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寧鄉(xiāng)令張沆 / 作者:梅堯臣 |
長沙過洞庭,水泊風搖矴。
青山接夷蠻,白晝鳴鴞鸋。
竹存帝女啼,夔學林雍鑋。
不嫌卑濕往,教令民須聽。
|
|
送寧鄉(xiāng)令張沆解釋: 《送寧鄉(xiāng)令張沆》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長沙過洞庭,水泊風搖矴。
青山接夷蠻,白晝鳴鴞鸋。
竹存帝女啼,夔學林雍鑋。
不嫌卑濕往,教令民須聽。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送寧鄉(xiāng)令張沆的場景。詩人經過洞庭湖,感受到湖面上波浪起伏、風吹蕩的景象。遠處的青山將寧鄉(xiāng)與邊境的夷蠻地帶連接在一起,而白天也傳來鳥兒的鳴叫聲。在這片山水之間,竹子依然存留,仿佛在哭泣,而夔學和林雍鑋則是古代音樂樂器的名字。詩人說自己并不嫌棄這里的荒涼和濕潤,他希望通過教育命令使百姓聽從。
賞析:
《送寧鄉(xiāng)令張沆》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畫卷,展現了宋代時期長沙地區(qū)的自然風光和文化背景。詩中的洞庭湖是湖南地區(qū)的重要水域,詩人通過描繪湖波風搖和青山相連的景象,展現了湖光山色的壯麗和邊疆地區(qū)的開闊。白晝中鳴鴞鸋的聲音則增添了一絲生動與活力。
詩中的竹子、夔學和林雍鑋等形象暗示了文化的延續(xù)和音樂藝術的傳承。竹子作為中國文化中的象征之一,承載著詩人對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的思考。夔學和林雍鑋則代表了古代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體現了對藝術的推崇。
詩人表達了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百姓教育的重視。他不嫌棄這里的濕潤和荒涼,而是希望通過教育命令,使百姓能夠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整首詩以簡短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融入了文化和教育的主題,展示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厚意和對社會進步的期許,具有深遠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