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六 / 作者:白居易 |
病知心力減,老覺光陰速。
五十八歸來,今年六十六。
鬢絲千萬白,池草八九綠。
童稚盡成人,園林半喬木。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
雖有潺湲聲,至今聽未足。
|
|
六十六解釋:
《六十六》
病知心力減,老覺光陰速。
五十八歸來,今年六十六。
鬢絲千萬白,池草八九綠。
童稚盡成人,園林半喬木。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
雖有潺湲聲,至今聽未足。
中文譯文:
我深知病情使心力下降,感到年老時光流逝之快。
五十八歲時我回家,今年已經(jīng)六十六歲。
鬢角的白發(fā)數(shù)不清,池塘中的草色已經(jīng)八九分綠。
稚童已長大成人,園林中的樹木也有一半高聳。
我站在高石上看山,水從竹中流過。
雖然有溪水潺潺的聲音,但至今仍覺得不夠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自己年老和時間的流逝,以及對生命之短暫的感慨。作者感到心力衰退,年老使時間過得很快。年過六十六歲,白發(fā)已經(jīng)很多,但還能看到自然中八九成綠的景色。詩中的"童稚盡成人,園林半喬木"暗示了人生的變遷,年輕的孩童已經(jīng)長大成人,園林中的樹木也已經(jīng)長大。作者倚在高石上,眺望山景,水從竹林中流過,雖然可以聽到溪水潺潺的聲音,但作者認(rèn)為自己聽得還不夠。這表達(dá)了作者對自然美的欣賞和對生命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人的生命短暫和時光流逝的無情。整首詩簡潔、自然,通過一些寥寥數(shù)語表達(dá)了作者對時間的感嘆和對生命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