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事 / 作者:白居易 |
服氣崔常侍,燒丹鄭舍人。
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塵。
每遇凄涼事,還思潦倒身。
唯知趁杯酒,不解煉金銀。
睡適三尸性,慵安五藏神。
無憂亦無喜,六十六年春。
|
|
感事解釋:
《感事》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服氣崔常侍,燒丹鄭舍人。
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塵。
每遇凄涼事,還思潦倒身。
唯知趁杯酒,不解煉金銀。
睡適三尸性,慵安五藏神。
無憂亦無喜,六十六年春。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身經歷和生活境遇的感慨。他提到了兩位官員,崔常侍和鄭舍人,前者服從順從,后者被燒成灰燼。白居易通過這兩個形象,抒發了自己對官場的無奈和對人生的思考。他感嘆人生的變遷,常常在悲涼的事情面前反思自己的潦倒身世。作者認為自己只懂得喝酒消愁,而不懂得煉制黃金白銀。他形容自己懶散安逸,不思進取,無憂無喜,度過了六十六個春天。
賞析:
《感事》是白居易一生中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官場和人生的思考,展現了他對現實的痛苦感受和對自身境遇的無奈。詩中的崔常侍和鄭舍人可以被理解為官場中的兩種典型形象,崔常侍代表了順從、服從的態度,而鄭舍人則象征了被現實燒毀的悲劇人物。這兩個形象的對比凸顯了作者對官場環境的不滿和對追求個人理想的思考。
詩中的“生羽翼”和“化灰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生的起伏和無常。生羽翼代表了希望和進步,而化灰塵則象征了功名利祿的消失。作者在面對凄涼的事情時,反思自己的潦倒身世,這種思考使他感到無能為力。然而,他認為自己只能透過飲酒來消愁,而無法通過追求財富和地位來改變現狀。
詩中的描寫充滿了對安逸、懶散生活的自我嘲諷。作者形容自己懶散安逸,不思進取,睡覺時沒有安穩的精神狀態,也沒有憂愁和喜悅之情。他直接點出自己已經度過了六十六個春天,這也是作者對自己年老時光流逝的感嘆。整首詩詞通過對自身和官場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人生和現實的痛苦感受,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漠態度和對簡樸生活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