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謫居 / 作者:白居易 |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
逢時棄置從不才,未老衰羸為何事。
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
|
|
謫居解釋:
謫居
面瘦頭斑四十四,
遠謫江州為郡吏。
逢時棄置從不才,
未老衰羸為何事。
火燒寒澗松為燼,
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時榮悴一時間,
豈是昭昭上天意。
中文譯文:
面色憔悴,頭上斑白已經四十四歲,
被遠遠貶謫到江州當個郡吏。
遇到機會也被拋棄,一直不被重用,
年紀還不老,卻容顏衰弱,這是為了什么。
火燒寒澗,松樹已化為灰燼,
霜降的時候,春天的樹林花兒都已經凋謝。
遭遇時勢的興衰,只是短暫的一段時間,
難道這真是上天的意愿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謫居生活。詩人面色憔悴,頭上已有斑白之發,年紀已經四十四歲。他被遠謫到江州擔任郡吏,遇到機會也被拋棄,一直沒有得到重用。詩人感嘆自己年紀還不老,容顏卻已衰弱,對此心生疑惑。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自然界的變化。詩人以火燒寒澗和霜降春林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境況。火燒寒澗,松樹被燒成灰燼,象征著興盛和美好的事物毀于一旦;霜降春林,花兒凋謝,表達了生命的無常和衰敗。詩人運用自然景象來比喻自己的遭遇,表達了對命運的無奈。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身處境的思考。詩人認為自己的興衰只是短暫的一段時期,并質疑這究竟是上天的意愿還是偶然的巧合。通過對詩人自身遭遇的描寫和對自然景物的比喻,詩人抒發了內心的苦悶和對人生的思考。整首詩抒發出一種對命運無奈和對人生無奈的情感,讓人產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