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一蠶薄 / 作者:梅堯臣 |
河上緯蕭人,女歸又織葦。
相與為蠶曲,還殊作筠篚。
入用此何多,往售獲能幾。
愿豐天下衣,不嘆貧服卉。
|
|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一蠶薄解釋: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一蠶薄》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河上緯蕭人,女歸又織葦。
相與為蠶曲,還殊作筠篚。
入用此何多,往售獲能幾。
愿豐天下衣,不嘆貧服卉。
詩意:
這首詩詞以蠶絲的生產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蠶絲工作的贊美和對蠶絲價值的思考。詩中描繪了在河邊緯線的織布者,紡織女子歸來又開始編織葦席。他們一起忙于蠶絲的生產,用不同的方式來制作竹簍。蠶絲的用途廣泛,但是賣出去的蠶絲能有多少呢?作者希望這些蠶絲能夠為全天下的人提供充足的衣物,同時也不嫌貧窮而輕視普通的植物纖維。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蠶絲的生產過程和價值,展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物質生活的渴望。詩中的緯線織布者和紡織女子代表了辛勤勞動的人們,他們為了生活而不懈努力。詩中提到的筠篚(竹簍)和葦席,是蠶絲生產中常見的工具,同時也象征著樸素的生活和勞動的美德。
詩人用簡練的語言描繪了蠶絲的價值和用途,表達了對豐富物質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蠶絲能夠滿足天下人的需求,不再有人因貧窮而缺少衣物。這種表達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公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關注,同時也體現了對勞動者的尊重和贊美。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蠶絲生產的描繪,抒發了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物質生活的向往,同時展現了作者對社會公平和溫暖生活的關注。詩詞簡潔而意味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啟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