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粟 / 作者:白居易 |
有吏夜叩門,高聲催納粟。
家人不待曉,場上張燈燭。
揚簸凈如珠,一車三十斛。
猶憂納不中,鞭責及僮仆。
昔余謬從事,內愧才不足。
連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祿。
常聞古人語,損益周必復。
今日諒甘心,還他太倉谷。
|
|
納粟解釋:
《納粟》
夜晚,有一個吏人敲門,高聲催促納糧。家里的人們還沒等到天亮,就在場上點亮了燈和蠟燭。納糧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猶如珠寶一般凈潔,一車載了三十斛。然而我仍然擔心納糧不夠,擔心會責罵仆人和奴仆們。回想起我曾經從事過的不合適的職位,內心充滿了愧疚,感覺自己的才識不足。連續被授予了四個官職,卻坐了十年遲遲不能獲得俸祿。常常聽到古人說的話,減損而又增益的事情最終會變得周全。今天,我終于甘愿心田,來還還太倉的糧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官員在夜晚催促納糧的場景。詩人白居易通過描寫納糧過程中的細節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了自己對官場生活的抱怨和痛苦。詩人通過形象的描寫和隱含的自我反思,將官場的殘酷和自己的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
詩中的吏人夜晚敲門,高聲催促納糧,表明詩人對外界的催促和壓力無法避免。家人們連夜張燈點蠟燭,顯示了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是在夜晚進行的。納糧的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一車載了三十斛,顯示了納糧的數量很多,但詩人仍然擔心納糧不夠。這里,納糧的過程被詩人用珠寶來比喻,凈潔無瑕,顯露出詩人對工作的認真和嚴謹態度。
詩人回憶起自己曾經從事過的不合適的職務,感到內心愧疚,認為自己的才識不足。他連續被授予了四個官職,卻坐了十年沒有獲得俸祿,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抱怨。詩人表示自己甘愿心田,用才識來還太倉的糧食,意味著詩人已經接受了官場的不公和不幸,并愿意繼續為官場努力。
整首詩雖然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場景,但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思考。作者通過現實的描繪和個人的內心反思,展現了官場的殘酷、個人的無奈以及對權力和榮譽的追逐的無奈和痛苦。這首詩在形式上簡練而有力,情感上真實而深沉,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獨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