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蝦蟆(和張十六) / 作者:白居易 |
嘉魚薦宗廟,靈龜貢邦家。
應龍能致雨,潤我百谷芽。
蠢蠢水族中,無用者蝦蟆。
形穢肌肉腥,出沒于泥沙。
六月七月交,時雨正滂沱。
蝦蟆得其志,快樂無以加。
地既蕃其生,使之族類多。
天又與其聲,得以相喧嘩。
豈惟玉池上,污君清冷波。
可獨瑤瑟前,亂君鹿鳴歌。
常恐飛上天,跳躍隨姮娥。
往往蝕明月,遣君無奈何。
|
|
蝦蟆(和張十六)解釋:
《蝦蟆(和張十六)》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嘉魚向宗廟奉獻,靈龜進獻給國家。
應龍可以降雨,滋潤了百谷的芽。
愚蠢的水族中,蝦蟆是無用的存在。
它的形態骯臟,肌肉發出腥臭,頻繁出沒于泥沙。
六月七月交替,時雨傾盆而下。
蝦蟆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快樂無法再增加。
它在地上繁衍生息,使它的種類更加繁多。
天空也為它的聲音,帶來喧囂和聲響。
不僅在玉池上,污染了清冷的波浪。
更在瑤瑟前,擾亂了君主鹿鳴的歌聲。
常常擔心飛向天空,跳躍隨著仙女姮娥。
經常蝕刻明亮的月亮,讓君主無可奈何。
詩意與賞析:
《蝦蟆(和張十六)》這首詩詞以蝦蟆為象征,表達了對庸俗、低賤之物在美好事物中的突兀存在的反思和嘲諷。詩中通過對蝦蟆的描寫,將其與崇高的事物進行對比,強調了蝦蟆的卑微和無用。蝦蟆是在泥沙中活動的,形態骯臟且肌肉發出腥臭,與崇高的宗廟、靈龜、應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中的時雨正滂沱,蝦蟆得到了滿足,但它的存在并沒有帶來任何正面的影響,甚至對美好事物造成了干擾和破壞。
詩人通過蝦蟆與玉池、瑤瑟、明月等美好事物的對比,暗示了庸俗之物在高尚之地的沖突和破壞力。詩中也流露出詩人對庸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蝦蟆的憂慮,擔心它的破壞力會擴大到天空和月亮,使君主無可奈何。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蝦蟆為隱喻,通過對蝦蟆與崇高事物的對比,表達了對庸俗、低賤存在的嘲諷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破壞力的憂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