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夏 / 作者:白居易 |
孟夏百物滋,動植一時好。
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
翔禽愛密葉,游鱗悅新藻。
天和遺漏處,而我獨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遠道。
舊國無來人,寇戎塵浩浩。
沉憂竟何益,只自勞懷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潯陽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魚賤如泥,烹炙無昏早。
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
何必歸故鄉,茲焉可終老。
|
|
首夏解釋:
《首夏》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孟夏時節,百物繁茂,動植一時興旺。
麋鹿歡樂于深林,蟲蛇喜歡茂盛的草地。
飛鳥喜歡茂密的葉子,游魚快樂于新生的藻類。
大自然的和諧之美遺漏了我,我卻孤獨而凋零。
身在天涯,親人都遠離了我。
故鄉沒有來信,國家卻遭受著敵人的侵擾。
沉浸在憂愁之中有何益處,只是自己勞累著懷抱。
不如放下身心,順從天命的創造。
潯陽的美酒多得數不盡,可以讓酒杯不干澀。
而魚肉卻如泥一般卑微,烹煮后無需拘泥于時間的早晚。
早飯在山下的寺廟,晚上陶醉于湖中的小島。
何必回歸故鄉,就在此地可以安享晚年。
詩意和賞析:
《首夏》描繪了孟夏時節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孤獨和失落感。白居易通過描寫動植物的歡樂和自然的和諧,強調了自己與大自然的對比,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展示了季節的變遷,以及不同生物對于孟夏時節的喜愛和享受。麋鹿、蟲蛇、翔禽、游鱗等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和多樣性。然而,詩中的"我"卻感到與大自然的融合與幸福相去甚遠,孤獨、凋零的自我形象與豐盛的自然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生活的消極態度。他感到困惑和無助,對于個人的憂愁和國家的動蕩感到無能為力。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種超脫的態度,認為放下身心,順應天命的創造,比沉浸在憂愁中更有益處。他渴望擺脫現實的困擾,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對生活的釋然。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象和個人情感為主線,通過對比和反思,表達了作者的孤獨、無助和對現實生活的疑問。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追求內心自由和超脫的意愿,希望通過放下俗世的紛擾,尋求真正的寧靜和自我安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