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徐無黨歸婺州 / 作者:梅堯臣 |
吳蠶吐柔絲,越女織美紈。
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裁縫失分寸,長短為損殘。
嘗聞仲山甫,能補帝袞完。
袞完民衣足,天下無苦寒。
徐從信都學,染翦宜棄冠。
彼實山甫徒,爾亦非綷剜。
東歸道自勝,人誰故時看。
|
|
送徐無黨歸婺州解釋: 《送徐無黨歸婺州》是一首宋代梅堯臣創作的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吳蠶吐柔絲,越女織美紈。
江南地區以養蠶為主要產業,吳地的蠶絲是非常柔軟的,而越女織出的絹紡品質也非常美好。
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指織布的機杼,固定地勤奮工作,而剪裁布料則是個獨特的難題。
裁縫失分寸,長短為損殘。
裁縫技藝不精,無法準確把握衣物的長度,導致長短不一,使衣物變得殘缺不全。
嘗聞仲山甫,能補帝袞完。
聽說仲山甫(唐代宰相)善于補綴衣物,可以將殘缺的帝王禮服修補得完好無損。
袞完民衣足,天下無苦寒。
如果帝袞和民眾的衣物都完好無損,整個天下就不會有人忍受寒冷的苦楚。
徐從信都學,染翦宜棄冠。
徐無黨受到了仲山甫的啟發,學習修補衣物的技藝,可以放下高官厚祿,專心從事這個行業。
彼實山甫徒,爾亦非綷剜。
雖然仲山甫是真正的能人,但你也不是平凡之輩,不應該被束縛。
東歸道自勝,人誰故時看。
回到故鄉婺州,追求自己心中的道義,無需在乎別人的眼光。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織布和裁縫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修補衣物技藝的崇敬之情。詩中通過仲山甫的傳世佳話,表達了對高尚品德和技藝的贊美。同時,詩人也借此表達了自己對徐無黨的鼓勵和贊揚,鼓勵他發揚仲山甫的精神,不受限制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道德準則。整首詩意深遠,表達了對技藝的崇尚和對人格追求的推崇,體現了宋代士人崇尚道德修養和追求自我價值的思想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