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鮮于秘丞通判黔州 / 作者:梅堯臣 |
壺頭山下俗,巴婦曲中聽。
汲井熬鹽白,燒田種谷青。
巖風來虎嘯,江雨過龍腥。
事簡能談者,楊雄所草經。
|
|
送鮮于秘丞通判黔州解釋: 《送鮮于秘丞通判黔州》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壺頭山下俗,
巴婦曲中聽。
汲井熬鹽白,
燒田種谷青。
巖風來虎嘯,
江雨過龍腥。
事簡能談者,
楊雄所草經。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壺頭山下的平凡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樸實生活和普通人的贊美。詩中描述了汲井熬鹽、燒田種谷等農民勞作的場景,以及壺頭山中的巖風、江雨帶來的動聽聲響。描寫中融入了楊雄的經書,強調了簡約和深思的重要性。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壺頭山下的俗民生活,展現了梅堯臣對樸實生活的關注和贊美。壺頭山下的人們在平凡的勞作中,以汲井熬鹽、燒田種谷等方式謀生。這些平凡而辛勤的努力是社會運轉的基礎,詩人通過描繪這些場景,表達了對農民勞作的敬意和贊美。
詩中提到的巴婦曲中聽,是指巴人(指巴蜀地區的人)的歌曲,詩人通過這一描寫展示了當地人民的文化藝術。
巖風來虎嘯、江雨過龍腥,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詩人傳達了大自然的磅礴與威嚴。這種對自然的描繪,與前面的俗民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自然和人類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
最后一句“事簡能談者,楊雄所草經”,指的是楊雄撰寫的經書,強調了簡約和深思的重要性。詩人認為那些能夠從簡單的日常事物中體悟到深刻道理的人,就像楊雄所寫的經書一樣,具有深邃的智慧和見解。
整首詩以平實的語言描繪生活的細節,表達了對樸素生活和勞作的贊美,同時寄托了詩人對深思熟慮和簡約思維的推崇。這首詩詞通過對人類與自然、生活與智慧的關系的思考,展示了梅堯臣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