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寺平山堂 / 作者:梅堯臣 |
陸羽烹茶處,為堂備宴娛。
岡形來自蜀,山色去連吳。
毫發(fā)開明鏡,陰晴改畫圖。
翰林能憶否,此景大梁無。
|
|
大明寺平山堂解釋: 《大明寺平山堂》是宋代梅堯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大明寺平山堂中的景色和氛圍,展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chǎn)的贊美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陸羽烹茶處,為堂備宴娛。
岡形來自蜀,山色去連吳。
毫發(fā)開明鏡,陰晴改畫圖。
翰林能憶否,此景大梁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大明寺平山堂為背景,描繪了這個地方的景色和氣氛,以及與文化相關的元素。首先,詩中提到了陸羽烹茶的地方,說明這里備有宴席和娛樂設施,可能是一個雅致的休閑場所。接著,詩人用"岡形來自蜀,山色去連吳"的句子描繪了大明寺平山堂所在的地勢。"蜀"指的是蜀地,即四川的地形;"連吳"指的是與吳地相連,即江蘇的地形。這句詩意味著大明寺平山堂所在地勢高低起伏,既有蜀地的山岡之形,又與吳地的山色相連。
接下來,詩中提到"毫發(fā)開明鏡,陰晴改畫圖"。這句詩以比喻的方式描述了大明寺平山堂所見景色的變化。"毫發(fā)開明鏡"表示即使一根細毫也能反映清晰的景象,表明景色的細膩和清晰。"陰晴改畫圖"表達了景色因天氣不同而變化,就像畫卷上的圖案不斷變換一樣。這句詩傳遞出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和對自然變化的體驗。
最后兩句"翰林能憶否,此景大梁無"則帶有一種思古懷人的情懷。"翰林"指的是文人士子,"憶否"表示能否回憶起過去的景色和情景。作者在這里問道,文人是否能夠回憶起這樣的景色和氛圍,以及對過去的懷念之情。"此景大梁無"表示這樣的景色和氛圍在大梁(指汴京,即宋代都城開封)無法找到。這句詩點明了大明寺平山堂的獨特和珍貴之處,暗示著文化和歷史的斷裂與流失。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大明寺平山堂的景色和氛圍,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文化遺產(chǎn)的思考。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景色的變化和細節(jié),展示了對自然和歷史的敏感和感慨。這首詩通過對大明寺平山堂的描寫,呈現(xiàn)了一種富有詩意和哲理的文化景觀,同時也傳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xiàn)實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