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 / 作者:白居易 |
鞍馬軍城外,笙歌祖帳前。
乘潮發湓口,帶雪別廬山。
暮景牽行色,春寒散醉顏。
共嗟炎瘴地,盡室得生還。
|
|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解釋:
《潯陽宴別(此后忠州路上作)》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離開潯陽城時的離別情景。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鞍馬軍城外,笙歌祖帳前。
乘潮發湓口,帶雪別廬山。
暮景牽行色,春寒散醉顏。
共嗟炎瘴地,盡室得生還。
譯文:
離開軍城外,鞍馬嘶鳴聲。
笙歌在祖帳前,吹奏別離情。
乘著潮水起航,離開湓口渡口,
身上帶著雪,告別廬山。
夕陽映照著行人的臉色,春寒散去了醉意。
我們都感嘆著炎瘴之地,慶幸我們得以生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在離開潯陽城的時刻,他坐在鞍馬上,聽到笙歌聲在祖帳前奏響。他乘著潮水離開湓口渡口,背上還帶著雪,告別廬山。夕陽映照下,行人們的臉上洋溢著離別的憂傷,春天的寒意使得他們的醉意消散。最后,他們共同感嘆著這個炎瘴之地,慶幸他們能夠平安生還。
這首詩以離別為主題,通過描繪離別時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感慨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詩中運用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對比,如軍城外的鞍馬聲與笙歌聲的映襯,湓口的潮水與廬山的雪,以及暮景下行人的面容和春寒中醉意的消散。這些描寫形象生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感官沖擊。
詩中還融入了作者對炎瘴之地的感慨,炎瘴意指熱病和瘴氣,可能暗喻了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的環境。然而,詩末作者表達了對生還的慶幸,顯示出對逆境中堅韌不拔的樂觀態度。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離別的情景,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對別離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珍視。這種對離別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使得這首詩在表達情感和抒發個人體驗方面具有深刻的內涵,并引發讀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