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惠師贈新筍 / 作者:梅堯臣 |
劉累死,龍不馴。
世間士,不識真。
有真物,實去人。
或在山,亦隱鱗。
或多孫,出水濱。
奮雷轟轟萬里春,厚土坼裂窮蟄振。
牙甲戢戢不可數,劃掘誰怕天公嗔。
煮之桉酒美如玉,甘脆入齒饞流津。
荊吳易得梁宋少,二年不食思無因。
豈意今朝忽有遺,不忍獨饗呼吾鄰。
|
|
文惠師贈新筍解釋: 《文惠師贈新筍》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劉累死,龍不馴。
世間士,不識真。
有真物,實去人。
或在山,亦隱鱗。
或多孫,出水濱。
奮雷轟轟萬里春,
厚土坼裂窮蟄振。
牙甲戢戢不可數,
劃掘誰怕天公嗔。
煮之桉酒美如玉,
甘脆入齒饞流津。
荊吳易得梁宋少,
二年不食思無因。
豈意今朝忽有遺,
不忍獨饗呼吾鄰。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景,以新生的竹筍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真正才華和品德高尚的人的贊美和思念。
詩的開頭提到了劉(指劉禹錫)因官場之累而去世,將其比喻為一條不受拘束的龍,意味著他的才華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接著,詩人抱怨當時的社會風氣,稱世間的士人不識真,即不了解真正的才華和品德。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真正的人才是如何被埋沒和忽視的。他們可能隱藏在山中,就像魚藏在水里一樣。他們可能有許多的子孫后代,生活在水邊。這些真正的人才就像新生的竹筍一樣,崛起于萬里春光之中,打破了堅硬的土壤,使積蓄在內部的力量煥發出來。
詩中提到的牙甲,指的是竹筍的外皮,戢戢不可數,形容竹筍茂密而堅硬。而劃掘的動作,則象征了詩人對真才實學的追求,不懼怕上天的憤怒。
詩的后半部分轉移到了竹筍的烹飪和享用上。詩人煮熟的竹筍,如同美酒一般,清香可口,讓人垂涎欲滴。他形容竹筍的口感甘脆,入口之后讓人流口水。然后,他提到自己所處的地方(荊吳)容易得到竹筍,但是他卻已經兩年沒有品嘗到,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今天突然有人送來了竹筍,他不忍心獨自享用,呼喚著鄰居一同分享。
整首詩通過對竹筍的描寫,表達了對真才實學的追求和對真正人才的贊美。詩人抱怨時代的風氣不利于真才的發現和培養,但他依然堅守自己的追求,對真才心懷敬意,并期望與鄰居分享這份難得的美味。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詩人對真才的追求和對品德高尚的人的渴望,同時這首詩也暗示了詩人自身的境遇和對真才的自省。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竹筍為象征,通過具象的描寫和比喻手法,傳達了對真才實學的贊美和追求,以及對當時社會風氣的反思。
注意:由于這首詩詞的作者和具體背景資料不詳,以上的分析是基于文本本身進行推測和解讀的,可能存在個人理解和主觀性因素。如有需要,您可以進一步了解梅堯臣和其時代的相關情況,以獲得更全面的詩詞解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