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鏡 / 作者:白居易 |
三分鬢發二分絲,曉鏡秋容相對時。
去作忙官應太老,退為閑叟未全遲。
靜中得味何須道,穩處安身更莫疑。
若使至今黃綺在,聞吾此語亦分司。
|
|
對鏡解釋:
《對鏡》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分鬢發二分絲,
曉鏡秋容相對時。
去作忙官應太老,
退為閑叟未全遲。
靜中得味何須道,
穩處安身更莫疑。
若使至今黃綺在,
聞吾此語亦分司。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面對鏡子時的心境和對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他看到自己的鬢發已經變成了三分斑白,而頭發只剩下了二分之一。在早晨的鏡子前,他觀照著秋天的容顏。他曾經擔任過繁忙的官職,現在可能已經年老了,不再適合忙碌的工作。他選擇退隱為一個閑散的老者,雖然有些晚了,但并不算遲。在寧靜的生活中,他能夠領悟到滋味,不需要言語來表達。在穩定的環境中安身,不要懷疑。如果現在還有那位美麗的女子黃綺在世,聽到我這番話也會明白我的用心。
賞析:
《對鏡》通過描寫自己面對鏡子的情景,表達了白居易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和選擇。他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外貌的變化,特別是鬢發斑白的情況,將自己的年齡與時光的流逝聯系在一起。他在秋天的早晨觀照著自己的容顏,表達了對時間的感慨和對生命的思考。
詩中的"三分鬢發二分絲"以及"曉鏡秋容相對時"這兩句,通過簡潔而富有畫面感的描寫,展現了歲月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作者隱喻著自己已經步入晚年,對于過去的忙碌官場生涯有所反思,認為自己已經不再適合繼續從事繁忙的職務。
接下來的兩句"去作忙官應太老,退為閑叟未全遲"表達了他選擇退隱為閑散的老者的決心。雖然他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有些晚了,但并不認為已經太遲,仍然保持著對未來的期許。
最后兩句"靜中得味何須道,穩處安身更莫疑。若使至今黃綺在,聞吾此語亦分司"表達了作者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穩定環境的選擇。他認為在寧靜的環境中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滋味,不需要通過言語來表達。如果那位他曾經愛慕的女子黃綺還在世上,她聽到這番話也會理解作者的選擇和心意。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年老和生活選擇的思考。通過對鏡子的映照,白居易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以及對寧靜和穩定生活的向往。這首詩詞給人以簡短的文字,道出了人生的變遷和對退隱生活的向往。通過對自身容貌的觀照,作者表達了對年齡增長和時光流逝的感慨。他選擇離開繁忙的官場,退隱為一位安享閑適生活的老者。他認為在寧靜的環境中,能夠真正領悟生活的味道,不需要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境。最后,作者提到了過去心儀的女子黃綺,表示如果她還在世,她也會理解并贊同他的選擇。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軌跡的思考和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它反映了人們在歲月流逝中對自己身份和生活意義的思索,以及對安寧和內心滿足的追求。詩中融合了時光的變幻和個體的選擇,呈現了一種深沉而內斂的情感,引發讀者對人生和自我價值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