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梵才吉上人歸天臺 / 作者:梅堯臣 |
頃余游鞏洛,值子入天臺。
當時群卿士,共羨出氛埃。
荏苒逾一紀,卻向人間來。
問子何為爾,言興般若臺。
雖將發(fā)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熾,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豈使萬木灰。
蓋欲守中道,焉能力損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為嫌猜。
忽聞攜錫杖,思向石橋回。
城霞與琪樹,璨璨助詩才。
嘉辭遍入口,幸足息巖隈。
|
|
送梵才吉上人歸天臺解釋: 《送梵才吉上人歸天臺》是宋代梅堯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頃余游鞏洛,值子入天臺。
當時群卿士,共羨出氛埃。
荏苒逾一紀,卻向人間來。
問子何為爾,言興般若臺。
雖將發(fā)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熾,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豈使萬木灰。
蓋欲守中道,焉能力損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為嫌猜。
忽聞攜錫杖,思向石橋回。
城霞與琪樹,璨璨助詩才。
嘉辭遍入口,幸足息巖隈。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送別梵才吉上人歸天臺的作品。詩人在游歷過鞏洛之后,遇到了梵才吉上人前往天臺的時候。當時朝廷中的群臣士人都羨慕他能遠離塵囂、出入名山。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梵才吉又回到人間,梅堯臣好奇地詢問他的動機,梵才吉回答說要前往興建般若臺。梅堯臣表示,盡管自己才疏學淺,但般若智慧卻存于何處呢?這種佛法已經流傳久遠,不是一杯海水所能增加的。他自稱言辭也像火焰一樣熾熱,怎么能讓萬物變?yōu)榛覡a呢?他認為要守持中道,怎能隨意削弱才智?他告誡梵才吉不要懷疑他的言辭,以免引起猜疑。突然聽到梵才吉提起攜帶著禪杖,思念著回到石橋,城市中的霞光和琪樹的美景,使他的詩才更加璀璨。美好的告別詞傳遍每個人的耳畔,幸好能在這山巖的隱蔽處停歇。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梅堯臣對梵才吉上人離去的思念和對佛法智慧的思考。詩人以自己的言辭和才智來比喻佛法般若智慧的長久傳承和不可輕視的力量。他強調自己要堅守中道,不隨意削弱自己的才智和詞辭的熾熱,以此表達對佛法智慧和梵才吉上人的敬仰。最后,詩人描繪了梵才吉回到天臺的場景,以及城市中的美景,強調了離別的美好和對美的追求。整首詩詞意境清新,情感真摯,展示了梅堯臣對佛法和友人的深切關懷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