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身 / 作者:白居易 |
自中風來三歷閏,從懸車后幾逢春。
周南留滯稱遺老,漢上羸殘?zhí)柊肴恕?br/> 薄有文章傳子弟,斷無書札答交親。
馀年自問將何用,恐是人間剩長身。
|
|
詠身解釋:
《詠身》
自中風來三歷閏,
從懸車后幾逢春。
周南留滯稱遺老,
漢上羸殘?zhí)柊肴恕?br/> 薄有文章傳子弟,
斷無書札答交親。
馀年自問將何用,
恐是人間剩長身。
中文譯文:
自從中風后,已經(jīng)歷了三個閏月,
從懸車之后幾次迎來春天。
周南的留滯使我稱為遺老,
漢上的羸弱使我?guī)缀醭蔀榘肴恕?br/> 雖然有些文才可以傳給子弟,
卻沒有書信可以回答交親。
在余年中,我自問將來有何用,
恐怕只能孤獨地度過余生于人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寫的,表達了作者自中風后身體的衰弱和自問殘余的人生價值的思考。詩中以中風為起點,通過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和境遇,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無奈和憂慮之情。
首句“自中風來三歷閏”,是指自從中風后已經(jīng)歷了三個閏月,暗示了作者病痛的長期困擾。接著描繪了作者每次迎來春天時,身體的衰弱感受,以“從懸車后幾逢春”形象地表達。這里的“懸車”可以理解為春天的象征,作者通過對季節(jié)的描寫,突出了自己身體的虛弱和脆弱。
接下來的兩句“周南留滯稱遺老,漢上羸殘?zhí)柊肴恕保ㄟ^引用周南和漢上兩個地名,表達了作者自己的病弱和身體的羸弱。周南和漢上都是詩經(jīng)中的地名,這里借用地名來表示作者自己的困頓和無奈,稱自己為“遺老”和“半人”,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失落和自卑。
接下來的兩句“薄有文章傳子弟,斷無書札答交親”,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文才的肯定,但卻沒有書信可以回答親友的來信,進一步強調(diào)了作者孤獨和無助的狀態(tài)。這里的“子弟”和“交親”指的是后人和親友,通過對親友書信的不能回答,凸顯了作者與外界的隔絕和孤立。
最后兩句“馀年自問將何用,恐是人間剩長身”,是作者對自己未來的迷惘和焦慮的反問。他在余下的歲月中自問自己還有什么用處,恐怕只能孤獨地度過剩下的人生。這里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生命的無奈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整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身體虛弱和對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在面對生老病死的現(xiàn)實中所感受到的無奈和憂慮,展示了作者對生命的矛盾體驗和對人生意義的探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