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澗底松-念寒俊也 / 作者:白居易 |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
|
澗底松-念寒俊也解釋:
澗底松-念寒俊也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中文譯文:
澗底的松樹
松樹高大,達百尺高,十圍寬,
生長在澗底,又寒又低。
澗深山險,人跡罕至,幾無路,
老死之時也無人去伐之。
天子明堂需要梁木,
卻不知道這里有好材料。
誰能領會蒼蒼的造物之意,
只是與之材料不合地勢。
金張世祿原本貧窮,
牛衣寒賤,而貂蟬富貴。
貂蟬和牛衣,地位雖然不同。
高者未必賢,低者未必愚。
你可曾看見沉沉海底的珊瑚,
明明歷經風雨卻生長在天上的白榆樹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松樹為題材,通過對松樹的描寫,表達了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生價值觀的反思。
第一聯描述了一棵巨大的松樹生長在寒冷低洼的澗底,顯示出松樹在困境中奮發向上的形象。
第二聯描繪了澗深山險,人跡罕至的情景,表達了松樹幾乎無人懂得其價值和重要性。
第三、四兩聯通過對材料與環境的不匹配,以及對貧賤和富貴的對比,暗示了社會中才德與地位并不一定相關的道理。
最后一聯以珊瑚和白榆樹為象征,表達了對世間智者和愚者的思考。珊瑚生長在海底,白榆樹則生長在天上,顯示了聰明和愚笨不一定取決于地位。
整首詩以松樹為藍本,通過對樹木的比喻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通過對高低貴賤的對比和批判,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和質疑。同時,也暗示了人們應該超越地位和物質的追求,追尋內心的智慧和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