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范景仁學士歸蜀焚黃 / 作者:梅堯臣 |
蒼山過秦梁,山盡見川陸。
下馬古成都,訪壟得喬木。
掃籜開奠席,隕淚濕俎肉。
當時相如歸,徒自盛車轂。
不問有是為,事乃今古獨。
還因問耆舊,亦莫遺隱卜。
荒祠古柏下,殘月杜鵑哭。
憑君約史筆,書作西來目。
|
|
送范景仁學士歸蜀焚黃解釋: 《送范景仁學士歸蜀焚黃》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蒼山過秦梁,
山盡見川陸。
下馬古成都,
訪壟得喬木。
掃籜開奠席,
隕淚濕俎肉。
當時相如歸,
徒自盛車轂。
不問有是為,
事乃今古獨。
還因問耆舊,
亦莫遺隱卜。
荒祠古柏下,
殘月杜鵑哭。
憑君約史筆,
書作西來目。
中文譯文:
蒼山越過秦梁,
一望無垠的山和水盡收眼底。
下馬于古老的成都,
尋覓到高聳的喬木。
掃清塵埃,擺開祭祀的席子,
眼淚灑濕了祭品。
當時的相如歸來,
只有奢華的車輪相伴。
不去問他歸來的原因,
這樣的事情在古今中都是獨特的。
還是因為詢問古老的智者,
也不要遺忘隱藏的卜筮。
在廢棄的祠堂下,古柏樹旁,
殘月下杜鵑鳴哭。
請你借史筆,
記錄下西行的目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送別范景仁學士歸蜀時的情景和內心感受。詩人通過描繪蒼山、秦梁、川陸等自然景觀,營造出一種廣闊壯麗的景象。古老的成都城給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城中尋找到高聳的喬木,表現了對成都歷史文化的向往和敬仰。
詩中的掃籜開奠席、隕淚濕俎肉等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范景仁歸來的悲喜之情。詩人認為范景仁的歸來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但他并不去問這件事的原因,認為這樣的事情在古今中都是獨特的,無需追問。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寄望于古代智者的智慧和卜筮的預言,以尋求對歸來事情的解答。他在荒廢的祠堂下,聽到杜鵑的哭聲,暗示著一種凄涼和離別的情緒。
最后兩句詩中,詩人請約史筆,希望有人能夠記錄下這次歸蜀的目的和意義。這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的一種囑托和希望,希望后人能夠理解和傳承這段歷史。
整首詩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情感的描繪為主線,表達了詩人對范景仁歸蜀的送別之情,以及對歷史和智慧的思考與敬仰。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古今、離別與相聚、悲喜交織,使詩的意境更加豐富深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