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梅堯臣詩詞作品集:
魯山山行 陶者 蘇幕遮·草 東溪 考試畢登銓樓 金山寺 汝墳貧女 春寒 石蘭 逢牧 悼亡三首 紅梅 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夢登河漢 東城送運判馬察院 和正仲再和罷飲 和張民朝謁建隆寺二次用寫望試筆韻 和永叔六篇其二代鳩婦言 答中上人卷 夜與原甫江家步歸 和張民朝謁建隆寺二次用寫望試筆韻 泊下黃溪 夜聽鄰家唱 村豪 夢后寄歐陽永叔 玉樓春 醉中留別永叔子履 玉樓春 和永叔六篇其三看花呈子華內(nèi)翰 陳真卿將有秋試條倏見訪不日告行送於北門歌 次韻和酬刁景純春雪戲意 春晴對月 答中上人卷 得王介甫常州書 四月二十八日記與王正仲及舍弟飲 依韻和永叔見寄 問洛上王宰訪商山青竹鞭 同次道游相國寺買得翠玉罌一枚 玉汝遺橄欖 書哀 依韻和永叔內(nèi)翰酬寄楊州劉原甫舍人 與二弟過溪至廣教蘭若 寄永興招詩夏太尉 和謝舍人洊震 和江鄰幾景德寺避暑 和臘日 和吳沖卿學(xué)士石屏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九甘露寺 韓玉汝遺油 讀賢愚錄 逢雷太簡殿丞 次韻奉和永叔謝王尚書惠牡丹 答裴如晦 次韻景彝祀高禖書事 次韻和吳沖卿傷何濟川 次韻和永叔飲余家詠枯菊 答宣闐司理 杜和州寄新醅吳正仲云家有海鮮約予攜往就酌 登泰山日觀峰 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 觀楊之美畫 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韻 和楊直講夾竹花圖 黃敏復(fù)尉新城 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fù)開 送潘歙州 送劉元忠學(xué)士還南京 僧可真東歸因謁范蘇州 叔治遺草蟲枕屏 許發(fā)運待制見過夜話 永叔寄詩八首并祭子漸文一首因采八詩之意警 李審言遺酒 觀拽龍舟懷裴宋韓李 讀范桐廬述嚴(yán)先生祠堂碑 得陳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 大風(fēng) 哀馬 哀國子黃助教 次韻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 潮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宴 賦石昌言家五題其三白鶻屏 和中道伏日次韻 和吳沖卿元會 同諸韓及孫曼叔晚游西湖三首 一日曲 和歐陽永叔啼鳥十八韻 寧陵阻風(fēng)雨寄都下親舊 將行寒昭亭祠喜雨 濄口得雙鱖魚懷永叔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 翠羽辭 正仲見贈依韻和答 送畢甥之臨邛主簿雜言 依韻和韓子華陪王舅道損宴集 同蔡君謨江鄰幾觀宋中道書畫 飲劉原甫家原甫懷二古錢勸酒其一齊之大刀長 表臣齋中閱畫而飲 答裴送序意 諭烏 中秋與希深別後月下寄 中伏日永叔遺冰 直宿廣文舍下 鄭州王密諫漱玉齋 鄭戭及第東歸後赴洋州幕 昭信淮上 張圣民席上賦紅梅 贈張?zhí)幨?/a> 贈葉山人 贈陳無逸秀才 早行道中相逢 雜言送王無咎及第後授江都尉先歸建昌 運使劉察院因按歷歸西京拜省 云間月 月蝕 元日朝 語鴆 游園晚歸馬上希深命賦 幽廟 雍丘遇雨 潁水費公渡觀飲牛人 鸚鵡 飲劉原甫舍人家同江鄰幾陳和叔學(xué)士觀白鷴孔 依韻自和送詩寄潘歛州 依韻吳正仲廣德路中見寄 依韻和資政侍郎雪後登看山亭 依韻和中道寶相花 依韻和原甫省中松石畫壁 依韻和永叔雪後見寄兼云自尹家兄弟及幾道散 依韻和永叔內(nèi)翰西齋手植菊花過節(jié)始開偶書見 依韻和雍丘尉王秘校見寄 依韻和楊州許待制竹拄杖 依韻和宣叔行舟相隔見寄 依韻和希深新秋會東堂 依韻和吳季野馬上口占 依韻和吳沖卿新葺南齋 依韻和烏程子著作四首其二霅上二首 依韻和烏程子著作四首其二霅上二首 依韻和文鑒師贈別 依韻和通判太博雪後招飲二首 依韻和通判太博雪後招飲二首 依韻和通判八月十五夜招翫月二章 依韻和通判八月十五夜招翫月二章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柘湖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三女岡 依韻和僧說夏日閑居見寄 依韻和秋夜對月 依韻和錢深推官見寄 依韻和梅龍圖觀小錄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五昆丘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四蒙谷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赴楊州途次贈予翩翩河中船 依韻和刁經(jīng)臣讀李衛(wèi)公平泉山居詩碑有感 依韻和達(dá)觀禪師春日雪中見寄 依韻和誠之淮上相遇 依韻奉和永叔社日 依韻酬永叔示予銀杏 夜?jié)O 陽武王安之寄石榴 彥國通判終州 儼上人粹隱堂 雪中通判家飲回 薛中舍宰聞喜 宣城馬御史酒闌一夕而西因以寄之御史嘗留老 許仲涂屯田以新詩見訪 許生南歸 徐元輿見邀與諸君同游至峰山溪上作 新安潘侯將行約游山門寺予以濘淖遂止因為詩 謝師厚歸南陽效阮步兵 項羽 烏賊魚 聞密賜 聞賣韭黃蓼甲 文豹篇贈黃介夫 王樂道太丞立春早朝 晚泊觀斗雞 題劉道士奉真亭 桫欏樹 孫太祝亳州簽判 邃隱堂 送仲文 送仲和師歸雪竇兼簡穎禪師 送趙諫議知徐州 送張?zhí)泼?/a> 送張遂州 送曾子固蘇軾 送玉汝 送謝寺丞新賜及第赴扶溝宰 送蕭監(jiān)丞浚宰臨邑 送吳照鄰都官通判成都 送王著作赴西京壽安 送王道粹學(xué)士知亳州 送萬州武寧段尉 送萬殿丞虔州安遠(yuǎn)軍 送施景仁太博提點江南坑冶 送師直之會稽宰 送人入都下 送馬廷評之余姚 送呂沖之司諫使北 送閭丘殿丞 送柳秘丞大名知錄 送劉十往荊渚 送劉定賢良下第赴廣陵令 送劉成伯還都 送林大年殿丞登第倅和州 送李泰伯歸建昌 送李密學(xué)赴亳州 送李涇州審言二首 送李涇州審言二首 送樂職方知泗州 送家掙寺丞知洛南 送胡臣秀才 送樊秀才歸安州 送董著作知北海縣 送刁景純學(xué)士使北 送弟禹臣 送陳賢良忠正軍簽判 送陳太祝歸河陽 送晁質(zhì)夫太丞知深州 送白珙秀才 泗守朱表臣都官刱北園 朔風(fēng)寄永叔 書謝師厚至 史氏南軒 十一月二十三日歐陽永叔劉原甫范景仁何圣徒 省符上人 社前 上元夕有懷韓子華閣老 山光寺 閏正月二日夜張氏納婦 秋雨 巧婦 蘄州廣濟劉主簿 擬陶體三首其二足答手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幽徑石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林中翠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垂?jié)咎?/a> 惱儂 難知 陌上二女 夢與公度同賦藕華追錄之 茂芝上人歸姑蘇 漫書 馬秘書始約同行久而未至因以寄 呂晉叔著作遺新茶 路中月夕登霽景臺與唐英話別 李宣叔秘丞遺川牋及粉紙二軸 李審言相招與刁景純周仲章裴如晦馮當(dāng)世沈文 李國博遺浙姜建茗 離蕪湖至觀頭橋 郡閣閱書投壺和呈相國晏公 近有謝師厚寄襄陽柑子乃吳人所謂綠橘耳今王 謹(jǐn)賦 金陵與張十二傳師賞心亭飲 將離宣城寄吳正仲 江寧李諫議 江鄰幾沈文通二學(xué)士見過 餞彭城公赴隨州龍門道斗作 見胥平叔 夾道岡 寄許主客 寄題朱表臣職方真州新園 寄宋次道中道 寄松林長老 寄懷劉使君 會勝院沃洲亭 胡夫人挽歌 河南受代前一日希深示詩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五望海樓 和應(yīng)之還邑道中見寄 和吳沖卿江鄰幾二學(xué)士王景彝舍人秋興 和王仲儀詠癭二十韻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偃蓋亭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六錢鎛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二春暉亭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水紅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六假山 和江鄰幾詠雪二十韻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四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六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八秋原菊 韓子華吳長文石昌三舍人見訪 韓子華訪石昌言不遇石有詩韓邀和答 郭之美忽過云往河北謁歐陽永叔沈子山 觀理稼 觀黃介夫寺丞所收丘潛畫牛 故原有戰(zhàn)卒死而復(fù)蘇來說當(dāng)時事 古監(jiān)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 公度以余嘗語洛中花品而此邦之人多不敢言花 甘露寺 逢謝師直 范景仁席中賦莆萄 二月五日雪 杜挺之新得知州將出京遺予薪芻豆 讀永叔所撰薛云衛(wèi)碣 定號依韻和禹玉 登舟 得山雨 道次靈井 代書寄鴨腳子於都下親友 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 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 答陳五進(jìn)士遺山水枕屏 促織 賜緋魚 次韻永叔二月雪 次韻景彝閣後紫薇花盛開 次韻和景彝閏臘二十五日省宿 次韻和韓持國京師雪 出省有日書事和永叔 程文簡公挽詞三首 程文簡公挽詞三首 程文簡公挽詞三首 程山人歸歙州 朝日 嘗茶和公儀 曹承制知永康軍 彩霓亭 別鍾京 白云和子聰 八月三日詠原甫庭前林檎花 八月九日晨興如廁有鴉啄蛆 八月二十七日夢與宋侍讀同賦泛伊水詩覺而錄 和滕公游穿山洞 肖丞相樓 啄木二首 啄木二首 舟上采菊 正月十日五更夢中 張法曹歸闕 贈月上人彈琴 早春田行 愿嚏 元日合門拜表遇雪呈永叔 諭鷗 欲雪復(fù)晴 雨中移竹 雨還 余姚陳寺丞 詠扇 永叔內(nèi)翰見訪 雍丘逢錢寺丞載陽 隱真亭 憶游嵩山 依韻和烏程子著作四首其一縣署西園 依韻和宋中道雨夜 依韻和宋中道觀八月二十八日車駕朝謁景靈宮 雪詠 新雁 新開墳路 蕪湖阻風(fēng) 聞禽 王公慥東歸 王德言自後圃來問疾且曰圃甚蕪何不治因答 歲寒亭 送子華 送周諫議知襄陽 送仲連 送張生還和州 送余駕部江州 送薛殿丞知達(dá)州 送徐終秘校罷涇尉而歸 送謝寺丞知余姚 送蕭秘校 送吳季野 送王郎中知江陰 送萬諤昌秀才 送通判太博 送孫學(xué)士知太平州 送錢駕部知邛州 送李太保知儀州 送回上人 送儲令赴韶州樂昌 書李學(xué)士北使集後 沈?qū)W士景休知真州 上元夜雪有感 傷桑 傷馬 三月二十五日喜雨 入澤王河口 前日 普凈院佛閣上孤鶻 平山堂留題 疲馬 陪淮南轉(zhuǎn)運魏兵部游濠上莊生臺 夢睹 馬殿丞通判密州 劉涇州以所得李士衡觀察家號蟾蜍硯其下刻云 昆陽城 金霞閣 將解舟走筆呈表臣 江畔 江南雜感 嘉雪應(yīng)祈呈權(quán)郡通判 寄宋中道 寄公異弟 記歲 紅梅篇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漁潭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汀鷺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苔徑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流泉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朝陽洞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碧云洞 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其五石屏路 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其四庶子泉 和小雨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雪竇山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七齊云亭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三石筍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七書齋 和潘叔治早春游何山 和劉原父舍人樂郊詩 和道損欲雪與家人小兒輩飲 濠梁感懷 吊李膺辭 登采石山上廣濟寺 答杜挺之遺鰍魚乾 次韻和沖卿元日 次韻答吳長文內(nèi)翰遺石器八十八件 慈氏院假山 春日東齋 除夜雪 初聞蛙 遲月 丞相二章 丞相二章 倡嫗嘆 采石懷古 采杞 泊徐城寄杜挺之王平甫 阻風(fēng)秦淮令狐度支寄酒 阻風(fēng) 自尉氏南至京皆水及人脛 自感二首 自感二首 啄木 祝熙載赴任東陽 舟中遇雪 重送袁世弼 重送 重過南園 種碧映山紅於新墳 中秋新霽壕水初滿自城東隅泛舟回謝公命賦 志來上人寄示酴醾花并壓磚茶有感 趙秘校見訪 昭亭潭上別 張子野赴官鄭州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一伊川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三潛溪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二洛州 贈張伯益 贈裴直講水梨二顆言太戡答吳柑三顆以為多走 贈劉謀合副 贈江寧王高士 早發(fā)大信口 再至洛中寒食 再送蒙寺丞赴郢州 再別仲儀 雜擬 云中發(fā)江寧浦至采 云沈生 元忠示胡人下程圖 欲晚訪韓持國忽道損見過不克往持國示詩因答 雨燕 與用文師 與道損仲文子華陪泛西湖 余令之會稽新昌 有睹十一月七日 游隱靜山 游響山 游水簾巖 詠秤 永濟倉書事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 隱淺挺之平甫來飲 隱靜山懷賢師自持柏栽二十本種於會慶堂 隱靜山訪懷賢上人不遇 飲韓仲文家 尹師魯治第伐樗 因目痛有作 異同 憶將渡揚子江 依韻諸公尋靈濟重臺梅 依韻李密學(xué)合流河口見懷 依韻解中道如晦調(diào) 依韻和仲源暮冬見寄 依韻和仲源獨夜吟 依韻和正仲賦楊兵部吳興五題·□□□ 依韻和許發(fā)運游泗州草堂寺之什 依韻和許待制春雪 依韻和行之枇杷 依韻和戲題 依韻和希深雨後見過小池 依韻和希深游府學(xué) 依韻和希深游大字院 依韻和武平苕霅二水 依韻和吳正仲屯田重臺梅花詩 依韻和王中丞憶許州西湖 依韻和通半二月十五日雨中 依韻和挺之晨起見寄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吳王獵場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秦始皇馳道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陸機宅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昆山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華亭谷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寒穴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顧亭林 依韻和孫浦二者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歸樂 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 依韻和宋次道學(xué)士紫宸早謁 依韻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喜還朝 依韻和叔治晚春梅花 依韻和守賢上人晚秋書事 依韻和石昌言學(xué)士求鼠須筆之什鼠須鼠尾者前 依韻和師直仲春雪中馬上 依韻和裴如晦秋懷 依韻和歐陽永叔中秋邀許發(fā)運 依韻和劉原甫見寄 依韻和劉察院送客回過潩水馬上有作 依韻和禁煙近事之什 依韻和接花 依韻和集英殿秋晏 依韻和胡舍人見唁 依韻和丁元珍寄張圣民及序 依韻和池守王微之訪別 依韻和表臣奎野亭 依韻答吳安勖太祝 依韻答僧圓覺早梅 依韻答達(dá)觀禪師穎公 夜直廣文有感寄曾子固 夜與鄰幾持國歸 夜飲席上賦松子 夜晴 薛八殿丞有遺 宣司理餉蒸鵝 許昌晚晴陪從過西湖因詠謝希深蘋風(fēng)詩愴然有 修真觀李道士年老貧餓無所依忽縊死因為詩以 行次穎州聞張甥宗亮不捷鄉(xiāng)薦以詩唁而迎之 新燕 新筍 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飲得高樹早涼歸 廨後木芙蓉 謝人惠茶 縣署叢竹 閑詠寄呈次道 夏園 夏日晚晴登許昌西湖 夏日汴中作 喜謝師厚及第 希深洛中冬夕道話有懷善慧大士因探得江字韻 西湖對雪 寤寐謠 五月十四日與子華自內(nèi)中歸 吳正仲遺蛤蜊 聞?wù)Z十方璉長老 聞永叔出守同州寄之 聞曼叔腹疾走筆為戲 未晴 衛(wèi)州通判趙中舍 望芒碭山 王屋高送王屋知縣孫秘丞 王平甫惠畫水臥屏 王殿丞赴莫州日就余求釣竿數(shù)莖以往今因其使 晚坐北軒望昭亭山 晚日 晚歸聞韓子華見訪 晚得菖蒲 涂山 涂次寄羅道濟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三二室道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八天門泉 同江鄰幾龔輔之陳和叔登吹臺有感 題吏隱堂 提壺鳥 湯珙秘校遺沉水管筆一枝 宿磯上港 蘇州曹琰虞部浩然堂 蘇明允木山 蘇祠部通判洪州 送鄒秀才游浙 送朱玠戶曹之廣德軍 送朱表臣職方提舉運鹽 送周衍長官知遼州 送知和州杜駕部 送趙升卿之韶幕 送張子野秘丞知鹿邑 送張著作器宰蘄水 送張?zhí)┩ㄅ性?/a> 送張叔展北歸 送張山甫武功簿 送張待制知越州 送臧尉 送余郎中知鄭州 送余干李少府 送永叔歸乾德 送鄞宰王殿丞 送薛十水部通判并州 送信安張從事吉甫兼寄白使君 送咸陽主簿王秘校 送王微之學(xué)士知池州 送王推官宰上洛先歸關(guān)中 送王克憲奉職之彭澤 送王景憲奉職 送王察推縝之鄧州 送通判黃國博入浙 送滕寺丞歸蘇州 送唐紫微知蘇臺 送宋中道朝陵仍於西都省親 送司馬學(xué)士君實通判鄆州 送壽州司理張元輿 送石昌言學(xué)士 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 送石昌言舍人還蜀拜掃 送師厚歸南陽會天大風(fēng)遂宿高陽山寺明日同至 送少卿張學(xué)士知洪州 送上虞孫主簿 送僧游廬山 送僧惠思 送汝陰宰孫寺丞 送裴節(jié)推歸京 送潘司封知解州 送閔郎中知池州 送馬少卿知襄州 送羅職方知秀州 送陸子履學(xué)士通判宿州 送劉職方知汾州 送劉司勛奉使 送劉糾曹 送劉繼鄴秀才歸當(dāng)涂 送劉比部 送臨江胥令 送梁學(xué)士知襄州 送櫟陽宰朱表臣 送李中舍襲之宰南鄭 送李載之殿丞赴海州榷務(wù) 送覺上人歸湖州 送黃生 送黃殿丞通判潤州 送紅梅行之有詩和依其韻和 送何遯山人歸蜀 送韓文饒贊善宰河南 送董察推赴江寧 送鄧生 送崔主簿赴睦州清溪 送次道學(xué)士知太平州因寄曾子固 送楚屯田知扶溝 送陳殿丞知韶州 送蟾上人游南岳 送才上人還雪竇寄達(dá)觀禪師 送鮑都官錢塘通判 宋中道快我生女 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鄭拜墓 泗州觀唐氏書 水次蘚花 書事和韓子華舍人 書南事 守宮 釋滯 始作燕子巾 使風(fēng) 石榴 十月十八日 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飲賦四題·九月二十八日 十一月十三日病後始入倉 十九日出曹門見手牛拽車 十二月十三日喜雪 師厚生日因以詩贈 失鷓鴣 椹澗晝夢 設(shè)膾示坐客 邵考功遺鮆魚及鮆醬 邵伯堰下王君玉餞王仲儀赴渭州經(jīng)略席上命賦 上元雪 上馬和公儀 山村行 三鳥 入滿浦 汝南江鄰幾云鄎南并淮浮光山有張隱枯種松檜 任廷平歸京 去臘隱靜山僧寄榧樹子十二本柏樹子十四本種 秋夜感懷 禽言四首其一子規(guī) 乾明院碧鮮亭 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懷 七月二十一夜聞韓玉汝宿城北馬鋪 七夕永叔內(nèi)翰遺鄭州新酒言值內(nèi)直不暇相邀 七里灣得朱表臣寄千葉樓子髻子芍藥 平山堂雜言 蓬生麻中 裴直講得潤州通判周仲章咸豉遺一小缾 裴如晦自河陽至同韓玉汝謁之 裴如晦赴河陽幕 陪淮南轉(zhuǎn)運魏兵部游穎州女郎臺寺 潘歙州寄紙三百番石硯一枚 農(nóng)難 擬玉臺體七首其一欲眠 擬玉臺體七首其四別後 擬玉臺體七首其三雨中歸 擬玉臺體七首其七領(lǐng)邊繡 擬玉臺體七首其六落日窗中坐 擬玉臺體七首其二攜手曲 擬詠懷 暮雨 目昏 鳴琴 廟子灣辭 夢同諸公餞仲文夢中坐上作 夢過三陵 夢故府錢公 孟夏二日通判太博惠庭花二十枝云是手植因以 呂縉叔云叔嘉僧希用隱居能談史漢書講說邀余 呂大監(jiān)餉鮆魚十尾 六月晦日定力院同原父賦送伯鎮(zhèn)景純樞言三學(xué) 留侯廟下作 劉薛二君過予遇雨 劉八飲將散分得非休沐不得會 嶺云 立春在元日 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嘗何 李廷老自蔡州見訪云明日便歸鄭 李令將行返遺以茶 樂椽自淮南回示新詩 老牛陂 臘日出獵因游梅山蘭若 開封古城阻淺聞永叔喪女 九月十六日自許昌回至京師胥平叔宋中道迓于 九月二日夢後寄裴如晦 九日次壽州 建德新墻詩 嘉佑己亥歲旦永叔內(nèi)翰 寄致仕張郎中 寄永叔 寄渭州劉太保求市堪乘穩(wěn)駃馬 寄題時上人碧云堂 寄題梵才大士臺州安隱堂 寄酬睦州晏殿丞 記春水多紅雀傳云自新羅而至道損得之請余賦 雞聲 會稽婦 黃鶯二首 黃鶯二首 黃駁 還文雅師書帙 淮雨 淮陰侯廟 淮陰侯 淮陰 淮陰 畫竹枝扇 畫真來嵩 河陰中寨寒食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小橋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蓮塘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稻畦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采菱 和中道雨中見寄 和中道雨樹 和中道秋宴 和正月六日沈文通學(xué)士遺溫柑 和張士曹應(yīng)之晚景 和張民朝謁建隆寺二次用寫望試筆韻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紫云巖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夕陽巖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山門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漣漪洞 和永叔內(nèi)翰 和永叔六篇其五和鄰幾學(xué)士桃花 和永叔郡齋聞百舌 和永叔答劉原甫游平山堂寄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四金山寺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三京口水 和楊秘校得糟粕 和謝仲弓廷評栽竹 和希深避暑香山寺 和王景彝寄呂縉叔 和王待制出郊馬上口占寄兄道損次韻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云外庵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宴坐巖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十一牛衣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八襏襫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四龍梭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蠶簇 和宋次道奠石昌言舍人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八美蔭亭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甘菊 和石昌言求牡丹栽 和十二月十七日雪 和師直早春雪後五垅道中作 和日臥疾恭上人來過不及見因以詩答 和人雪意 和人喜雨 和綺翁游齊山寺次其韻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一擷芳亭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五虛白堂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四待月亭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九紫竹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八小池 和平叔道傍竹 和潘叔治題劉道士房畫薛稷六鶴圖六首其一啄 和潘叔治題劉道士房畫薛稷六鶴圖六首其五警 和潘叔治題劉道士房畫薛稷六鶴圖六首其四舞 和潘叔治題劉道士房畫薛稷六鶴圖六首其三唳 和潘叔治題劉道士房畫薛稷六鶴圖六首其六理 和潘叔治題劉道士房畫薛稷六鶴圖六首其二顧 和立春 和李廷老三月十四日 和景彝西閣獨直 和江鄰幾學(xué)士畫鬼拔河篇 和公儀龍圖戲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一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五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七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五松阜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四叢杉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三北軒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六小舫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九綿檜 和答韓奉禮餉荔枝 和曹光道風(fēng)拔三檜 和表臣河南庾署西軒 和悲如晦雨中過甚亡兄易居 合流值雨與曹光道飲 韓欽圣問西洛牡丹之盛 過茱萸堰 過永慶院 過白水 閨思 觀永叔集古錄 觀王介夫蒙亭記因記題蒙亭 觀理蔬 觀韓玉汝胡人貢奉圖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五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其六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二 奉陪覽秀亭拋堶 奉和永叔得辛判官伊陽所寄山桂數(shù)本封殖之後 訪石子澗外兄林亭 范待制約游廬山以故不往因寄 泛舟和持國 泛溪 二月雨後有蚊蚋 二月四日雪 二十一日雪中赴宿懷鄰幾原甫 二十五日雪 對花有感 獨酌偶作 讀毛秘新新詩 答王君石遺包虎二軸 答紹元老云太玄圖 答了素上人用其韻 答來上人春日即事 答江十鄰幾 答韓六玉汝戲題西軒 答高判官知唐店夜飲 答楚僧智普始與吳僧顯忠來過今見二人詩進(jìn)於 答持國遺魦魚皮膾 翠竹亭 次韻永叔乞藥有感 次韻三和景仁對雪 次韻任屯田感子飛內(nèi)翰舊詩 次韻劉原甫社後對雪 次韻景彝三月十六日范景仁家同飲還省宿 次韻和原甫閣下午寢晚歸見示 次韻和永叔原甫致齋集禧 次韻和永叔退朝馬上見寄兼呈子華原甫 次韻和永叔石枕與笛竹簟 次韻和吳季野游山寺登望文脊山 次韻和吳沖卿歲暮有懷 次韻和景彝秋興 次韻和韓子華內(nèi)翰於李右丞家移紅薇子種學(xué)士 次韻和長文社日禖祀出城 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nèi)飲 次道約食後同敏叔中道平叔如晦詣景德浴以風(fēng) 春日拜垅經(jīng)田家 春鳩 春鶻謠 垂?jié)咎?/a> 初見淮山 酬楊愈太丞之壽州見別 赤蟻辭送楊叔武廣南招安 澄虛閣 陳浩赴福州幕 朝天行 朝堂齋宿 長蘆江口 蔡君謨示古大弩牙 采石月贈郭功甫 泊橛澗觀渡 病癰在告韓仲文贈烏賊觜生醅醬蛤蜊醬因筆戲 別達(dá)觀文鑒二大士 汴堤鶯 悲書 斑竹管筆 八月十夜廣文直聞永叔內(nèi)當(dāng) 昨於發(fā)運馬御史求海味馬已歸闕吳正仲忽分餉 資政王侍郎南京留守 酌別謝通微判官兼懷歐陽永叔 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 周仲章通判潤州 舟中夜與家人飲 重送曾子固 重送宋中道 重答和永叔 種胡麻 中秋不見月答永叔 稚子獲雀雛 至香山寺報秀叔 至廣教因?qū)す攀鑼?/a> 正仲往靈濟廟觀重臺梅 正月十五夜出回 正月二十四日同江鄰幾韓持國過師商廟 正陽驛舍夢鄭并州寄書開之即三山圖也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五大字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六蘄竹 張斯立遂州司理 張侍郎中隱堂 贈琴僧知白 贈陳孝子庸 責(zé)躬詩 早渡長蘆江 糟淮鲌 元政上人游終南 遇畫工來嵩 欲陰 與潯陽舍弟別 余之親家有女子能點酥為詩并花果麟鳳等物一 右丞李相公自洛移鎮(zhèn)河陽 又依韻 又平律一首 游元紫芝琴堂 詠蜘蛛 詠嚴(yán)子陵 詠王宗說園黃木芙蓉 詠雙杏子其核亦然 詠苜蓿 詠官妓從人 永州守王公慥寄九巖亭記云此地疑是柳子厚所 永叔贈絹二十匹 永叔內(nèi)翰見索謝公游嵩書感嘆希深師魯子聰幾 永慶僧舍松風(fēng)亭 穎公遺碧霄峰茗 潁水 潁上得鯉魚為膾懷余姚謝師厚 隱靜遺枇杷 飲酒呈鄰幾原甫 尹子漸歸華產(chǎn)茯苓若人形者賦以贈行 尹陽尉耿傳惠新栗 憶吳松江晚泊 憶洛中舊居寄永叔兼簡師魯彥國 宜春宴射篇李駙馬請賦雜言 依韻許主客北樓夜會 依韻武平憶玉晨觀 依韻吳沖卿秋蟲 依韻馬都官宿縣齋 依韻和子聰夜雨 依韻和正仲重臺梅花 依韻和正仲寄酒因戲之 依韻和張應(yīng)之見贈 依韻和原甫置酒蘭菊間 依韻和原甫對月見邀不至 依韻和永叔子履冬夕小齋聯(lián)句見寄 依韻和永叔勸飲酒莫吟詩雜言 依韻和永叔景靈致齋見懷 依韻和永叔都亭館伴戲寄 依韻和楊敏叔吳門秋晚見寄 依韻和宣城張主簿見贈 依韻和謝副合寄新酒 依韻和希深立春後祀風(fēng)伯雨師畢過午橋莊 依韻和武平升卞二山 依韻和武平九月十五日夜北樓望太湖 依韻和吳正仲冬至 依韻和吳正仲赤目見寄 依韻和王景彝憶秋 依韻和通判把菊有寄 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陸瑁養(yǎng)魚池 依韻和太祝同諸君游園湖見寄 依韻和孫秀才朱長官見寄二首同韻 依韻和孫秀才朱長官見寄二首同韻 依韻和孫浦二者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歸 依韻和睢陽杜相公答蔡君謨新體飛草書 依韻和宋中道見寄 依韻和試筆偶書 依韻和師直晚步遍覽五垅川 依韻和齊少卿龍興寺鴨腳樹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二竹西亭 依韻和劉六淮潮 依韻和李宰秋思 依韻和李密學(xué)會流杯亭 依韻和李察推留別 依韻和江鄰幾癸巳六月十日同刁吳韓楊飲范景 依韻和季野見招 依韻和發(fā)運許主客詠影 依韻和達(dá)觀文鑒雨中見懷 依韻和達(dá)觀師聞蟬 依韻和達(dá)觀禪師山中見寄 依韻和達(dá)觀禪師還山後見寄 依韻和春日偶書 依韻和春日見示 依韻和表臣憶游竹園山寺 依韻和表臣先春亭 依韻和表臣聞與挺之宣叔平甫令 依韻答李晉卿結(jié)交篇 依韻答惠勤上人 依韻答淮南祝秘校初春見寄 依韻答范天民 謁雙廟 夜陰 夜泊虹縣同施景仁太博河上納涼書事 鄴中行 楊畋赴官并州 楊公懿得潁人惠糟粕分餉并遺楊叔恬 陽武王安之寄兔魚 晏成續(xù)太祝遺雙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詩六十篇 雪竇達(dá)觀禪師見寄依韻答 薛九宅觀雕狐圖 薛九公期請賦山水字詩 宣城宰郭仲文遺林檎 許待制遺雙鱖魚因懷頃在西京於午橋石瀨中得 須題景德寺吉祥講僧 行僧 謝紫微以畫鷺二軸為寄 謝永叔答述舊之作和禹玉 謝尉西歸 挾彈篇 曉日 蕭著作宰豐城 相逢 獻(xiàn)甫過 夏日陪提刑彭學(xué)士登周襄王故城 夏侯彥濟武陟主簿 下土橋送刁景純忽大風(fēng)韓子華先歸遺其小方巾 下赤山嶺過渡至石子澗別施八評事 祫享觀禮二十韻 細(xì)雨樵行 戲寄師厚生女 戲酬高員外鯽魚 希深所居官舍新得相府蔬圃以廣西園 希深本約游西溪信馬不覺行過據(jù)鞍聯(lián)句 西華逢李令子翼 西湖閑望 西湖觀新出鵝兒道損持國曼叔請予賦之 西宮怨 西禪院竹 夕發(fā)陽翟 五月十日雨中飲 五月二十夜夢尹師魯 五月二十四日過高郵三溝 五日與陳真卿飲 五日登北山望競渡 吳資政挽詞二首 吳資政挽詞二首 吳正仲遺新茶 吳正仲遺二物詠之其一金盞子 吳正仲見訪回日暮必未晚膳因以解嘲 吳沖卿學(xué)士以王平甫言淮甸會予久未至沖卿與 吳沖卿鼓契 吳長文紫微見過 烏毀燕巢 臥羊山 聞永叔復(fù)館因以寄賀 聞尹師魯赴涇州幕 聞雁寄歐陽夷陵 聞櫓 聞進(jìn)士販茶 聞刁景純侍女瘧已 文曜師之南徐 尉氏縣阮籍嘯堂 望僊亭 王知章尉河內(nèi) 王祁公北園 晚鷗 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門叔父招 橐馳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一公路澗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五玉女窗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四自峻極中院步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十二峻極寺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 同希深馬上口占送九舅入京成親聯(lián)句 通判遺新柳 田人夜歸 題松林院 題老人泉寄蘇明允 題嘉興永樂院檇李亭 題刁經(jīng)臣山居時已應(yīng)辟西幕 啼禽 孫主簿惠上黨寺壁胡霈然書墨跡一匣 孫司諫知鄧州 歲日旅泊家人相與為壽 宿邵埭聞雨因買藉芡人回呈永叔 宿安上人門外裴如晦胥平叔來訪 送祖擇之秘丞知海州 送祖擇之赴陜府 送祖印大師顯忠 送朱司封知登州 送朱純臣端公使契丹奠祭 送周寺丞宰新鄭 送志來上人往姑蘇謁元曹 送知保定軍李太保 送趙虞部士宏知蜀州 送張正臣赴泰州幕 送張圣民學(xué)士知登州 送張山甫秘校歸緱氏 送張景純知邵武軍 送詹彥迪秘校之越 送余少卿知睦州 送永興通判薛虞部 送葉都官赴蜀州倅 送楊明叔通判越州 送楊浩秘丞入蜀 送楊辯青州司理 送薰傳秀才之汝陰 送雪竇長老曇穎 送許州知錄王殿丞 送許璋監(jiān)簿歸泰州 送許當(dāng)職方通判泉州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軍 送胥平叔太博通判湖州 送胥平叔寺丞赴洛 送辛都官知鄂州 送謝師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張和叔 送謝師厚太博通判汾州 送襄陵李令彥輔 送下第親舊 送吳仲庶殿院使北 送吳正仲婺倅歸梅溪待闕 送吳照鄰都官還江南 送吳季野太博移蜀靈泉先至輦 送溫州楚屯田 送渭州劉太保 送王宗望罷宣城尉歸京 送王紫微北使 送王巖夫秘校通判滑州 送王省副寶臣北使 送王平甫擬離騷 送王景彝學(xué)士使虜 送王待制知陜府 送王伯初通判婺州 送王安之太博歸西京 送通州通判刁國博 送田遵古秀才 送天臺李令庭芝 送滕監(jiān)簿歸寧岳陽 送陶太博通判廣信軍 送孫隱之都官通判秀州 送宋中道鄭州拜掃 送宋中道太博倅廣平 送宋郎中知商州 送宋端明知成都 送叔昭上人附施屯田還宣城 送施縡秀才下第 送施屯田提點銅場兼相度嶺外鹽入虔吉 送施司封福建提刑 送甥蔡駰下第還廣平 送邵裔長洲主簿 送邵郎中知潭州 送邵戶曹隨侍之長沙 送邵不疑謫邵武 送陜西提刑陸介夫?qū)W士 送陜西都運彭待制 送僧在己歸秀州 送潤州通判李屯田 送瑞竹長老歸當(dāng)涂因寄徐著作 送任太博歸省西部 送簽判張秘丞赴秀州 送裴虞部知信州 送裴如晦宰吳江 送潘供奉承勛 送南京簽判寇中舍 送蒙寺丞赴郢州 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 送蔓曼卿鎖廳赴舉 送馬行之都官 送馬廷評知康州 送洛南周寺丞 送劉成伯著作赴弋陽宰 送劉{弓弓夂}秘校赴婺源 送令狐憲周度支知秀州 送林大年寺丞宰蒙城先歸余杭逋之侄孫 送李學(xué)士河?xùn)|轉(zhuǎn)運 送李學(xué)士公達(dá)北使 送李獻(xiàn)甫寺丞知虹縣先歸金陵 送李獻(xiàn)甫 送李推官之兵州 送李師錫太博通判懷州 送李南玉 送李康伯赴武當(dāng)都監(jiān) 送李君錫學(xué)士使契丹吊慰 送李灝秀才南歸 送李閣使知冀州 送李殿丞通判蜀州 送李殿丞通判處州 送李祠部知滑州 送李才元學(xué)士知邛州 送雷太簡知虢州 送可教僧歸越 送晉原喬主簿 送江學(xué)士睦州通判 送建州通判沈太博 送黃國博知撫州 送淮南轉(zhuǎn)運李學(xué)士君錫 送淮南提刑孫學(xué)士 送懷州張從事仲賓 送湖州太守章伯鎮(zhèn) 送胡公疏之金陵 送侯寺丞知鞏縣 送洪州通判何太博先歸新淦 送河內(nèi)令孫偕兼懷太守晁子長 送河?xùn)|轉(zhuǎn)運劉察院 送何清賈主簿歸任 送韓子華十月拜掃 送韓子華歸許昌 送韓仲文知許州 送韓仲文奉使 送韓六玉汝宰錢塘 送韓奉禮 送韓持正寺丞知余姚 送韓持國 送郭功甫還青山 送顧中舍赴德順軍 送公儀龍圖知杭州 送方云秀才下第 送端式歸漳州 送刁景純知會稽 送刁景純學(xué)士赴越州 送刁安豐 送弟禹臣赴官江南 送弟良臣?xì)w宣城 送弟赴和州幕 送崔秀才二首 送崔秀才二首 送崔黃臣殿丞之任廬山 送陳仲容寺丞知冤句 送陳郎中知和州 送晁殿丞鄭州簽判 送長陵清辨師歸寧 送曹測崇班駐泊相州 送畢郎中提點淮南茶場 送白秀才福州省親 送白鷴與永叔依韻和公儀 宋中道失小女戲?qū)捴?/a> 宋次道家摘寶相花歸清平里 宋次道得廣南金橘為餉且有詩因和酬 泗州郡圃四照堂 四月二十七日與王正仲飲 思遠(yuǎn)寄師厚 司馬君實遺甘草杖 說上人游廬山 水苔 水丘於西湖得活鯽魚三尾見遺余頃在襄城獲數(shù) 水次髑髏 霜鐘 書席語送馬御史 書竄 釋悶 食橙寄謝舍人 時魚 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飲賦四題·三日醼集 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飲賦四題·拒霜 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飲賦四題·殘菊 十月菊上蜂 十月晦夢游嵩山明日訪宋中道見次道寄宿岳寺 十一月十二日寒昭亭神 十一月七日雪中聞宋中道與其內(nèi)祥源觀燒香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聞南捷 十七日和原甫風(fēng)花偶書 十六日會靈火 施判官赴饒州 施景仁邀詠泗州普照王寺古檜 師厚明日歸南陽夜坐有懷 社日飲永叔家 邵郎中姑蘇園亭 山行冒雨至村家 山茶花樹子贈李廷老 僧子思以卷來見 三月五日欲訪宋中道遇雪而止 三月十日韓子華招飲歸成 三十二弟寺丞歸宣城因寄太守孫學(xué)士 閏三月八日淮上遇風(fēng)杜挺之先至洪澤遣人來迎 汝州王制待以長篇勸予復(fù)飲酒因謝之 汝州後池聽水 日蝕 雀奪燕巢生四雛 缺月 去春城 取蜮 蚯蚓 秋日屬疾 秋日詠蟬 秋日村行 秋雷 丘家渡早發(fā) 清池 青梅 禽言四首其四竹雞 禽言四首其三山鳥 禽言四首其二提壺 琴高魚和公儀 檣烏 前者裴君雨中見過因以詩謝復(fù)承來章輒依韻奉 前以甘子詩酬行之既食乃綠橘也頃年襄陽人遺 前此諸韓來飲獨仲連以小兒病不至明日仲連有 牽船人 七夕有感 七夕詠懷 沛公歌 陪武平游雅上人房卞峰亭 潘歙州話廬山 潘樂二君對雪寄聲似欲予賦適方知之走筆奉呈 偶書寄蘇子美 歐陽寺丞桐城宰 牛背雙鸜鵒 擬張九齡詠燕 擬陶體三首其三目釋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棲煙鳥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嶺上云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臨軒桂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古壁苔 擬李益竹窗聞風(fēng)寄苗發(fā)司空曙 南軒盆植重臺蓮移種池 暮春過洪氏汝曲小園 莫飲酒 莫登樓 鳴雉詞 明井 明經(jīng)試大義多不通有感依韻和范景仁舍人 閔冢 閔尚衣盜褲 廟子灣下作 勉致仕李秘監(jiān) 勉裴如晦 夢覺 夢後得宋中道書 馬判官歸闕 馬都官行之惠黃柑荔枝醋壺 鹿 龍箕一首 留題淆深美檜亭 留題毘陵潘氏宅假山 留別永叔 留別汝守王待制仲儀 留別乾明山主 留別李君錫學(xué)士 劉仲更於唐書局中種郁李 劉元忠遺金橘 劉秀才歸河內(nèi) 劉牧殿丞通判建州 林翠 廖秀才歸衡山縣 歷陽過杜挺之遂約同入汴 力漕篇呈發(fā)運王司封寶臣 李庭老許遺結(jié)絲勒帛 李士元學(xué)士守臨邛日有谷一莖九穟者數(shù)本芝數(shù) 李舍人淮南提刑 李少傅鄭圃佚老亭 李密學(xué)遺苔醬脯云是自采為之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 雷秘校入闕擬官時將登舟過輦下 來上人歸宣城兼柬太守孫學(xué)士 臘脯 臘脯 哭尹子漸 哭笑鳥 看山寄宋中道 聚蚊 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 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紙硯 九月晦日謁韓子華遂留邀江鄰幾同飲是夕值其 九月二十四日大風(fēng) 九月都下對雪寄永叔師魯 九山 九華隱士居陳生寄松管筆 景彝率和唐崇徽公主手痕詩 景純以侍兒病期與原甫月圓為飲 驚鳧 荊山 縉叔以詩遺酒次其韻 金明池游 較藝贈永叔和禹玉 較藝和王禹玉內(nèi)翰 將赴表臣會呈杜挺之 江鄰幾饌鰌 江鄰幾邀食餛飩學(xué)書謾成 江鄰幾學(xué)士寄酥梨 江鄰幾寄羊羓 檢覆葉縣魯山田李晉卿餞於首山寺留別 揀花 郟城道中 寄致仕余少卿 寄岳州孫屯田 寄宣州可真上人 寄許越州 寄謝師直 寄題資州錢固秀才道勝堂 寄題張令陽翟希隱堂 寄題陽武宰王安之慶豐亭 寄題千步院兼示諲上人 寄題南陵息亭蕖閣 寄題杭州廣公法喜堂 寄題撫州戴秀才息心亭 寄題哀賢亭 寄送吳公明屯田通判秦州 寄麥門冬於符公院 寄靈隱通教僧 寄洪州致仕李國博 寄衡山福嚴(yán)長老 寄桂州張諫議和永叔 寄達(dá)觀禪師 寄楚州呂濟叔 寄滁州歐陽永叔 寄酬發(fā)運許主客 己卯歲紫微謝公赴南陽過葉縣陪游興慶精舍題 集英殿賜百官宴以雨放 回自青龍呈謝師直 桓妒妻 還柳瑾秘丞詩編 淮南轉(zhuǎn)運李學(xué)士君錫示卷 淮岸 胡武平遺牡丹一盤 胡公疏示祖擇之盧氏石詩和之 後園桃李花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遠(yuǎn)山 和資政侍郎湖亭雜詠絕句十首·漁艇 和真上人萬松亭虎窺泉 和趙員外良佐趙韓王故宅 和原甫同鄰幾過相國寺凈土院因觀楊惠之塑吳 和原甫會靈讌集之什 和元之述夢見寄 和元輿游春次用其韻 和欲雪二首 和欲雪二首 和永叔柘枝歌 和永叔內(nèi)翰戲答 和永叔六篇其一詳定幕次呈同舍 和永叔六篇其四禁中鞓紅牡丹 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其一歸云洞 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其三班春亭 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其六惠覺方丈 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其二瑯琊溪 和癭杯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一鐵甕城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七鶴林寺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六季子廟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二北固山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八夫子篆 和楊高品馬廄猢猻 和新晴 和謝希深會圣宮 和謝舍人新秋 和希深晚泛伊川 和吳沖卿學(xué)士省中植菊 和吳沖卿學(xué)士冬日私居事 和吳沖卿藏菜 和王仲儀楸花十二韻 和王仲儀二首·麝香 和王仲儀二首·凌霄花 和王景彝詠薜荔 和王景彝省中詠孤竹 和王待制牡丹詠 和通判太博雞冠花十韻 和挑菜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石筍峰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獅子巖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龍隱潭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含珠林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丹山洞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五耒耜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十五牧笛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十三田漏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十二水車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七耰鋤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九臺笠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五科斧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三紡車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三桑原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二織室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桑筥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蠶女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蠶槌 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寄懷 和司馬學(xué)士上辛祀事出郊寄馮學(xué)士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一熙熙閣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五秋香亭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四式宴亭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六狎鷗亭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薏苡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蔬畦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葵花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病竹 和十一月十二日與諸君登西園亭榭懷舊書事二 和十一月十二日與諸君登西園亭榭懷舊書事二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十山茶 和普公賦東園十題其二清心堂 和民樂 和梅花 和劉原甫十二月十日試墨 和劉原甫省中新菊 和劉原甫復(fù)雨寄永叔 和臘前 和江鄰幾省中賞小桃 和江鄰幾見寄 和胡公疏送嶼師移居寶光寺 和韓子華寄東華市玉版鮓 和韓子華桂花 和韓仲文西齋閑夜有懷道損舅及予 和韓五持國乞分道損山藥之什 和韓欽圣學(xué)士襄陽聞喜亭 和公儀龍圖憶小鶴 和公儀龍圖小桃花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九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八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一幽谷泉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四孤汀蘋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九漁舟火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二古木陰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十新井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二西齋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八花塢 和答韓子華餉子魚 和次道省中初直 和楚屯田同曾子固陸子履觀予堂前石榴花 和持國石蘚 和曹光道詠直廬屏中六鶴 合門水 合流河堤上亭子 合流曹光道惠鉅李知其炎酷中有此味亦可樂也 韓宗彥寺丞通判鄧州 韓子華約游園上馬後雨作遂歸 韓子華內(nèi)翰見過 韓子華江南安撫 韓玉汝遺澄心紙二軸初得此物歐陽永叔又得於 韓持國再遺洛中斑竹筍 韓持國遺洛筍 韓持國邀賦斗山鵲 寒食日過荊山 寒草 過穎橋懷永叔 過雁洲 過涂荊二山遇暗石 過山陽水陸院智洪上人房 過青陽驛使風(fēng) 過鳴雁城 過開封古城 過淮 觀張中樂書大字 觀楊之美盤車圖 觀舞 觀史氏畫馬圖 觀劉元忠小鬟舞 觀放鷂子 瓜洲對雪欲再游金山寺家人以風(fēng)波相止 故原戰(zhàn)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七 高陽關(guān)射亭 感李花 賦石昌言家五題其五蜀虎圖 賦石昌言家五題其四懷素草書 賦秋鴻送劉衡州 赴霅任君有詩相送仍懷舊賞因次其韻 浮來山 奉和寄宣州廣教文鑒師 奉和持國曼叔方叔送師直歸馬上同賦之什 放鶉 訪施八評事 訪礦坑老僧 訪報本簡長老 方在許昌幕內(nèi)弟滁州謝判官有書邀余詩送近聞 范殿丞通判秦州 發(fā)勻陵 二月十四夜霜 二月十日吳正仲遺活蟹 二十一日同韓持國陳和叔騏驥院遇雪往李廷老 二馬 杜挺之贈端溪圓硯 讀永叔集古錄目 讀吳季野芝草篇 讀裴如晦萬里集書其後 讀黃莘秘校卷 斗鵪鶉孫曼叔邀作 冬至日得師厚宋次道中道書 冬日陪胡武平游西余精舍 丁端公北使 釣蟹 吊瑞新和尚 刁景純期水門再別以風(fēng)雨不往 刁景純將之海陵與二三子送於都門外遂宿舟中 刁經(jīng)臣將歸南徐許予尋隱居之所及亡室墳地因 弟著作宰南陵 弟得臣殿丞簽判越州 登乾明院碧蘚亭 得曾蛩秀才所附滁州歐陽永叔書答意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 得孫仲方畫美人一軸 得沙苑榲桲戲酬 得歐陽永叔回書云見來客問予動靜備詳 得韓持國書報新作茅廬 道損司門前日過訪別且云計程二月到郡正看暗 悼子 代書寄王道粹學(xué)士 代內(nèi)答 大愚 答祖擇之惠黃雀鮓 答仲源太傅八日遺酒 答中道小疾見寄 答張令卷 答宋學(xué)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 答劉原甫寄糟姜 答鵝湖長老紹元示太玄圖 答沖雅上人亦草書并詩 達(dá)觀禪師曇穎住隱靜蘭若或言自此獼猴散走不 村醪 次韻永叔試諸葛高筆戲書 次韻王景彝正月十六夜省宿過景靈街 次韻景彝春宴 次韻和玉汝對月見懷西軒 次韻和永叔贈別擇之赴陜郊 次韻和永叔雨中寄原甫舍人 次韻和永叔新歲書事見寄 次韻和永叔對雪十韻 次韻和永叔 次韻和吳正仲以予往南陵見寄兼惠新醞早蟹 次韻和吳季野題岳上人澄心亭 次韻和吳長文舍人即事見寄 次韻和王道損風(fēng)雨戲寄 次韻和宋中道再寄 次韻和司馬學(xué)士慮囚 次韻和司馬君實同錢君倚二學(xué)士見過 次韻和錢君倚同司馬君實二學(xué)士見過 次韻和馬都官宛溪浮橋 次韻和劉原甫紫微過予飲酒 次韻和劉原甫游樂郊贈同游 次韻和景彝對月 次韻和景仁對雪 次韻和范景仁舍人對雪 次韻和端式見贈 次韻和酬永叔 次韻和酬裴寺丞喜子修書 次韻和長文禖祀郊外見寄并呈韓子華 次韻和表臣惠符離去歲重醞酒時與杜挺之李宣 次韻答黃仲夫七十韻 慈姥山石崖上竹鞭 春夜聞雨 春日游龍門山寺 川上田家 楚童 除夕與家人飲 持國遺食 遲雪 池州蕭相樓 乘小舟訪松山法聰上人 晨鴉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云鳳閣韓舍人物故作五章 陳繹越州從事 陳經(jīng)秘校之信州幕 嘲江翁還接籬 朝暮 嘗正仲所遺撥醅 茶灶 采芡 不知夢 補題東都善惠師禪齋 泊牛渚磯 丙戌五月二十二日晝寢夢亡妻謝氏同在江上早 別張景嵩 別後寄永叔 避為師依韻答李獻(xiàn)甫 北州人有致達(dá)頭魚于永叔者素未聞其名蓋海魚 白鷴 八月七日始見白髭一莖 八月二十二日回過三溝 哀王孫 坐睡依韻和持國 醉中和王平甫 醉和范景仁賦子華東軒樹次其韻 阻風(fēng)寄刁安國 走筆戲邵興宗 紫微亭 子聰惠書備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 資政王侍郎命賦梅花用芳字 朱桵 晝寢 周仲章都官示卷因以贈之 舟中聞蛩 舟次朱家曲寄許下故人 舟次泗上逢黃令因以詩送 重送祖擇之北使 重過瓜步山 種藥 忠上人攜王生岵硯夸余云是定州漢祖廟上瓦為 至靈壁鎮(zhèn)於許供奉處得杜挺之書及詩 至第四鋪二首 至第四鋪二首 植梔子樹二窠十一本於松側(cè) 昭亭潭上別弟 昭亭山 昭亭別施度支 招隱堂寄題樂郎中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四石樓 張圣民席上聽張令彈琴 贈袁大監(jiān) 贈京西陳郎中 早至穎上縣 早夏陪知府學(xué)士登疊嶂樓 臧子文剡縣主簿 韻語答永叔內(nèi)翰 月暈 月夜與兄公度納涼閑行至御橋 原有禽倏鳴升遽默下 元夕同次道中道平叔如晦賦詩得閑字 玉汝贈永與冰蜜梨十顆 與諸友普明院亭納涼分題 與諸弟及李少府訪廣教文鑒師 與正仲屯田游廣教寺 與夏侯繹張?zhí)泼裼问駥竺魉?/a> 與蔣秘別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羅拯十年始見之 余居御橋南夜聞妖鳥鳴效昌黍體 詠象韓子華邀賦 詠王右丞所畫阮步兵醉圖 詠蘇子美庭中千葉菊樹子 永叔贈酒 永叔席上分韻送裴如晦 永叔請賦車螯 永叔內(nèi)翰遺李太博家新生鴨腳 永叔內(nèi)翰見過 永叔進(jìn)道堂夜話 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 艤舟昭亭送都官暫歸錢塘 以近詩贄尚書晏相公忽有酬贈之什稱久甚過不 乙酉六月二十一日予應(yīng)辟許昌京師內(nèi)外之親則 貽妄怒 依韻閻中孚職方暴雨幸涼 依韻王司封寶臣答卷 依韻四和正仲 依韻和正仲賦楊兵部吳興五題·清風(fēng)樓 依韻和正仲賦楊兵部吳興五題·明月樓 依韻和昭亭山廣教院文監(jiān)大士喜予往還 依韻和張中樂寺丞見贈 依韻和載陽登廣福寺閣 依韻和原甫昭君辭 依韻和原甫早赴紫宸朝待旦假寐 依韻和原甫月夜獨酌 依韻和原甫新置盆池種蓮花菖蒲養(yǎng)小魚數(shù)十頭 依韻和原甫廳壁許道寧山水云是富彥國作判官 依韻和原甫廳壁錢諫議畫蟹 依韻和原甫六月八日曉雨 依韻和永叔戲作 依韻和永叔久在病告近方赴直道懷見寄二章 依韻和永叔久在病告近方赴直道懷見寄二章 依韻和楊直講九日有感 依韻和許待制後園宴賓 依韻和許待制病起偶書 依韻和徐元輿讀寄內(nèi)詩戲成 依韻和行之都官芭蕉詩 依韻和新栽行 依韻和武平別後見寄 依韻和烏程子著作四首其三早春游南園 依韻和王景彝馬上忽見槐花 依韻和王景彝對雪 依韻和孫侔鴈蕩二首 依韻和孫侔鴈蕩二首 依韻和師厚別後寄 依韻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觀畫聽琴之會 依韻和僧說上人見訪 依韻和偶書相留 依韻和歐陽永叔同游近郊 依韻和馬都官齊少卿酬和 依韻和馬都官春日憶西湖寄陸生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一時會堂二首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一時會堂二首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三春貢亭 依韻和劉十秋霖 依韻和劉比部留別 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依韻和李君錫學(xué)士北使見寄 依韻和胡武平懷京下游好 依韻和寒食偶書 依韻和丁元珍見寄 依韻和丁學(xué)士陪諸公城東飲 依韻和答王安之因石榴詩見贈 依韻和達(dá)觀禪師贈別 依韻和酬太師相公 依韻和酬邵不疑見答 依韻和陳秘校見寄 依韻公擇察推 依韻答宋中道 依韻答景彝謝予訪其居 依韻酬永叔再示 謁昭亭廟 夜酌趙侯家聞合流曹光道詣府遂訪之一夕縱談 夜行憶山中 夜聞居人喊虎 野田行 野鴿 楊公蘊之華亭宰 陽翟縣城凝嵩亭 鴨腳子 鴨雛 丫頭石 雪中廖宣城寄酒 雪夜留梁推官飲 胥員外之復(fù)州景陵尉 行吟二首 行吟二首 新韻曾子進(jìn)早春 新霜感 新秋雨夜西齋文會 新霽望岐笠山 新霽登周王城 新婚 新冬傷逝呈李殿丞 辛著作知西京永寧 謝晏相公 謝鷴和公儀 香爐 縣齋對雪 先至山陽懷杜挺之 夏夜小亭有懷 夏日晚霽與崔子登周襄故城 夏日對雨偶成寄韓仲文兄弟 戲答持燭之句依韻和永叔 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游嵩因誦而韻 西施 戊子正月二十六日夜夢 五知堂 五月十三日大水 五月十七日四鼓夢與孺人在宮庭謝恩至尊令小 五月七日見賣瓠者 吳正仲遺二物詠之其二疊石 吳太博遺柑子 吳季野話撫州潛心閣 吳沖卿示和韓持國詩一卷輒以為謝 無悔 烏啄棗 渦口 聞子美次道師厚登天清寺塔 聞學(xué)士院試含桃薦寢廟詩擬作 聞宣叔挺之圍棊 聞王景彝雪中禖祀還 聞臨淄公薨 聞角 聞韓仲文使歸 聞表兄施先輩上第 溫成皇后挽詞 魏文以予病渴贈薏苡二叢植庭下走筆戲謝 望夫山 往東流江口寄內(nèi) 王仲儀寄斗茶 王龍圖知江陵 王德言夏日西湖晚步十韻次而和之 晚歸聞李殿丞訪別言己屢來不遇 涂中遇雪寄希深 徒步訪李宣叔宣叔有詩依韻答 銅雀硯 銅坑 同諸韓飲曼叔家 同朱表臣及諸君游樊氏園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十一登太室中峰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七天門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九天池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二拜馬澗 同謝師厚宿胥氏書齋聞鼠其患之 同道損世則元輔游西湖於卞氏借雙鶴以觀 聽文都知吹簫 鐵獺 田家屋上壺 題譯經(jīng)院同文軒 題滕學(xué)士九華山書堂 題滿公僧錄西明軒 題臘藥 題姑蘇邵氏園居 淘渠 唐書局叢莽中得蕓香一本 泰州王學(xué)士寄車螯蛤蜊 太尉相公中伏日池亭宴會 太師杜相公篇章真草過人遠(yuǎn)甚而特獎後進(jìn)流於 太廟致齋答韓舍人簡 孫屯田召為御史 宿州河亭書事 宿洪澤 送祖擇之學(xué)士北使 送逐客王勝之不及遂至屠兒原 送周仲章太博之鉅野 送周直孺秘校和州都曹 送制置發(fā)運唐子方學(xué)士 送鄭太保瀛州都監(jiān) 送正仲都官知睦州 送趙子淵知潁州 送趙仲寶永興乾耀提舉捉賊 送張子野知虢州先歸湖州 送張子野屯田知渝州 送張著作孟侯宰上元 送張推官洞赴晏相公辟 送張舍人自安吉移宰同安 送張殿丞吉甫知資陽 送余中舍知漢州德陽 送永興書寄王申 送尹瞻駕部監(jiān)靈仙觀 送楊子充知資陽縣 送楊叔恬應(yīng)北京辟 送楊申職方通判信州 送晏太祝之宣城監(jiān)稅 送鹽官劉少府古賢 送徐州簽判李廷評 送徐秘校廬州監(jiān)酒 送胥裴二子回馬上作 送秀州海鹽知縣李寺丞 送謝著作歸陳州 送謝師厚歸南陽 送謝舍人奉使北朝 送鮮于秘丞通判黔州 送婺州通判徐殿丞 送吳給事自許昌移淮西 送吳沖卿學(xué)士歸蔡州 送吳辯叔知鞏縣 送衛(wèi)真宰晏寺丞罷長安 送微上人歸省天臺 送王宗說寺丞歸南京 送王正仲長官 送王言秀才歸建昌 送王巡檢之定海 送王司徒定海監(jiān)酒稅 送王判官之江陰軍幙 送王判官同提點坑冶 送王龍圖源叔之襄陽 送王樂道太丞應(yīng)瀛州辟 送途中舍監(jiān)韶州錢監(jiān) 送唐待制子方北使 送湯延賞秀才下第歸 送曇穎上人往廬山 送孫塵之推官赴鄆州 送蘇子美 送史供奉汴口都大 送舍弟正臣赴都 送少卿知宣州 送僧了素游廬山 送潘士方建昌 送寧鄉(xiāng)令張沆 送曼叔襄城尉 送馬仲途司諫使北 送呂寸丞希彥邠州簽判 送陸介夫?qū)W士通判秦州 送劉子思殿丞宰巫山 送劉元忠學(xué)士歸陳州省親 送臨江軍監(jiān)軍李太博 送廖倚歸衡山 送良玉人上還昆山 送李信臣尉節(jié)縣先歸湖州 送李尉子京之邵武光澤 送李庭老歸河陽 送李審言殿丞歸河陽 送李逢原 送涇州良原何鬲主簿 送京西轉(zhuǎn)運李刑部移京東轉(zhuǎn)運 送嘉州監(jiān)押曹供奉 送吉老學(xué)士兩浙提刑 送惠懃上人 送胡武平 送侯孝杰殿丞簽判潞州 送洪秘丞知大寧監(jiān) 送河陽通判張寺丞從富公辟 送何都官通判虔州 送韓子文寺丞通判瀛州 送韓文饒寺丞宰蕭山 送韓簽判玉汝還南京 送韓奉禮隨侍之許昌 送廣西提刑潘比部 送勾諶太丞通判潁州 送貢仲章之燕 送葛都官南歸 送梵才吉上人歸天臺 送范景仁學(xué)士歸蜀焚黃 送番禺杜桿主簿 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 送刁秘校授漣水主簿歸四明省親 送刁經(jīng)臣?xì)w潤州兼寄曇?guī)?/a> 送棣州唐虞部 送丹陽新守李國博歸洪州 送代州錢防御 送蔡侍禁赴長沙 松風(fēng)亭 四月三日張十遺牡丹二朵 睡意 水輪詠 水葒 書二客論呈李君錫學(xué)士 使者自隨州來知尹師魯寓止僧舍語其處物景甚 使風(fēng)船 史供奉群鶴 十月二十一日得許昌晏相公書 十三日雪後晚過天漢橋堤上行 師厚云虱古未有詩邀予賦之 深夏忽見柰樹上猶存一顆實 上元從主人登尚書省東樓 上巳日午橋石瀨中得雙鱖魚 傷驥 傷何皆秀才 傷白雞 山中夜行 僧元復(fù)院枕流軒 三月十四日汝州夢 三和寄潘歙州 若訥上人彈琴 任適尉烏程 去年宋中道自洺州以書令魏殊來謁予魏遂托主 曲漕橋送張秘校赴慶州幕 秋雨篇 秋夜同永叔看月 秋鴈 秋日家居 秋風(fēng) 青龍海上觀潮 親郊前三日大慶殿雪中皇帝率群臣發(fā)章圣五后 錢志道推官遺紗帽 陪謝紫微晚泛 潘歙州怪予遂行與黃君同路黃先游浙矣依韻酬 歐陽永叔王原叔二翰林韓子華吳長文二舍人同 歐陽永叔寄瑯琊山李陽冰篆十八字并永叔詩一 擬玉臺體七首其五夜夜曲 擬韋應(yīng)物殘燈 擬王維觀獵 擬陶體三首其一手問足 擬陶潛止酒 擬宋之問春日翦彩花應(yīng)制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陰崖竹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寒溪草 擬韓吏部射訓(xùn)狐 南陽謝公祈雨 暮雪 墨竹 明州推官鄭先輩 閔讒狡二章 閔讒狡二章 夢感 夢登天壇 毛君寶秘校將出京示予詩因以答之 麥門冬內(nèi)子吳中手植甚繁郁罷官移之而歸不幸 呂寺丞家膳 陸子履示秦篆寶 陸子履見過 朧月 劉十秀才見過尋以為寄次韻和酬 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 靈樹鋪夕夢 兩日苦風(fēng)思江南 立春前一日雪中訪烏程宰李君俞尋有詩見貺依 李獻(xiàn)甫於南海魏侍郎得椰子見遺 李廷老席上送韓持國歸許昌 李廷老祠部寄荊柑小 李審言將歸河陽值雪遺金波酒 李審言歸鄭州 李舍人見過 李和廷老家會飲 籬上牽牛花 梨花憶 雷太簡遺蜀鞭 老馬 覽顯忠上人詩 來夢 苦熱 哭尹師魯 孔子廟震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 亢陽和欲行舟者 九月五日夢歐陽永叔 九月五日得姑蘇謝學(xué)士寄木蘭堂官醞 九日擷芳園會呈晏相公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 禁中瑞竹同本異莖 教授未著作還 較藝將畢和禹玉 將行與蔡仲謀飲分席上果得桃 將次項城阻風(fēng)舟不能進(jìn) 江上遇雷雨 江鄰幾暫來相見去後戲寄 江口遇劉糾曹赴鄂州寄張大卿 漸嘉樓望雨陪謝守 建溪新茗 見牧牛人隔江吹笛 祭貓 寄隱靜山懷賢長老 寄新安通判錢學(xué)士 寄謝開封宰薛贊善 寄西京通判宋次道學(xué)士 寄汶上 寄文鑒大士 寄題周效美琨瑤洞 寄題楊敏叔虢州吏隱亭 寄題蘇子美滄浪亭 寄題石埭權(quán)縣樂尉碧瀾亭 寄題廬陵董氏桂林書齋 寄題劉仲叟澤州園亭 寄題金州孫御史處陰亭 寄題洪州慈濟師西軒 寄題刁景純環(huán)翠亭 寄題刁經(jīng)臣潤州園亭 寄題滁州醉翁亭 寄李獻(xiàn)甫 寄金山曇穎師呈永叔內(nèi)翰 寄建德徐元輿 寄河陽簽判富彥國 寄光化退居李晉卿 季父知并州 回陳郎中詩集 黃國博遺銀魚乾二百枚 黃池月中共酌得池字 環(huán)州通判張殿丞 淮南遇梵才告上人因悼謝南陽疇昔之游 花娘歌 褐山磯上港中泊 和仲文西湖野步至新堰二首 和仲文西湖野步至新堰二首 和韻三和戲示 和永叔中秋夜會不見月酬王舍人 和永叔桐花十四韻 和永叔六篇其六啼鳥 和永叔晉祠詩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十范公橋 和謝仲弓廷評新理北園 和王景彝晚赴江鄰幾飲 和王待制清涼院觀牡丹賦詩 和晚花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三層瀑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四樵斧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十四耘鼓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十耕牛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二揚扇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一繭館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一蠶薄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六桑鉤 和宋中道元夕十一韻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石榴花 和石昌言學(xué)士官舍十題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獻(xiàn)小桃花二絕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獻(xiàn)小桃花二絕 和劉原甫白鸚鵡 和介甫明妃曲 和江鄰幾學(xué)士得雷殿直墨竹二軸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五云際鍾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十春溪水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三寒溪石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六垂崖鞭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七移竹 和道損喜雪 韓子華遺冰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遠(yuǎn)游大字院 寒菜 過華亭 過褐山磯值風(fēng) 觀永叔畫真 觀文丁右丞挽辭二首 觀文丁右丞挽辭二首 觀王氏書 觀水 觀書 觀邵不疑學(xué)士所藏名書古畫 觀居寧畫草蟲 觀扱兔 古冢 古相思 古柳 古劍篇送蔡君謨自諫省出守福唐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其四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其三 感二鳥 感春之際以病止酒水丘有簡云時雨乍晴物景鮮 甘陵亂 賦石昌言家五題其一括蒼石屏 賦石昌言家五題其二白石寒樹屏 奉和子華持國玉汝來飲西軒 逢曾子固 逢羊 逢王公慥太博 馮子都詩 風(fēng)瑟聯(lián)句 風(fēng)笛 廢井 非意篇呈表臣 放鵲 范景仁紫微見過亦謁不遇道上逢之 泛舟城隅呈永叔 樊推官勸予止酒 伐桑 發(fā)昭亭 發(fā)陶莊卻寄刁經(jīng)臣裴如晦 發(fā)長蘆江口 二十四日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錄其所見 二十二日起居退聞宣三館諸公觀瑞蓮 對殘雪懷歐陽永叔 端午前保之太傅遺水墨扇及酒 讀吳正仲重臺梅花詩 讀司馬季主傳贈何山人 讀邵不疑學(xué)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 讀日者傳答俞生 讀黃節(jié)推卷 讀後漢書列傳 讀漢書梅子真?zhèn)?/a> 董著作嘗為參謀歸話西事 董安員外之信州鉛山簿 冬至感懷 冬夕會飲聯(lián)句 冬雷 吊仲源 吊唐俞 吊石曼卿 登楊州北門 得李殿丞端州硯 得福州蔡君謨密學(xué)書并茶 道中謝晏相公寄酒 道傍虎跡行 盜儒 當(dāng)世家觀畫 貸米於如晦 大水後城中壞廬舍千余作詩自咎 大明寺平山堂 打魚 打鴨 答祖擇之遺新羅墨 答張子卿秀才 答再和 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 答新長老詩編 答蕭淵少府卷 答王太祝卷 答廷評宗說遺冰 答孫直言都官卷 次韻景彝赴省宿馬上 次韻和再拜 次韻和原甫陪永叔景仁圣徒飲余家題庭中枯菊 次韻和吳仲庶舍人送德化郭尉 次韻和王尚書答贈宣城花木瓜十韻 次韻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歸 次韻和馬都官苦熱 次韻和景彝元夕雨晴 次韻和江鄰幾送客回同過金明池二首 次韻和江鄰幾送客回同過金明池二首 次韻和長吉上人淮甸相遇 春日舟中對雪寄刁經(jīng)臣 傳神悅躬上人 初冬夜坐憶桐城山行 池州進(jìn)士陳生惠然見過不日且行因以詩贈別 陳丞相燕息園 嘗惠山泉 草木 蔡仲謀遺鯽魚十六尾余憶在襄城時獲此魚留以 蔡河阻淺 亳州李密學(xué)寄御棗一篋 泊昭亭山下得亭字 泊壽春龍?zhí)渡弦拱牒陲L(fēng)破一舟 泊姑熟江口邀刁景純相見 并游 并日得朱表臣酪及櫻桃 別三十弟彥臣 表臣以阻水見勉次其韻 表臣惠蜀箋偕玉硯池 辯疑贈獻(xiàn)甫 汴水斗減舟不能進(jìn)因寄彥國舍人 汴河雨後呈同行馬秘書 寶元圣德詩 百舌 百舌 八月十五夜有懷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 八月十三日觀長星 八日就湖上會飲呈晏相公 寄饒州范待制 斫膾懷永叔 追詠崔奉禮小園 諸韓來會別 舟中值雨裴刁二君相與見過 舟中夜聽汴河水聲 重送李逢原歸蘇州 重賦白兔 仲春同師直至垅山雪中宿穰亭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夢蔡紫微君謨同在閣下 侄宰與外甥蔡駰下第東歸 正仲答云鱟醬乃是毛魚耳走筆戲之 正月二十七日江鄰幾杜挺之劉原甫貢甫韓持國 真州東園 張圣民學(xué)士出御書并法帖共閱之 張淳叟獻(xiàn)詩永叔同永叔和之 贈黃庭筠舉進(jìn)士 早春書局即事 再依韻 再送正仲 再和公儀龍圖 雜言送當(dāng)世待制知楊州 玉麈尾寄傅尉越石聯(lián)句 與仲文子華陪觀新水磑 游龍門自潛溪過寶應(yīng)精舍 詠宋中道宅棕櫚 詠劉仲更澤州園中丑石 永叔自南陽至余郊迓焉首訪謝公奄然相與流涕 永叔白兔 依韻朱學(xué)士廉叔憶穎川西湖春色寄獻(xiàn)尚書晏公 依韻和子聰見寄 依韻和資政侍郎雪後書事 依韻和正仲賦楊兵部吳興五題·逍遙堂 依韻和正仲賦楊兵部吳興五題·碧瀾堂 依韻和載陽郊外 依韻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後亭見櫻桃花悉已披謝 依韻和永叔秋日東城郊行 依韻和晏相公 依韻和雪竇山曇穎長老見寄 依韻和許發(fā)運真州東園新成 依韻和許待制 依韻和希深游樂園懷主人登封令 依韻和吳仲庶苗蔡二君村墅閑居 依韻和吳正仲聞重梅已開見招 依韻和王司封離白沙途中感懷 依韻和王景彝學(xué)士紫宸仲冬早謁 依韻和王介甫兄弟舟次蕪江懷寄吳正仲 依韻和王幾道涂次杏花有感 依韻和邵不疑寄杜挺之以病雨止冷淘會 依韻和三月十四日清明在席呈 依韻和簽判都官昭亭謝雨回廣教見懷 依韻和普上人古琴見贈 依韻和歐陽永叔秋懷擬孟郊體見寄二首 依韻和歐陽永叔秋懷擬孟郊體見寄二首 依韻和劉敞秀才 依韻和杭州梅龍圖入淮見寄 依韻和郭祥正秘校遇雨宿昭亭見懷 依韻和郭秘校昭亭山偶作 依韻和郭秘校苦寒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依韻和酬韓仲文昆季聯(lián)句見謝 依韻和持國新植西軒 依韻和表臣見贈 依韻答永叔洗兒歌 依韻答吳正仲罷飲 依許待制送行詩韻詠燕以寄 楊樂道留飲席上客置黃紅絲頭芍藥 嫣婦 雪中懷廣教真上人 續(xù)永叔歸田樂秋冬二首 續(xù)永叔歸田樂秋冬二首 敘兩會事戲寄刁景純學(xué)士 刑部廳看竹效孟郊體和永叔 新沼竹軒 新晴 新安錢學(xué)士以近詩一軸見貺輒成短言用敘單悃 效阮步兵一日復(fù)一日二首 效阮步兵一日復(fù)一日二首 戲謝師直 西水門晚遇雨 五倩篇 蕪湖口留別弟信臣 吳正仲同諸賓泛舟歸池上 吳殿丞代州通判 聞西山虎 文惠師贈新筍 衛(wèi)尉邵少卿挽詞二首 衛(wèi)尉邵少卿挽詞二首 望夫石 王原叔內(nèi)翰宅觀山水園 王氏昆仲歸寧 王幾道罷磁州遺澄泥古瓦二硯 萬表臣報山傍有重梅花葉又繁諸君往觀之 同道損持國訪孔旼處士 廷老傳沛語戲作 題陳宰戲彩亭 孫曼叔暮行汴上見鶻擊蝙蝠以去語於予 送周介之學(xué)士通判定州 送張秀才之淮南 送張君儀太祝簽判奉寧軍 送張諷寺丞赴青州幕 送曾孝寬寺丞宰桐城 送俞尚寺丞知蘄春縣 送閻中孚郎中知磁州 送薛公期比部歸絳州展墓 送宣州簽判馬屯田兼寄知州邵司勛 送徐無黨歸婺州 送新安張尉乞侍養(yǎng)歸淮甸 送謝師直南陽上墳 送賢良田太丞通判江寧 送王正卿寺丞赴睢陽幙 送王介甫知毗陵 送王道粹郎中知華州 送蘇公佐屯田知單州 送邵夢得永康軍判官 送李節(jié)推挈內(nèi)歸寧池陽并李察推往南康軍嫁妹 送李端明知河中府 送李才元學(xué)士知廣安軍 送閬州駐泊荊供奉 送闞令之潭州寧鄉(xiāng) 送江陰簽判晁太祝 送江西轉(zhuǎn)運馮廣淵學(xué)士 送懷賢上人歸隱靜兼寄達(dá)觀禪師 送胡胡官知潮州 送河北轉(zhuǎn)運使陳修撰學(xué)士 送何濟川學(xué)士知漢州 送韓欽圣學(xué)士京西提刑 送杜挺之郎中知虔州 送達(dá)觀禪師歸隱靜寺古律二首 送達(dá)觀禪師歸隱靜寺古律二首 宋著作寄鳳茶 雙鳧觀 雙鳧觀 雙鳧觀 史尉還烏程 施君挽歌 紹巖上人寧親 汝州等慈寺閣望嵩岳 汝州 秋日舟中有感 錢君倚學(xué)士日本刀 前以詩答韓三子華後得其簡因敘下情 凝碧堂 擬王維偶然作 擬杜甫玉華宮 夢後寄歐陽永叔 捫虱得蚤 賣鹿角魚 呂山人同荊供奉見過 路詠 留題可及明心堂 留題開元寺仙上人平云閣 留守相公新刱雙桂樓 劉彝秀才歸江南 兩中宿謝胥悲三君書堂 李廷臣通判蔡州 萊宣遺酒 臘日雪 臘酒 酒病自責(zé)呈馬施二公 九月一日 九月見梅花 九日永叔長文原甫景仁鄰幾持國過飲 旌義港阻風(fēng) 錦竹 謹(jǐn)和相國屋上菊叢 金山芷芝二僧?dāng)y茗見訪 江鄰幾遷居 嘉佑二年七月九日大雨寄永叔內(nèi)翰 寄題西洛致仕張比部靜居院四堂 寄題沈比部江州齊云樓 寄題洪州李氏涵虛閣 寄題滁州豐樂亭 寄送許待制知越州 寄送謝師厚余姚宰 寄潘歙州伯恭 幾道隰州判官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 懷悲 河南張應(yīng)之東齋 河南王尉西齋 和永叔內(nèi)翰思白兔答憶鶴雜言 和楊子聰會薰尉家 和謝公儀學(xué)士正月十七日雨後復(fù)雪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一田廬 和孫端叟寺丞農(nóng)具十五首其三摟種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五織婦 和宋中道元夕二首 和宋中道元夕二首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九望僊亭 和石昌言以蜀牋南牋答松管之什 和江鄰幾有菊無酒 和淮陽燕秀才 和和之南齋畫壁歌 和公儀龍圖新居栽竹二首 和公儀龍圖新居栽竹二首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七天外峰 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一靜舍 和蔡仲謀苦熱 過揚州參政宋諫議遺白鵝 過小石潭 郭園梅花 廣陵歐陽永叔贈寒林石硯屏 觀何君寶畫 觀博陽山火 高士王君歸建業(yè) 高車再過謝永叔內(nèi)翰 感遇 甘棠 賦永叔家白鸚鵡雜言 范饒州夫人挽詞二首 范饒州夫人挽詞二首 發(fā)丹陽後寄徐元輿 讀月石屏詩 凍禽 冬日送暹上人 吊礦坑惠燈上人 弟得臣?xì)w覲并州 登許昌城望西湖 答顯忠上人 次韻景彝奉慈廟孟秋攝事二十韻 次韻和玉汝舟中見懷 次韻和永叔夜坐鼓琴有感二首 次韻和永叔夜坐鼓琴有感二首 次韻和永叔夜聞風(fēng)聲有感 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 次韻和景彝省闈宿齋二首 次韻和景彝省闈宿齋二首 次韻和酬楊樂道待制詠雪 慈姥磯下 春雨呈主文 茶磨二首 茶磨二首 采白術(shù) 彼鴷吟 愛月 滕學(xué)士九華山書堂 夢后寄歐陽永叔 阻風(fēng)宿大信口 走筆送王琪 舟中行自采枸杞子 舟次山陽呈王宗說寺丞 重送楊明叔 中秋月下懷永叔 正月二十二日江淮發(fā)運馬察院督河事於國門之 真上人因送毛令傷足復(fù)傷冷二首 真上人因送毛令傷足復(fù)傷冷二首 張修赴威勝軍判官 張?zhí)刂撃?/a> 再寄歙州潘伯恭 沅江李氏書堂 依韻吳沖卿秘閣觀逸少墨跡 依韻和永叔澄心堂紙答劉原甫 依韻和王平甫見寄 依韻和王平甫見寄 依韻和歐陽永叔黃河八韻 依韻和李君讀余注孫子 依韻和磁守王幾道屯田暑夜懷寄 依韻答泰州王道粹學(xué)士見寄 雪後資政侍郎西湖宴集偶書 宣州環(huán)波亭 宣麻 秀叔頭虱 新繭 襄城對雪二首 襄城對雪二首 夏蟲 午日三首 午日三首 午日三首 吳正仲求紅梅接頭 聞鶯 聞師魯謫富水 聞歐陽永叔謫夷陵 魏屯田知楚州 王道損贈永興冰蜜梨四顆 途中寄上尚書晏相公二十韻 題三教圓通堂 題姑蘇豹隱堂 唐寺丞知南雄州 隨州錢相公挽歌三首 隨州錢相公挽歌三首 隨州錢相公挽歌三首 蘇子美竹軒和王勝之 送周仲章都官通判湖州 送允從上人還廬山 送薛氏婦歸絳州 送襄邑知縣杜君懿太博 送江東轉(zhuǎn)運楊少卿 送韓八太祝歸京師求醫(yī) 送傅越石都官歸越州待闕 送撫州通判袁世弼寺丞 四月十三日唐店寄錢推官 司徒陳公挽詞二首 司徒陳公挽詞二首 齊國大長公主挽詞二首 齊國大長公主挽詞二首 歐陽郡太君挽歌二首 歐陽郡太君挽歌二首 南陽謝紫微挽詞三首 南陽謝紫微挽詞三首 南陽謝紫微挽詞三首 劉原甫觀相國寺凈土楊惠之塑像吳道子畫又越 令狐秘丞守彭州 李尚書挽詞二首 李尚書挽詞二首 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 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 就野人買兔 九日陪京東馬殿院會疊嶂樓 涇尉徐絳於其廨得魯公破碑二十六字近又於碑 金陵有美堂 寄王江州 寄題郢州白雪樓 寄題開元寺明上人院假山 淮上雜詩六首 淮上雜詩六首 淮上雜詩六首 淮上雜詩六首 淮上雜詩六首 淮上雜詩六首 河陽秋夕夢與永叔游嵩避雨於峻極院賦詩及覺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四高幾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三白蓮堂 廣支蘇才翁挽詞三首 廣支蘇才翁挽詞三首 廣支蘇才翁挽詞三首 赴刁景純招作將進(jìn)酒呈同會 讀問月 吊裴易進(jìn)士 燈花 次韻和長文紫微春雨二首 次韻和長文紫微春雨二首 春風(fēng) 朝二首 朝二首 表臣都官至十三里店 哀石昌言舍人 聞歐陽永叔謫夷陵 重送周都官 贈太子太傅王尚書挽詞二首 贈太子太傅王尚書挽詞二首 贈狄梁公十二代孫國賓 袁大監(jiān)挽詞三首 袁大監(jiān)挽詞三首 袁大監(jiān)挽詞三首 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 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 依韻和公儀龍圖招諸公觀舞及畫三首 依韻和公儀龍圖招諸公觀舞及畫三首 依韻和公儀龍圖招諸公觀舞及畫三首 葉大卿挽詞三首 葉大卿挽詞三首 葉大卿挽詞三首 刑部廳海棠見贈依韻答永叔二首 刑部廳海棠見贈依韻答永叔二首 祫禮頌圣德詩 戲作常娥責(zé) 武陵行 吳沖卿出古飲鼎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十三醉石 同尹子漸王幾道訪郭生別墅不遇 通判桃花廳 挑燈杖 桃花源詩 送張中樂屯田知永州 送寧國軍辛崔寺丞移臨安 送魯玉太博挽詞三首 送魯玉太博挽詞三首 送魯玉太博挽詞三首 送劉郎中知廣德軍 食薺 十五日雪三首 十五日雪三首 十五日雪三首 秋日同希深昆仲游龍門香山晚泛伊川觴詠久之 秋風(fēng)篇 龍女祠祈順風(fēng) 李端明宅花燭席上賦 哭孫明復(fù)殿丞三首 哭孫明復(fù)殿丞三首 哭孫明復(fù)殿丞三首 寄渭州經(jīng)略王龍圖 寄渭州經(jīng)略王龍圖 黃河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三首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三首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三首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 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 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 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 暴雨 月下懷裴如晦宋中道 書哀 醉翁吟 贈許待制歲旦生日 贈仆射侍中劉相公挽詞三首 贈仆射侍中劉相公挽詞三首 贈仆射侍中劉相公挽詞三首 又和 謝賓客挽歌三首 謝賓客挽歌三首 謝賓客挽歌三首 夏雨 惜春三首 惜春三首 惜春三首 王侍講原叔挽詞三首 王侍講原叔挽詞三首 王侍講原叔挽詞三首 同諸韓及孫曼叔晚游西湖三首 同諸韓及孫曼叔晚游西湖三首 田家四時 田家四時 田家四時 田家四時 送閻仲孚郎中南游山水 送韓玉汝太傅知洋州三首 送韓玉汝太傅知洋州三首 送韓玉汝太傅知洋州三首 哭王幾道職方三首 哭王幾道職方三首 哭王幾道職方三首 寄天臺梵才上人 寄題周源員外衢州萃賢亭 寄題知儀州太保蒲中書齋 雞冠花 初見杏花 送門人歐陽秀才游江西 張堯夫寺丞改葬挽詞 張堯夫寺丞改葬挽詞 張堯夫寺丞改葬挽詞 薛簡肅夫人挽詞四首 薛簡肅夫人挽詞四首 薛簡肅夫人挽詞四首 薛簡肅夫人挽詞四首 秋陰 洛陽牡丹 絕句五首 絕句五首 絕句五首 絕句五首 絕句五首 金陵懷古 寄題終守園池 登瓜步山二首 登瓜步山二首 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自和 自和 自和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五首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五首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五首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五首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五首 問答 問答 問答 問答 問答 問答 聞雁 太師杜公挽詞五首 太師杜公挽詞五首 太師杜公挽詞五首 太師杜公挽詞五首 太師杜公挽詞五首 苦雨 金陵三首 金陵三首 金陵三首 寄題張光祿榮佚堂 和歲除日 春陰 春陰 早發(fā) 行路難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十 寒食 杜鵑 吳仲庶殿院寄示與呂沖之馬仲涂唱和詩六篇邀 吳仲庶殿院寄示與呂沖之馬仲涂唱和詩六篇邀 吳仲庶殿院寄示與呂沖之馬仲涂唱和詩六篇邀 吳仲庶殿院寄示與呂沖之馬仲涂唱和詩六篇邀 吳仲庶殿院寄示與呂沖之馬仲涂唱和詩六篇邀 吳仲庶殿院寄示與呂沖之馬仲涂唱和詩六篇邀 梨花 梅雨 岸貧 妾薄命 妾薄命 寄維陽許待制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三 早梅 晚云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雜詩絕句十七首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南鄰蕭寺丞夜話別 寓言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并次韻其二 和才叔岸傍古廟 春雨 春雪 和才叔岸傍古廟 送方進(jìn)士游廬山 牡丹 再和 喜雨 田家 七夕 田家 野望 海棠 海棠 田家語 閑居 夜坐 小村 猛虎行 長歌行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宣州雜詩二十首 春寒 自詠 元日 元日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云鳳閣韓舍人物故作五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云鳳閣韓舍人物故作五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云鳳閣韓舍人物故作五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云鳳閣韓舍人物故作五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云鳳閣韓舍人物故作五 五月五日 悼亡三首 悼亡三首 悼亡三首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三首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三首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三首 詠懷 詠懷 詠懷 詠懷 詠懷 秋思 古意 古意 古意 汝墳貧女 無題 雜興 雜興 梅花 梅花 梅花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梅堯臣
梅堯臣簡介

全 名 梅堯臣

梅堯臣梅堯臣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jìn)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梅堯臣梅堯臣的軼事典故


  在一次進(jìn)士考試時,堯臣為考官,輔助主考官歐陽修閱卷,發(fā)現(xiàn)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驚為天人,并推薦蘇軾的試卷給歐陽修批閱。歐陽修頗驚其才,但是試卷糊名,歐陽修認(rèn)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鞏所寫,但為了避嫌,于是將此卷取為第二。事有碰巧,歐陽修取為第一的卷子,恰好是曾鞏所寫。


梅堯臣梅堯臣的詩作特色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曾受到西昆詩派的影響,后來由于他關(guān)心現(xiàn)實,接近人民,詩風(fēng)逐漸變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diào)《詩經(jīng)》、《離騷》的傳統(tǒng),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對浮艷空洞的詩風(fēng),進(jìn)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藝術(shù)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shù)標(biāo)準(zhǔn),并提倡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xué)士詩卷》)梅堯臣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其創(chuàng)作主張是一致的。他的詩歌富于現(xiàn)實內(nèi)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nóng)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guān)懷農(nóng)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后,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nóng)民帶來的災(zāi)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guān)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zhàn)》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xiàn)了他對于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fēng)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斗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堯臣的詩以風(fēng)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shù)特征。他善于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xì)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后寄歐陽永叔》),最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fēng)格迥異。由于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shù)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于質(zhì)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rèn)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fēng)所付出的代價。他對開辟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tài)。”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后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xí),超然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稱“圣俞詩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錢鐘書稱他:“主張‘平淡’,在當(dāng)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這些評論都很有見地。


梅堯臣梅堯臣的生平


  據(jù)《至德縣志》記載:梅堯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縣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臨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建,民國七年(1918年)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巖壁之上。亭,磚木結(jié)構(gòu),呈長方形,畫棟雕梁,為樓閣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飛翹,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現(xiàn)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他生于農(nóng)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16歲鄉(xiāng)試未取之后,由于家庭無力供他繼續(xù)攻讀再考,就跟隨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文書)一職,后又在孟縣、桐城縣連續(xù)擔(dān)任主簿職務(wù)。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后例升知縣,召試,賜進(jìn)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之后,曾胸懷大志,抱有遠(yuǎn)大抱負(fù),他原名“圣俞”,后改“堯臣”,意為立志要做個圣明君王的賢臣,然而他卻沒有遇到圣君。

  梅堯臣任建德縣令的期間,縣署外有圓破舊的竹籬,常年需要修護(hù),因此成了向民眾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后果斷以土墻代替,并在院內(nèi)植了一叢竹子。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贊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jǐn)質(zhì)稱其人”。對于這樣一位大文學(xué)家、大詩人、大名人,且在建德為官時又為民愛民,用詩歌這一形式表達(dá)民間百姓的怨憤,人民自然崇敬他、熱愛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時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東至人民中傳誦。

  梅公雖然在位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詩篇。在當(dāng)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和歐陽修是好朋友,都是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dāng)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游在《梅圣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詩能夠從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風(fēng)格平淡樸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寫下的大量詩作中,其中寫農(nóng)民的有《田家語》,“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這首詩用農(nóng)民的口氣,申訴了農(nóng)民遭受的苦難。在《小村》詩中曰:“寒鴉得食日呼伴,老奧無衣猶抱孫,磋哉生計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論!”在《陶者》一詩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現(xiàn)了貧富對立的社會現(xiàn)象,詩曰:“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住大廈。”尖銳明朗,讀后使人強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務(wù)之余,還經(jīng)常步出縣衙,流連于建德、東流、池州的青山綠水之間,寫了不少詠景詠物詠友的詩,從梅堯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出梅堯臣的獨特風(fēng)格,它平易而深刻,細(xì)膩而貼切,凝煉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潑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詩用慣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夠突破陳規(guī),做到議論突出,談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繪方面,也形成了刻劃個性、摹寫細(xì)節(jié)的特點,給人以新鮮細(xì)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鑿不營乃產(chǎn)嘉茗兮……”這是北宋大詩人梅堯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賦》的開篇語。梅堯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調(diào)任建德(今東至縣)縣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離任,在建德縣為官5個年頭,這首膾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賦》就是他在任時深入官港茶區(qū)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過程后所作,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說:“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這是一個多么親切、謙和的自喻。封建時代的父母宮,能把自己與采茶農(nóng)人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是多么可親可敬啊!


梅堯臣梅堯臣的墓


  梅堯臣的墓位于宣州市郊雙山羊麓。梅堯臣宣城(今宣州市)人。因漢時宣城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詩人,有“宋詩開山祖”之譽,大史學(xué)家司馬光云:“我得圣俞詩,勝有千金珠。”為官清廉,凡其為官之地,民多為之建祠。嘉祐七年(1062年)卒于京師汴京,次年歸葬于此。有墓碑、墓祠,歐陽修為之作墓志銘。后世謁墓祭奠者不絕,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知寧國俯(府治宣州),特往祭梅墓,并以梅氏墓為題作詩。今墓冢已修復(fù),并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將復(fù)原。


梅堯臣梅堯臣的介紹


  梅堯臣是中國北宋詩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少時應(yīng)進(jìn)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中年后賜同進(jìn)士出身,授國子監(jiān)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梅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或蘇梅。其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曾受西昆詩派影響,后詩風(fēng)變化,強調(diào)《詩經(jīng)》、《離騷》的傳統(tǒng),反對浮艷空泛。藝術(shù)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之二、《猛虎行》等。詩風(fēng)平淡含蓄,語言樸素自然,形象清切新穎,如《魯山山行》,細(xì)膩地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后寄歐陽永叔》)等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為了矯正宋初詩壇靡麗之習(xí),詩中不免流于質(zhì)樸古硬,缺少文采,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他對宋代詩風(fēng)的轉(zhuǎn)變影響很大,劉克莊稱其為宋詩的開山祖師。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遺》1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本。

  梅堯臣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diào)《詩經(jīng)》、《離騷》的傳統(tǒng),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fēng)。在藝術(shù)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梅堯臣梅堯臣的評價


  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開始於一○三一,直到他臨死的那一年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約二千九百首,包括詩歌、散文、賦,此外還有不在集內(nèi)的詩、詞各一首。他三十歲的那一年,在河南縣主簿任內(nèi)的時候,和歐陽修、尹洙發(fā)動一次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雖然后來歐陽修得到更大的聲望,但是在發(fā)動之初,堯臣無疑地占有領(lǐng)導(dǎo)的地位,北宋詩人如歐陽修、和稍后的王安石、劉敞、以及更后的蘇軾都受到他的熏陶,對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歐陽修更是始終稱堯臣為“詩老”,表示內(nèi)心的欽慕。我們可以說對于北宋詩壇,堯臣起過巨大的影響。

  陸游認(rèn)為堯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謂‘突過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一部《劍南詩稿》中,陸游自稱‘學(xué)宛陵先生體’、‘效宛陵先生體’者共八處,他對于堯臣的推崇,決定不是偶然的。南宋后期的詩人劉克莊,在《后村詩話》里,稱堯臣為宋詩‘開山祖師’,對于他的作品所起影響的巨大,提得非常鮮明。

  但是元明而后,文學(xué)批評家對于堯臣的作品,很少這樣的肯定。詩人中學(xué)宋詩的本來不多,即是推崇宋詩的,一般都推崇蘇軾、黃庭堅,或楊萬里、陸游,重視王安石的為數(shù)已經(jīng)寥寥,更少有重視堯臣的。直到清末,因為宋詩運動的出現(xiàn),這才引起對于堯臣的重視,開始出現(xiàn)學(xué)習(xí)堯臣的專家,不過對于堯臣在詩人中的位置,究竟還沒有放平,他還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地位。


梅堯臣梅堯臣的梅公亭


  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間,歷代五建五修梅公亭,至“文革”時被毀,今僅存遺址,現(xiàn)為文物保護(hù)單位。

  東至是個老茶區(qū),早在唐代官港的茶葉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筆下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指的就是當(dāng)時隸屬于浮梁地區(qū)的官港。 梅公對東至的茶葉推崇備至,不僅著有《南有佳著賦》,且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并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葉就已負(fù)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梅堯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調(diào)任建德(今東至縣)縣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離任,在建德縣為官5個年頭。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經(jīng)常深入鄉(xiāng)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nóng)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xiàn)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jìn)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dāng)時建德為山區(qū)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hù),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后果斷以土墻代替,并在院內(nèi)植了一叢竹子。

  他深入官港茶區(qū)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過程,作有《南有佳茗賦》:“南有山原兮,不鑿不營乃產(chǎn)嘉茗兮囂此眾氓。”傳說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說:“我乃采茶官也!”且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并為建德之美。游梅山寺時,曾作詩《游梅山寺》一首,詩曰:春山日可愛,因訪舊禪宮。路繞危溪入,橋椽古木通。白雞鳴屋外,綠水過庭中。獨坐昔云樂,何如親友同。

  《至德縣志》記載:他去官后,宋嘉定年間,人民為了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邑令柴夢規(guī)改梅城后之白象山半山坡半山亭為梅公亭,以祀,后廢。元代,吳師道任建德縣令,他崇敬梅堯臣,至正二年(1342),即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有“半在山林”額,并作《梅公亭記》,贊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jǐn)質(zhì)稱其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縣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知縣喻成龍、四十一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民國七年(1914)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巖壁之上。文曰:“一亭縹緲臨秋蒲,兩岸波濤送晚潮”,此鵬光緒丁酉夢中得句也。迨民國壬子(1912)蒞官建德,越明 年甲寅(1914),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適縣名更曰秋浦,回憶舊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1915)仲秋蓼城王人鵬記。”亭,磚木結(jié)構(gòu),呈長方形,畫棟雕梁,為樓閣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飛翹,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現(xiàn)為東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曲周县| 中卫市| 西乌| 绥阳县| 许昌县| 玛曲县| 乐昌市| 广东省| 乌海市| 博湖县| 镶黄旗| 远安县| 镇沅| 汪清县| 东海县| 永城市| 攀枝花市| 拜泉县| 吉林省| 乌海市| 新邵县| 牙克石市| 云阳县| 台东县| 淮安市| 松滋市| 凤翔县| 南京市| 琼结县| 台南县| 延川县| 宜君县| 琼海市| 博爱县| 伊春市| 宁蒗| 安丘市| 台中市| 绩溪县|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