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 / 作者:白居易 |
本結菩提香火社,為嫌煩惱電泡身。
不須惆悵從師去,先請西方作主人。
|
|
與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解釋:
與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
東南不見五天臺,外有歸山居士年來并沒,佛頭無管弦腰手舉才幡,聊持一竿竹節齋。
他城宛丘塵土遠,上國鄰家爭佛力,中間風雨不回車,寺戶長安最寶貴。
有時劉邦小雞聲,十郡牧童和角吹,簫鼓喧喧吹打盡,誰知啄食還結茝。
相思山草意蒼茫,相期寺字晚來訪。迴首未到往壽堂,韋杜如人道路旁。
詩中譯文:
與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
兄弟果上人歿去時,寫下這首離別訣別,同時也對二林僧社簡單贊美。
東南方向已經看不見五天臺,而果上人長期隱居在家中,佛頭無人供養,不再被舞蹈、樂曲所陪伴,只在齋戒時持一根竹節。
果上人的城市宛丘離此很遠,他曾經和鄰居們爭論佛法的功效,但如今卻孤單無依,他的寺廟已被列為長安城最為珍貴的地方。
有時候仿佛又能聽到劉邦時代小雞的叫聲,和牧童吹奏的角管樂,撲哧撲哧地吹奏出動聽的音樂,誰知道那些鳥兒仍然過著安穩的生活。
思念著果上人和果上山深草間的意境,期望再次在寺廟中相見。回首望向果上人的去處,卻沒有到達壽堂的寬敞地方,只有韋杜這樣的荒涼之地。
詩意和賞析:
本詩是白居易為與果上人訣別而作的一首長篇詩。詩人通過描繪寺廟的荒涼與景象、果上人的孤單與思念,表達了離別之情。詩中暗含對佛教的褒揚和對修行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對人事變遷的感嘆和對時光流轉的詠嘆。
詩人通過描寫果上人隱居的寺廟,寺廟的荒涼與僻遠,以及果上人獨自齋戒時的清貧形象,展現了離別之情和對宗教感悟的贊美。詩中冷靜而凄美的意境,流露出對果上人去世的傷感與思念,以及對精神寄托的追求。通過描繪果上人離世后的寂寥和荒涼之境,詩人表達了對人事無常的感慨和對佛法旨趣的深思。
整首詩以余音繚繞的聲音描繪了離別的時刻,同時表達了對果上人的深深思念和愿望。詩人以樸素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表現了一種詩意和人情的交融,詩人的情感真摯而深沉,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離別的痛苦與無奈,以及對精神寄托的追求和對宗教信仰的贊美。
整首詩以寺廟的景象和果上人的形象為線索,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悲涼的音調,展示了詩人的離別之情和對佛法的尊崇。通過這首詩,讀者可以感受到離別的痛苦和師徒情深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人生的脆弱和對信仰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