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韻和杭州梅龍圖入淮見寄 / 作者:梅堯臣 |
東都車馬苦飛霾,南國桅帆喜過淮。
船背插旗風自展,沙頭迎浪雪相排。
白魚已薦糟增味,紅稻新炊粟厭懷。
定似謝公吟遠岫,錢塘應合有高齋。
|
|
依韻和杭州梅龍圖入淮見寄解釋: 這首詩詞是《依韻和杭州梅龍圖入淮見寄》,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作品。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都車馬苦飛霾,
南國桅帆喜過淮。
船背插旗風自展,
沙頭迎浪雪相排。
白魚已薦糟增味,
紅稻新炊粟厭懷。
定似謝公吟遠岫,
錢塘應合有高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梅堯臣從東都(指汴京,即今天的河南開封)乘船經過淮河進入杭州的情景。詩人首先描述了東都的車馬喧囂和飛揚的塵霾,形容了東都的繁忙和擁擠。然而,當他的船只駛過淮河進入南國(指杭州)時,他看到了南國的熱鬧景象,船上的旗幟隨風展開,碼頭上的人們迎接著波濤洶涌的海浪。詩人用對比的手法,表達了他從東都到南國的喜悅之情。
詩人進一步描繪了南國的美食和景色。他提到了白魚已經被糟腌起來,增添了美味;紅稻剛剛煮熟的新米卻讓他感到厭倦。這可能是因為詩人在東都已經品嘗過各種美食,對于新鮮的紅稻卻顯得不那么新奇。最后,詩人以謝靈運(即謝安)吟詩于遠山的景象來比喻自己,認為他在錢塘(即杭州)應該也能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有適合吟詩的高齋。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比的手法,描繪了詩人從東都到南國的旅途和心情變化。東都的車馬喧囂和飛揚的塵霾與南國的桅帆和波濤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從繁忙擁擠的城市進入自然寧靜的南國時的喜悅之情。同時,詩人通過描述南國的美食和景色,展示了南國的獨特魅力。
詩人最后以謝靈運吟詩于遠山的景象來自比,表達了他希望在南國的錢塘也能找到一個適合吟詩的高齋,表現了他對文學和清靜的向往之情。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從東都到南國的旅途和心情變化,通過對比和比喻,展現了南國的美景和詩人的內心感受,具有一定的意境和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