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鄒秀才游浙 / 作者:梅堯臣 |
鞍傍帶劍魚皮鞘,馬後攜童越葛衫。
度水緣山君底急,區區為答古千巖。
|
|
送鄒秀才游浙解釋: 《送鄒秀才游浙》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鞍傍帶劍魚皮鞘,
馬后攜童越葛衫。
度水緣山君底急,
區區為答古千巖。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送別鄒秀才前往浙江游歷的情景。詩人描述了鄒秀才騎在馬上,身旁掛著劍,劍鞘用魚皮制成。他的馬后跟隨著一個穿著越葛衫的孩子。鄒秀才要穿過湍急的水流和險峻的山嶺,這是為了回應古代千巖萬壑的景色。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細節和景物,展現了鄒秀才游歷的艱辛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詩人運用了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旅行的艱難和壯美之處。
首先,詩人提到鞍傍帶劍魚皮鞘,這一描寫表現了鄒秀才的身份和行裝。鞍傍帶劍顯示了他的學識和文化修養,而魚皮鞘則暗示了他的品味和追求。
其次,詩人描述了鄒秀才馬后攜童越葛衫的情景。這一描寫展現了鄒秀才的仁愛之心和對知識的傳承。他帶著一個穿著越葛衫的孩子,可能是他的學生或者晚輩,這顯示了他對教育和學術的關注。
接著,詩人描繪了度水緣山的情景。水流湍急,山勢險峻,這是一種自然的考驗和挑戰。鄒秀才要穿越這些困難,展示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最后,詩人用"區區為答古千巖"來表達鄒秀才的心境。"區區"表示他的微小和渺小,而"古千巖"則代表了浩瀚的自然景觀。這句話傳達了鄒秀才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歷史的回應。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展示了鄒秀才游歷的艱辛和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它同時也表達了對知識傳承和歷史文化的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