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江感秋(五年作) / 作者:白居易 |
沙草新雨地,岸柳涼風枝。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時。
昔人三十二,秋興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懷亦可知。
歲月不虛設,此身隨日衰。
暗老不自覺,直到鬢成絲。
|
|
曲江感秋(五年作)解釋:
《曲江感秋(五年作)》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沙草新雨地,
岸柳涼風枝。
三年感秋意,
并在曲江池。
早蟬已嘹唳,
晚荷復離披。
前秋去秋思,
一一生此時。
昔人三十二,
秋興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
秋懷亦可知。
歲月不虛設,
此身隨日衰。
暗老不自覺,
直到鬢成絲。
中文譯文:
沙地上的青草和新雨,
河岸上的柳樹在涼風中搖曳。
三年來我感受到秋意,
并在曲江池畔。
早蟬已經開始嘹唳,
晚上的荷花又展開。
我思念著過去的秋天,
一個接一個地在此時生發。
昔日的人在三十二歲時,
秋天的情感已經變成悲傷。
我如今將近四十,
秋天的懷念也能夠理解。
歲月不是虛假的,
我的身體隨著日子的衰老。
暗暗地變老,不自覺,
直到我的鬢發成了絲。
詩意和賞析:
《曲江感秋(五年作)》是白居易在他四十歲時寫下的一首秋天感懷之作。詩人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和自身的年齡變化,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逐漸衰老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的沙地、青草、新雨、岸柳和涼風等形象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敏感和對季節變遷的細膩感受。蟬鳴和荷花的描述則突出了秋天的聲音和植物的變化,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轉換。
詩人通過對自己年齡和秋天的對比,表達了對歲月流逝的感嘆和對自身衰老的體悟。他提到過去的人在三十二歲時已經感受到秋天的悲傷,而他自己即將四十歲,也能理解秋天的懷念之情。這種對時間流逝和生命漸老的思索,體現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時光無情的感嘆。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秋天和年齡變化的感慨,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時光流逝的憂慮。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自我感受的交織,使得這首詩詞充滿了唐代詩人特有的感傷和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