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靈巖寺(寺即吳館娃宮,鳴屟廊硯池采香徑遺跡在焉) / 作者:白居易 |
娃宮屟廊尋已傾,硯池香徑又欲平。
二三月時何草綠,幾百年來空月明。
使君雖老頗多思,攜觴領妓處處行。
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
直自當時到今日,中間歌吹更無聲。
|
|
題靈巖寺(寺即吳館娃宮,鳴屟廊硯池采香徑遺跡在焉)解釋:
《題靈巖寺(寺即吳館娃宮,鳴屟廊硯池采香徑遺跡在焉)》這首詩是白居易在唐代寫的一首詩,描寫了靈巖寺的景觀和作者對歲月流轉的思索。
詩中的靈巖寺(寺即吳館娃宮,鳴屟廊硯池采香徑遺跡在焉)指的是吳館娃宮中的靈巖寺,作者在題詩時根據(jù)靈巖寺的具體位置和景觀進一步描述了它的狀況。娃宮屟廊已經(jīng)傾斜,硯池和采香的小徑也都有些殘破。其中的“屟廊”指的是斜屋檐,而“采香徑”指的是修行者或游客采集香草的小徑。
詩的第一句“娃宮屟廊尋已傾,硯池香徑又欲平”表達了作者來到靈巖寺,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破敗,又即將衰敗的心情。詩中的“二三月時何草綠,幾百年來空月明”描繪了春天的景色,草木已經(jīng)綠好,幾百年來如同徒然而過,空有明亮的月光。
接下來的兩句“使君雖老頗多思,攜觴領妓處處行”描寫了作者自己,盡管年紀已經(jīng)老去,但仍然心懷思緒,游歷各處享受生活的樂趣。最后兩句“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直自當時到今日,中間歌吹更無聲”表達了作者對于悲傷和古老的懷念,他的悲傷和古老的愛恨化為了音符,成為了一首悲切的曲子,涼州的情意在其中流淌。然而,從當時到現(xiàn)在,歌吹之聲已經(jīng)消逝無蹤。
整首詩通過描述靈巖寺的景觀和作者的感慨,表達了對于光陰易逝的思考和對于古老歲月的懷念之情。通過描寫破敗的寺廟和漸行漸遠的音符,詩中蘊含了深厚的哲理和情感,讓人產(chǎn)生對于光陰流轉和生命短暫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