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三日夜作 / 作者:白居易 |
露白月微明,天涼景物清。
草頭珠顆冷,樓角玉鉤生。
氣爽衣裳健,風疏砧杵鳴。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無情。
夢短眠頻覺,宵長起暫行。
燭凝臨曉影,蟲怨欲寒聲。
槿老花先盡,蓮凋子始成。
四時無了日,何用嘆衰榮。
|
|
八月三日夜作解釋:
《八月三日夜作》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露白月微明,
天涼景物清。
草頭珠顆冷,
樓角玉鉤生。
夜晚的露珠映照著微弱的月光,
天氣漸涼,景物變得清晰明朗。
草地上的露珠冰涼透明,
樓角掛著的玉鉤逐漸凝結水珠。
氣爽衣裳健,
風疏砧杵鳴。
夜衾香有思,
秋簟冷無情。
清爽的空氣使衣裳感到舒適健康,
微風吹散睡夢中的砧杵聲。
夜被彌漫著淡淡的香氣,帶來思緒,
秋天的席褥冷冷清清,沒有溫情。
夢短眠頻覺,
宵長起暫行。
燭凝臨曉影,
蟲怨欲寒聲。
短暫的夢境頻繁地醒來,
漫長的夜晚暫時行動。
燭光凝結成黏糊的影子,
蟲兒們發出凄涼的呼聲,預感寒意。
槿老花先盡,
蓮凋子始成。
四時無了日,
何用嘆衰榮。
槿花老去,花朵先謝,
蓮花凋零,果實才成熟。
四季變遷,沒有永恒的光明,
何必嘆息生命的衰敗與繁榮。
《八月三日夜作》通過描繪夜晚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變遷的思考。詩中通過描寫天氣涼爽、景物清晰、夢境短暫等細節,傳達出時光的匆匆流逝和生命的無常。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對生命短暫和人事無常的感慨,表達了對光明和衰敗的思考。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獨特的才華和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