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 / 作者:梅堯臣 |
朝漬一盎繭,繰就幾絢絲。
絲成繭已盡,盎亦誰復持。
道上有墮甑,車傍有鴟夷。
二物且莫笑,顧藉各因時。
|
|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解釋: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朝漬一盎繭,
繰就幾絢絲。
絲成繭已盡,
盎亦誰復持。
道上有墮甑,
車傍有鴟夷。
二物且莫笑,
顧藉各因時。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蠶絲的生產過程,表達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以及人生的無常和變幻。詩人以蠶絲為象征,通過描述蠶繭和絲線的生成與消亡,暗示人生的起伏和過程中的變化。
賞析:
詩的開篇以"朝漬一盎繭"來形容蠶絲的產生,"朝漬"指的是蠶吃桑葉的過程,"一盎繭"表示一只蠶吐絲所產生的繭。接著,詩人描述了繭被繰成絲線的過程,"繰就幾絢絲"表達了絲線的美麗和精致。
然而,詩的下半部分轉折,詩人表達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絲成繭已盡,盎亦誰復持"意味著絲線繰制完畢后,繭也已經用盡,無法再承載絲線。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蠶絲生產的結束,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終結。人的一生短暫,無法承載無窮無盡的時間和變化。
接下來的兩句詩"道上有墮甑,車傍有鴟夷"描繪了兩種被拋棄的容器,暗示了人生的無奈和離別。"墮甑"指的是被棄置的飯碗,"鴟夷"則是一種廢棄的車輛。這兩個形象都象征著被遺忘和被拋棄的命運。詩人通過描繪這些無用的容器,暗示了人生中的離別和無奈。
最后兩句"二物且莫笑,顧藉各因時"是詩人的勸慰之聲。詩人告訴讀者不要嘲笑這些被遺忘的容器,因為一切都是因時而變。物是因時而有用與無用的,并非永恒不變。人生也是如此,不同的時刻和階段,我們擁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蠶絲的生產過程,抒發了對生命短暫和無常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無奈和變化的描繪。詩人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表達了對生命和人生真實性的思考,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