停下腳步感受山谷的幽靜。時間在山水間是慢的。聽伊亭又叫草亭,因那首婦孺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

  墓體區在琵琶峰頂,有墓冢和自然石臥碑等。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紀念。其中有塊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著“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你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志不忘。”

  

紀念碑

  白園旁邊還增添了一些新的紀念碑石。最醒目的莫過于日本人捐立的兩塊石碑。一塊立于1995年,落款為4個日本人,上書“櫻獻”,旁邊有一行小字碑文,以詩的語言表達著對詩人的懷念。

  另一塊碑立于1988年,落款為“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并署了幾個人名。碑文用中文日文兩種文字書寫,內容為:“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志不忘。”白居易被日本人作如此評價,恐怕在古詩人中也是獨樹一幟,對一般游客來說也是難以想象的,可見白居易的世界性影響。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丘北县| 台安县| 漳州市| 什邡市| 元阳县| 礼泉县| 黄大仙区| 许昌县| 登封市| 同德县| 南康市| 集安市| 永修县| 襄垣县| 铁岭市| 土默特左旗| 沅江市| 祁阳县| 邵东县| 汝阳县| 三门峡市| 舒城县| 清徐县| 威信县| 资兴市| 克什克腾旗| 土默特左旗| 宁陕县| 新河县| 定远县| 鲁甸县| 五峰| 阿拉善右旗| 石屏县| 砚山县| 河源市| 鄢陵县| 容城县| 澄江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