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叔道傍竹 / 作者:梅堯臣 |
野田有修竹,叢疏飽於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雜枯桑。
豈無行路子,行路厭榛荒。
忽見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車馬去何疾,回顧隔山岡。
|
|
和平叔道傍竹解釋: 《和平叔道傍竹》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野田有修竹,叢疏飽於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雜枯桑。
豈無行路子,行路厭榛荒。
忽見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車馬去何疾,回顧隔山岡。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田野景色,其中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疏密有致,竹葉上沾滿了霜。在竹林的上下方向上,鮮有美麗的鳥兒,而左右則雜生著凋零的桑樹。詩人不禁想,這竹林中難道沒有一條通往別處的小路嗎?行走在這樣的小路上,人們會感到厭倦和困惑。然而,當詩人忽然看到這片翠綠的竹林時,他不禁駐足徘徊,這美景讓他難以忘懷。當車馬駛離時,他回頭望著遠處的山岡。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自然景色,通過對竹林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的竹林被描繪得疏密有致,竹葉上沾滿了霜,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詩人對竹林中缺乏美麗的鳥兒的描述,以及左右雜生的凋零桑樹的描繪,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困境。然而,當詩人忽然看到這片翠綠的竹林時,他被美景所吸引,停下腳步徘徊,這表達了詩人對美的向往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當車馬駛離時,詩人回頭望著遠處的山岡,給人一種離別的感覺,也讓人思考生活中的變遷和無常。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離別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