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相公留守題漕上新橋六韻(同用黎字) / 作者:白居易 |
選石鋪新路,安橋壓古堤。
似從銀漢下,落傍玉川西。
影定欄桿倒,標高華表齊。
煙開虹半見,月冷鶴雙棲。
材映夔龍小,功嫌元凱低。
從容濟世后,馀力及黔黎。
|
|
和李相公留守題漕上新橋六韻(同用黎字)解釋:
《和李相公留守題漕上新橋六韻(同用黎字)》是唐代白居易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李相公留守期間在漕運上新建橋梁的景象。
詩中描述了選用石頭來鋪設新的道路,以及新橋搭建在古老的堤岸上的情景。詩人用銀漢下河的形象來形容漕運修筑作業的進行,而新橋則倒映在玉川之上。橋的欄桿成為了倒影,橋的標高與華表的高度相等。煙霧散開,虹霓隱約可見,月光冷冽,一對鶴停棲其中。橋的結構巧妙地融入了夔龍和元凱的神話傳說,展現出巧奪天工之美。然而,雖然工程材料和設計都非常精良,但白居易還是認為功勞還不足以和元凱相比。最后,詩人表達了他希望有余力去幫助黔黎百姓的愿望。
這首詩的譯文如下:
選擇石頭鋪建新路,橋梁壓在古老堤岸上。
猶如銀漢下河,橋身映照在玉川之西。
橋的欄桿倒映水中,高聳的華表與橋等高。
煙霧散開,彩虹隱約可見,月光冷冽,一對鶴停棲其中。
橋的設計融入夔龍和元凱的傳說,顯示出巧奪天工之美。
但詩人認為工程功勞還不足以與元凱相比。
最后,詩人表達了他希望有余力去幫助黔黎百姓的愿望。
這首詩以敘事的方式描繪了李相公留守期間在漕運上新建橋梁的情景。詩中通過對橋梁的各個細節的描繪,展現了工匠的智慧和造詣。橋梁相對于古老的堤岸,形成一種新舊交替的景象,顯示了時光流轉的無情和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詩人通過對橋梁的描寫,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建設的力量。
詩人在描寫橋梁時借用了天文、自然等元素來增強詩意和表達力。銀漢、玉川、煙霧、彩虹、月光、鶴等形象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生動質樸,同時也讓讀者產生聯想和遐想。通過對橋梁的描寫,詩人展現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諧,以及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偉大。
詩歌最后一句體現了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民生的關注。詩人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所知用于濟世救民,幫助黔黎百姓,展現了他的高尚情懷和為國家和人民貢獻的愿望。
這首詩通過對橋梁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工程建設和自然景觀的贊美,融入了人文和自然的元素,體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社會的關懷。同時,這首詩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從容淡定地處世態度的自信和追求。整首詩營造出了一種莊重而美好的氛圍,給人以寧靜和想象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