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 / 作者:梅堯臣 |
隔竹已見月,清光度溪來。
移影上素壁,與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霧露開。
人疑玉兔出,藥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輪,艷色若自媒。
他夕豈不孚,物意為之摧。
|
|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解釋: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是宋代梅堯臣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隔竹已見月,清光度溪來。
移影上素壁,與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霧露開。
人疑玉兔出,藥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輪,艷色若自媒。
他夕豈不孚,物意為之摧。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八月十五夜的景象。詩人通過竹籬隔開的空隙看到了皎潔的月光照射在溪水上。月光的倒影移動在素色的墻壁上,與詩人一起徘徊。這個夜晚是中秋節,天地間的霧露散開,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人們懷疑月宮中的玉兔是否出來,但是藥杵并沒有生起塵埃。嫦娥依靠著冰輪,她的美麗色彩仿佛在自我陶醉。詩人在這個夜晚感到迷惑,物事的意義似乎變得脆弱不堪。
賞析:
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在一個中秋夜晚的感受和思考。詩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為主,如月光、竹籬、溪水等,這些景物與人的情感交融,展示了詩人對于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思索。
詩中描繪的月光通過竹籬的隔離傳遞給詩人,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聯系。月光的倒影在素色的壁上移動,與詩人相互徘徊,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追求與思考。
詩中提到的中秋節象征著團圓和祝福,但詩人卻在這個時刻感到迷惑和孤寂。嫦娥的形象象征著美麗和渴望,但她卻在冰輪上倚靠,顯得孤單而自媒。詩人通過這些意象的對比,表達了他對人世間的疑惑和對物事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詩人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深思,給人以沉靜、寂寥的感覺。通過這種描寫手法,梅堯臣將自然景物與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詩詞充滿了哲理和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