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牧牛人隔江吹笛 / 作者:梅堯臣 |
朝與牛出牧,晝與牛在野。
日暮穿林歸,長笛初在骻。
面尾騎且吹,音響未成雅。
隨風散遠近,舉調任高下。
我方江上來,平溜若鏡瀉。
悠悠經醉耳,亦足發瀟瀟。
茍能和人心,豈必奏韶夏。
鄭聲實美好,蠹情如剔剮。
況其荒敗跡,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揚,寺孟詠侈哆。
我今留此詩,誰謂馬喻馬。
|
|
見牧牛人隔江吹笛解釋: 詩詞:《見牧牛人隔江吹笛》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見牧牛人隔江吹笛,
朝與牛出牧,晝與牛在野。
日暮穿林歸,長笛初在骻。
面尾騎且吹,音響未成雅。
隨風散遠近,舉調任高下。
我方江上來,平溜若鏡瀉。
悠悠經醉耳,亦足發瀟瀟。
茍能和人心,豈必奏韶夏。
鄭聲實美好,蠹情如剔剮。
況其荒敗跡,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揚,寺孟詠侈哆。
我今留此詩,誰謂馬喻馬。
中文譯文:
看見對岸的牧牛人吹笛,
早晨和牛一起出牧,白天和牛在原野。
日暮時穿過樹林歸來,長笛剛剛放在腰間。
他面朝著尾巴騎馬吹奏,音響還不夠優美。
隨著風聲散布遠近,調子隨意高低。
我從江上而來,水面平靜如鏡子。
悠悠的聲音經過陶醉的耳朵,也足夠引發悲涼的情感。
如果能夠與人心相和,又何必奏出夏天的音樂。
鄭聲實在美好,但蠹蟲的情感像剝皮一樣殘忍。
何況它荒涼破敗的痕跡,也像是瓦片一樣破碎。
南箕已經變成了簸箕,寺孟的詠句已經變得混亂。
我今天留下這首詩,誰會說馬喻指的是馬。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梅堯臣在江邊看見對岸的牧牛人吹笛的景象。詩中通過牧牛人吹奏長笛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平靜生活的向往。
詩的開頭,牧牛人隔江吹笛,牛群在野間,展現了一幅寧靜自然的場景。隨后,詩人描述了牧牛人回家的情景,笛聲初起,音響還不完美,但隨風散布遠近,調子隨意高低,表達了一種隨性自然的美感。
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從江上觀賞這一景象的感受,江面平靜如鏡,悠悠的笛聲在陶醉的耳朵中回蕩,給人以悲涼的情感。詩人認為,音樂如果能夠與人心相和,即使不奏出華麗的樂曲,也能夠打動人心。
在后面的幾句中,詩人引用了鄭聲和蠹情的比喻,意味著美好的聲音和殘忍的情感并存。他進一步描繪了荒涼破敗的景象,將南箕(指古代的南箕星座)比喻為簸箕,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事物變遷的感慨。最后一句“我今留此詩,誰謂馬喻馬”,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創作的自信和堅持,不希望別人局限于表面的字面意義,而是能夠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
整首詩以樸實的語言描繪了牧牛人吹笛的場景,通過對自然和人類情感的表達,傳達了詩人對寧靜自然的向往和對純粹生活的追求。詩中運用了對比和比喻手法,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引發讀者對自然、音樂和人生的思考。
這首詩詞展現了宋代詩人對自然和平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音樂和情感的思考。它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比喻,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和人類情感的獨特感悟。詩中的景物和情感交融,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平和與追求,引發讀者對生活、美好和深層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