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李才元學士知廣安軍 / 作者:梅堯臣 |
楊柳未堪折,柔條時倚風。
朱輪過灞上,杜宇響褒中。
危棧憎春雨,晴林發曉紅。
不須言蜀政,當自學文翁。
|
|
送李才元學士知廣安軍解釋: 詩詞:《送李才元學士知廣安軍》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楊柳未堪折,柔條時倚風。
朱輪過灞上,杜宇響褒中。
危棧憎春雨,晴林發曉紅。
不須言蜀政,當自學文翁。
中文譯文:
楊柳還不到可以摘取的時候,婉約的枝條依然隨風搖曳。
紅色的車輪駛過灞河,鳥兒在褒城中響起歌聲。
險峻的山崗討厭春雨,晴朗的林間綻放著晨曦的紅色。
不需要多言蜀地的政務,應當自己學習文人的才能。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梅堯臣寫給李才元學士的送別之作。詩中描繪了自然景物和對學問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時代和學識的關注。
詩人以楊柳的柔婉形態和紅色車輪的奔馳來表達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楊柳雖然還未到成熟的時候,但它的柔軟婉約已經展現出來,這也可以理解為年輕人的成長和潛力。紅色的車輪代表著時光的流轉,它跨越灞河,象征著李才元學士即將離開家鄉,前往廣安軍。
詩中提到的杜宇在褒城中響起歌聲,這描繪了動聽的樂聲和歡樂的氣氛。褒城可能是指褒斜城,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這里的景色和聲音給人以喜悅和愉悅之感。
然而,詩中也出現了危棧和春雨的描寫,表達了對艱難困苦和逆境的厭惡。危棧指的是險峻的山巒,春雨則代表著困擾和阻礙。這些意象與前文的歡快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顯了人生的艱辛和挑戰。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治理政務的淡漠態度,認為不需要過多言說蜀地的政政治事務,而應當自己努力學習文人的才能。這是對當時政治腐敗和官場虛浮風氣的批評,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于文人學問的推崇和追求。
賞析:
《送李才元學士知廣安軍》以描繪自然景物和對學問的思考為主題,通過對楊柳、車輪、鳥兒、山崗和春雨等元素的運用,展示了作者對于時代和學識的關注。詩中運用了對比和意象的手法,從而營造出喜悅和厭惡、明亮和陰暗的氛圍。
詩人在表達對時代的思考時,強調了個人的努力和學問的重要性。最后兩句表達了對政治的冷漠,強調了個體的自主學習和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楊柳還未到可摘取的時候,婉約的枝條時刻依靠風。
紅色的車輪經過灞河上,杜宇在褒城中鳴唱。
險峻的山巖憎惡春雨,晴朗的林間放出朝霞。
無需言說蜀地政務,當自己學習文學之人。
這首詩是宋代梅堯臣寫給李才元學士送別的作品。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思考學問的意義,表達了作者對時代和學識的關注。
詩中以楊柳的柔婉和紅色車輪的奔馳來表達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楊柳盡管還未到可采摘的時候,但其婉約的枝條已經在風中輕搖。紅色的車輪象征著時光的流轉,越過灞河,預示著李才元學士即將離開家鄉前往廣安軍。
詩中提到的杜宇在褒城中鳴唱,描繪了動聽的歌聲和歡樂的氛圍。褒城可能指的是褒斜城,位于現今的陜西西安市。這里的景色和聲音給人以喜悅和愉悅之感。
然而,詩中也出現了危險的山巖和春雨的描寫,表達了對艱難困苦和逆境的厭惡。危險的山巖指的是險峻的山巒,春雨則代表困擾和阻礙。這與前文的歡樂氛圍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出人生的艱辛和挑戰。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政治事務的淡漠態度,認為無需多言蜀地的政事,而應當自己努力學習文學之人的才能。這是對當時政治腐敗和虛浮風氣的批評,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文學學問的推崇和追求。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思考學問的描繪,營造了喜悅和艱辛、明亮和陰暗的氛圍。詩人強調了個人努力和學問的重要性,以及對政治的冷漠態度。這是一首富有思考和批判意味的詩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