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五科斧 / 作者:梅堯臣 |
科桑持野斧,乳濕新磨刃。
繁◇◇一去除,肥條更豐潤。
魯葉大如掌,吳蠶食若駿。
始時人謂戕,利倍今乃信。
|
|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五科斧解釋: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五科斧》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科桑持野斧,
乳濕新磨刃。
繁◇◇一去除,
肥條更豐潤。
魯葉大如掌,
吳蠶食若駿。
始時人謂戕,
利倍今乃信。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蠶絲產業的發展和進步。詩人描述了科桑人手持著銳利的野斧,修剪蠶桑樹枝的情景。斧刃剛磨好,還帶著乳液的濕潤。修剪過的蠶桑,除去了繁雜的枝葉,結果更加豐盛肥美。魯地的桑葉大得像掌心一樣,而吳地的蠶卻吃得像駿馬一樣快速。起初,人們對這種修剪方式表示懷疑,認為會損害蠶的生長,但現在人們已經確信這種方法的益處。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蠶絲產業的描繪,表現了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詩中的"科桑持野斧"表明人們利用工具來修剪蠶桑,展示了人與自然的互動。斧刃濕潤的描寫,突顯了修剪工作的新鮮和生機。詩人通過對蠶桑修剪的描述,表達了修剪后的蠶桑更加豐盛肥美的意象,暗示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豐收的喜悅。
詩中提到的魯葉和吳蠶,分別指山東魯地和江蘇吳地的特產。魯葉大如掌的描寫形象生動,展現了魯地桑葉的肥美和茂盛。吳蠶食若駿的比喻則強調了吳地蠶食的迅速和蠶絲的豐富產量。
最后兩句描述了開始時人們對修剪方式的懷疑,認為會對蠶的生長造成危害,但現在人們已經相信這種修剪方式的好處。這表達了科技進步和實踐經驗帶來的信任和認可。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蠶絲產業為背景,通過描繪修剪蠶桑和蠶絲的成長情景,表達了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技術的懷疑轉變為信任的過程。同時,通過生動的描寫和比喻,增強了詩詞的形象感和藝術表現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