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施景仁太博提點江南坑冶 / 作者:梅堯臣 |
楚山豈無銅,楚匠豈不工。
大爐常乏鑄,碧爐那得充。
積弊在鄉縣,孰肯以利籠。
君今承詔行,諭民當得中。
茍能使之發,亦莫取之窮。
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
|
|
送施景仁太博提點江南坑冶解釋: 《送施景仁太博提點江南坑冶》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楚山豈無銅,楚匠豈不工。
大爐常乏鑄,碧爐那得充。
積弊在鄉縣,孰肯以利籠。
君今承詔行,諭民當得中。
茍能使之發,亦莫取之窮。
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
中文譯文:
楚山難道沒有銅,楚地的工匠難道不精于鑄造。
大爐經常缺乏鑄造材料,碧爐又怎能充實起來。
積弊存在于鄉縣之間,有誰愿意將利益限制起來。
如今君主承詔而行,告訴百姓應當得到公平的待遇。
如果能夠讓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也不必將其視為無望。
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業,只有在山深之處才能通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江南坑冶工匠的關切和期望。楚山是指江南地區,這里以銅礦著稱,而楚匠則指的是擅長鑄造的工匠。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鑄造業面臨著困境,大爐缺乏鑄造材料,碧爐無法正常運作。這種局面在鄉縣之間也存在著積弊,利益被限制,無法得到充分發展。
詩人通過這首詩詞表達了對當時鑄造業困境的關切,并希望君主能夠承詔行動,讓百姓得到公平的待遇。他認為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鑄造業得以發展,不再陷入困境。詩人認為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業,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才能讓山深之處的問題得到解決,讓鑄造業重新興盛起來。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鑄造業的關切和期望,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問題。通過對比楚山的銅礦資源和楚匠的技藝,詩人呼吁君主重視鑄造業的發展,并希望能夠解決存在的問題,讓鑄造業重新煥發活力。整首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事業發展的期望,展現了詩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