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韻和昭亭山廣教院文監大士喜予往還 / 作者:梅堯臣 |
山暖春煙重,林昏古寺藏。
雞流過曉漲,嶺樹見新行。
馬去侵云跡,風來襲野芳。
禪衣頻斗藪,蠟屐莫趨蹌。
飛鼠時過擲,饑禽或下頏。
憑欄何所適,望堞正相當。
捧膳溪童絜,銜花鹿女香。
登臨無險絕,不偎畏巖墻。
|
|
依韻和昭亭山廣教院文監大士喜予往還解釋: 《依韻和昭亭山廣教院文監大士喜予往還》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暖春煙重,林昏古寺藏。
雞流過曉漲,嶺樹見新行。
馬去侵云跡,風來襲野芳。
禪衣頻斗藪,蠟屐莫趨蹌。
飛鼠時過擲,饑禽或下頏。
憑欄何所適,望堞正相當。
捧膳溪童絜,銜花鹿女香。
登臨無險絕,不偎畏巖墻。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山間景色的場景。作者描述了山暖如春、煙霧繚繞的情景,古老寺廟在昏暗的森林中隱匿。清晨,雞鳴聲不斷,山嶺上的樹木也展現出新的生機。馬兒越過山脈,留下云霧的痕跡,風吹來,帶來野花的香氣。僧人的衣袍經常與叢林相斗,蠟履不要踉蹌。飛鼠偶爾經過,饑餓的小鳥可能會在枝頭停歇。站在欄桿旁,不知何處適宜,眺望城墻剛好相當。溪邊的童子精心端著膳食,花園中的少女銜著花朵,散發出香氣。登上山頂,沒有險峻的阻礙,不需要依靠或畏懼巖墻。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山間的寧靜景色,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物活動,表達了一種閑適寧靜的心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對比手法,將自然景物與人物活動相結合,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觀察和感悟。
詩中的山暖春煙、林昏古寺,以及馬去侵云跡、風來襲野芳等描寫,展現了春日山間的氛圍和動態。通過描寫禪衣斗藪、蠟履莫趨蹌,作者表達了修行者對于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堅持。飛鼠時過擲、饑禽或下頏等描寫則展現了山間動物的生活情景,增添了自然的生命力。
最后兩句“憑欄何所適,望堞正相當。捧膳溪童絜,銜花鹿女香。登臨無險絕,不偎畏巖墻?!眲t表達了作者在山間登高望遠時的心境。他站在欄桿旁,不知道應該倚靠在何處,但正好望向城墻,形成一種平衡。溪邊的童子捧著膳食,花園中的少女銜著花朵,展示了山間清靜的生活,而登山卻沒有險阻和畏懼,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豁達和無畏。
整首詩以清新、寧靜的筆觸描繪了山間的景色和人物活動,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的深刻觀察和內心的寧靜。同時,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使詩中的景物和人物形成了和諧的畫面,給人以舒適和愉悅的感受。這首詩詞詩意深邃,給人以心靈的撫慰和思考的空間,展現了宋代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獨特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