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問行何遲 / 作者:白居易 |
前月發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問行何遲。
還鄉無他計,罷郡有馀資。
進不慕富貴,退未憂寒饑。
以此易過日,騰騰何所為。
逢山輒倚棹,遇寺多題詩。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時。
眼底一無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國日,懶放亦如斯。
何必冒風水,促促赴程歸。
|
|
自問行何遲解釋:
《自問行何遲》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于游歷回鄉的心態和態度,抒發了他對于世俗繁華的不屑和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
詩詞中文譯文如下:
前月離開京口,今天到達淮涯。
兩個十天四百里,我自問行動為何猶豫。
回到故鄉沒有別的打算,卸任官職還有余裕。
不追求富貴,也不擔憂饑寒。
就這樣悠哉度日,心里還有何事要做呢。
碰到山就靠著船篙,遇見寺廟就寫下詩篇。
醒來時已是深夜,睡飽后天已高起。
眼底無一絲牽掛,心中百般疑惑。
想到京城的日子,也懶得出去留連。
又何必追求風水,匆匆趕路回家鄉。
這首詩以平淡的語言,質樸的詩情,寫出了詩人對于返鄉的悠閑自在和對于繁華世俗的淡漠態度。詩中的"何必冒風水,匆匆趕路回家鄉"表達了詩人愜意如意的心境和對于世俗功名的不屑;"眼底一無事,心中百不知"則展示了詩人對于寧靜生活的追求和內心的自由自在。
整首詩以平和的語氣和淡漠的情感,描摹了詩人在游歷之后回到家鄉的心情和意態。通過詩人眼中對于煩擾離俗的恬淡追求,詩人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恬靜自得、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一方面,詩人表達了對于塵世功名和繁華的淡漠態度,不為富貴而追求,不擔心貧困而放心過日子;另一方面,詩人表達了對于寧靜自在的生活的向往,逢山倚船,遇寺題詩,心中不受外物牽掛,享受內心的安寧與自由。通過這種曠達自在的生活態度,詩人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在塵世紛擾之中保持一份寧靜與自由的精神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