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二洛州 / 作者:梅堯臣 |
上陽宮樹影,不隨寒波流。
天津橋下石,激響無時休。
至清自照物,遇險豈能柔。
東過白馬去,凡經幾千秋。
|
|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二洛州解釋: 《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歷覽者六章其二洛州》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上陽宮樹影,不隨寒波流。
天津橋下石,激響無時休。
至清自照物,遇險豈能柔。
東過白馬去,凡經幾千秋。
中文譯文:
上陽宮的樹影,不隨著寒波的流動而搖曳。
天津橋下的石頭,不停地發出激烈的聲響。
至于清澈的水面自然映照物象,遇到困難又怎能柔弱。
向東經過白馬,歷經了幾千個秋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洛州的景色和歷史。上陽宮的樹影在寒波中不動搖,象征著洛州的堅定和穩定。天津橋下的石頭發出激烈的聲響,顯示了洛州的活力和繁榮。詩人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表達了洛州的獨特之處。
詩中提到的“至清自照物”表達了洛州的清澈和純凈,意味著洛州的人民堅守正道,不受外界困難的影響。詩人認為,洛州的人民應該像水面自然映照物象一樣,堅定而清澈地面對困難。
最后兩句“東過白馬去,凡經幾千秋”則表達了洛州的歷史悠久。白馬是洛州的一處地標,詩人通過提到白馬,強調了洛州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幾千個秋天的經歷,使洛州成為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地方。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洛州的景色和歷史,表達了洛州的堅定、繁榮和歷史悠久。它展示了詩人對洛州的熱愛和對洛州人民的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