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鮑明遠白頭吟 / 作者:白居易 |
炎炎者烈火,營營者小蠅。
火不熱貞玉,蠅不點清冰。
此茍無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稱怨恨死,則人有所懲。
懲淫或應可,在道未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龍鵬。
宜當委之去,寥廓高飛騰。
豈能泥塵下,區區酬怨憎。
胡為坐自苦,吞悲仍撫膺。
|
|
反鮑明遠白頭吟解釋:
反鮑明遠白頭吟
炎炎者烈火,營營者小蠅。
火不熱貞玉,蠅不點清冰。
此茍無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稱怨恨死,則人有所懲。
懲淫或應可,在道未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龍鵬。
宜當委之去,寥廓高飛騰。
豈能泥塵下,區區酬怨憎。
胡為坐自苦,吞悲仍撫膺。
中文譯文:
反鮑明遠白頭吟
炎炎的火焰,嗡嗡的小蠅。
火焰不發熱熔化貞玉,小蠅不觸碰干凈的冰霜。
如果一個只接受而不作出付出,他人就不能相應。
從此可見,萬物各有所能所不能。
古來稱怨恨為死,則人有所懲罰。
懲罰淫亂的行為或許是必要的,在道義還未充分宣揚。
比如某只蜩鳴犬吠的草蟲,只會在人們面前吱吱作響。
應當讓它們離去,翱翔于廣闊的天空之中。
怎么能沉溺在塵土中,區區地回應怨恨和憎惡。
為什么坐而自苦,吞下悲痛卻仍然自憐自痛。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講述了一種關于因果的道理。詩人用火和蠅來比喻一種因果關系,即如果一個人只接受而不付出,他人就不會對他有任何回應;而且,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能力和局限。詩人進一步提到,怨恨會帶來懲罰,但這種懲罰可能只是一時的,還未能真正推進道義的宣揚。最后,詩人呼吁人們不要沉溺在復仇和怨恨之中,而應該追求智慧和高尚的境界。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們行為的思考和對道義的呼吁。通過對火和蠅的比喻,詩人巧妙地展現了因果關系,并告誡人們要遠離怨恨和憎惡,追求更高的境界。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傳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禁為之折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