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夜啼(一有賦得字) / 作者:白居易 |
城上歸時晚,庭前宿處危。
月明無葉樹,霜滑有風枝。
啼澀饑喉咽,飛低凍翅垂。
畫堂鸚鵡鳥,冷暖不相知。
|
|
烏夜啼(一有賦得字)解釋:
《烏夜啼(一有賦得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城上歸時晚,庭前宿處危。
月明無葉樹,霜滑有風枝。
啼澀饑喉咽,飛低凍翅垂。
畫堂鸚鵡鳥,冷暖不相知。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景象。詩人回到城墻上時已經很晚,他的住處在庭院前面,看上去有些危險。明亮的月光下,沒有葉子的樹顯得蒼涼,霜使樹枝變得光滑,風吹拂著樹枝發出聲音。烏鴉因饑餓而啼叫,它們的喉嚨又干又澀,飛行時低低地滑翔,冰冷的翅膀垂下。與此同時,畫堂里的鸚鵡鳥卻不知道外面的寒冷,它們無法體會到冷暖的差異。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深秋夜晚的冷寂和烏鴉的凄涼。詩人通過對城上、庭前和畫堂的不同景象的對比,展示了冷暖不相知的現實。城上的歸人感受到了寒冷和危險,而庭院中的烏鴉則因為饑餓而發出凄厲的哭聲。畫堂里的鸚鵡鳥卻由于得到了人類的關愛和照顧,無法真正理解外面的世界的艱難與寒冷。
這首詩詞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通過景物的對比,將人與自然、內心的感受與外部環境形成了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生活中不同境遇和命運的思考。同時,詩中的意象也體現了白居易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性的思考,他通過描寫烏鴉和鸚鵡的差異,表達了對社會階層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冷寂、寒冷和對比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命運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同時反映了唐代社會中的某些現象和人性的復雜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