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 / 作者:梅堯臣 |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對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聲,雁過洞庭風入葦。
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鋒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里。
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
|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解釋: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對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聲,雁過洞庭風入葦。
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鋒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里。
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寫給李尉的,李尉是他的朋友。詩中以越亭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越州地方的一些描述和感受。詩詞描繪了余水與越州的關系,將越州比作琵琶的尾部,強調了其地位和重要性。詩中還描述了琵琶聲、洞庭湖上的雁飛和微風吹過蘆葦的景象。詩詞的后半部分則描繪了南斗星無法破壞湖波的寧靜,以及長刀的鋒芒和閃耀的光彩。最后兩句描述了夜晚中的姱娥出現在寒溪中,她身上的青銅被打磨得光亮如鏡。整首詩表達了對越州山水和文化的贊美和喜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越州的景色和特色。通過運用形象化的語言,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越州的熱愛和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以余水與琵琶的關系作為開頭,形象地表現了越州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接著,通過琵琶聲、雁飛和風吹蘆葦的描繪,展現了越州的自然景觀和生活氣息。詩中的南斗星、長刀和姱娥這些形象,更為詩詞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最后兩句則以青銅瑩磨的景象結束,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
整首詩詞寫景生動,描繪細膩,通過對自然景色和文化特色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越州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同時,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使得詩意更為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詞既是對越州山水的描繪,也蘊含了對自然與人文的思考和贊美,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