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和 / 作者:梅堯臣 |
沉水香焚金博山,杜陵誰復與車還。
馬尋綺陌知何曲,人在珠簾第幾間。
法部樂聲長滿耳,上樽醇味易酡顏。
更貧更賤皆能樂,十二重門不上關。
|
|
自和解釋: 《自和》是宋代梅堯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沉水香焚金博山,
杜陵誰復與車還。
馬尋綺陌知何曲,
人在珠簾第幾間。
法部樂聲長滿耳,
上樽醇味易酡顏。
更貧更賤皆能樂,
十二重門不上關。
譯文:
沉靜的水中,散發(fā)著芬芳的香氣,燃燒的金色煙霧籠罩著博山。
杜陵的誰會回來與車相會?
馬兒在綺麗的道路上尋找,不知道它會走向何方?
人們在珠簾之后,身處其中的房間是第幾間?
法部的樂聲長時間充盈耳際,
上滿了美酒,醇香易讓人酡顏。
無論貧窮還是卑賤,都能夠享受歡樂,
十二重門從未關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富麗豪華的場景為基調,展現(xiàn)出一種快樂自在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勾勒出了一個奢華而宜人的環(huán)境,如沉水香、金博山、綺陌等,給人一種豪華典雅的感覺。
詩中提到的杜陵和珠簾,都是當時士人文人的象征。杜陵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故鄉(xiāng),珠簾則是指貴族的住所。通過這些象征性的描寫,詩人暗示了自己身處士人之間,享受著高雅的文化氛圍和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
詩的后半部分,以法部樂、上樽醇味為表現(xiàn)手法,進一步強調了快樂與享受的主題。法部樂是指官方的音樂演奏,象征著高雅的藝術享受;上樽醇味則體現(xiàn)了豐富的美食和美酒,令人陶醉其中。
最后兩句“更貧更賤皆能樂,十二重門不上關”,表達了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無論貧窮還是卑賤,都能夠享受生活的樂趣,不受外界的干擾和阻撓。十二重門不上關,也意味著開放的心態(tài),樂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整首詩以其飽滿的意境和積極向上的情感,展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通過對富麗堂皇的環(huán)境和歡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俗、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讓讀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