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淮 / 作者:梅堯臣 |
侍親數數來浮汴,護櫬迢迢復渡淮。
旨蓄曾無御寒具,細君唯有隱居釵。
月銜遠入魚銜浪,潮退長汀蚌閣崖。
素服華顛色相似,青銅不忍見形骸。
|
|
過淮解釋: 《過淮》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經過淮河時的情景和內心感受。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侍親數數來浮汴,
護櫬迢迢復渡淮。
旨蓄曾無御寒具,
細君唯有隱居釵。
月銜遠入魚銜浪,
潮退長汀蚌閣崖。
素服華顛色相似,
青銅不忍見形骸。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梅堯臣侍奉親人數年后,他護送親人的靈柩從浮橋過淮河的情景。詩人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考。他提到早年曾沒有準備御寒的衣物,只有他的妻子隱居在家,有一把鋒利的釵。在夜晚,他看到月光映照在魚和波浪上,潮水退去后,長灘上出現了蚌和崖。他們的素衣和華冠看起來相似,但青銅鏡卻不忍意見自己的形象。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場景,同時也折射出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通過描述自己侍奉親人和護送靈柩的經歷,表達了對親情的珍視和敬意。他的言語中透露著對家庭、責任和生命的思考。
詩中描繪的淮河景色以及夜晚的月光和潮水退去后的景象,給人以自然與寧靜的感覺。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外在世界相結合,通過對月銜魚銜浪、潮退蚌閣崖等細節的描繪,展示了他對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對生命變遷的思考。
詩中的“旨蓄曾無御寒具,細君唯有隱居釵”表達了詩人年少時貧困的境遇,而妻子的隱居和一把釵則象征著她在家中守望和堅守的形象。
最后兩句“素服華顛色相似,青銅不忍見形骸”表達了詩人不忍直視自己的形象,暗示了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將作者的情感與自然景色相融合,展示了對家庭、親情和生命的深思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