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王安石詩詞作品集:
元日 梅花/梅 傷仲永 泊船瓜洲 登飛來峰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游褒禪山記 春夜 江上 桂枝香·金陵懷古 讀孟嘗君傳 雨霖鈴 浪淘沙令 漁家傲 北陂杏花 疊題烏江亭 初夏即事 南鄉(xiāng)子 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 明妃曲二首 菩薩蠻 送和甫至龍安微雨 千秋歲引·秋景 鐘山即事 傷春怨 浣溪沙 狼山觀海 望江南(四之三) 菩薩蠻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北山 謁金門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壬辰寒食 漁家傲 甘露歌 南鄉(xiāng)子(二之一) 甘露歌 清平樂 訴衷情(五之三) 望江南(四之二)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西江月(紅梅) 甘露歌 訴衷情(和俞秀老鶴詞·五之一) 桃源行 望江南(四之四)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四之一) 訴衷情(五之四) 訴衷情(五之二) 訴衷情(又和秀老·五之五) 重將 正憲吳公挽辭 真州東園作 張工部廟 贈約之 贈李士云 載酒 云之祁祁答董傳 游賞心亭寄虔州女弟 移松皆死 一日不再飯 新花 相國寺啟向天節(jié)道場行香院觀戲者 吳正仲謫官得故人寄蟹以詩謝之余次其韻 望之將行 吐綬雞 題夏旼扇 題定林壁 題寶巖寺寒碧亭二首 題寶巖寺寒碧亭二首 臺城寺側(cè)獨行 宿北山示行詳上人 送張明甫 送耿天騭至渡口 示王鐸主簿 示耿天騭 圣賢何常施 少年見青春 三品石 壬戌五月與和叔同游齊安 秋夜泛舟 前日石上松 蒲葉 南澗樓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 留題微之廨中清輝閣 驪山 哭張?zhí)乒?/a> 九日賜宴瓊林苑作 經(jīng)局感言 將母 寄王回深甫 寄勝之運使 虎圖 和吳沖卿集禧齋祠 和文淑 和惠思韻二首其一——醴泉觀 和郭公甫 和公辟轉(zhuǎn)運江西 估玉 東門 疊翠亭 登西樓 悼四明杜醇 代答 達本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八陸機宅 次韻平甫村墅春日 次韻留題僧假山 次韻公辟正議書公戲語申之以祝助發(fā)一笑 次韻答丁端州 次韻春日事 次韻酬王太祝 次韻沖卿除日立春 次韻昌叔詠塵 出定力院作 遲明 呈陳和叔二首 呈陳和叔二首 曹參 病起過寶覺 迸月 北山三詠其一——寶公塔 遇雪 寓言九首007 移柳 沂溪懷正之 吳江 無營 孫君挽辭 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東歸 示黃吉甫 清涼寺送王彥魯 霹靂溝 老嫌 和叔招不往 光宅 朝日一曝背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五上巳聞苑中樂聲書事 仲明父不至 中書偶成 御柳 詠谷 欣會亭 吳任道說應(yīng)舉時事 臥聞 文成 題航子 蘇州道中順風(fēng) 送周仲章使君 送王彥魯 送李生白華巖修道 送杜十八之廣南 示道原 示報寧長老 示寶覺 秦淮泛舟 平甫如通州寄之 靈山寺 臨吳亭作 獵較詩 聊行 離鄞至菁江東望 江亭晚眺 江口 寄韓持國 惠崇畫 觀王氏雪圖 赴召道中 悼王致處士 悼慧休 戴不勝 沖卿席上得作字 嘲叔孫通 嘲白發(fā) 送贊善張軒民西歸 神皇帝挽辭二首 見鸚鵡戲作四句 和惠思韻二首其二──蟬} 次韻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六用樂道舍人韻書十日事呈 中書即事 中年 紙暖合 鎮(zhèn)南邸報癸未四月作 與呂望之上東嶺 游棲霞庵灼平甫至因寄 飲裴侯家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 欹眠 揖仙閣 徐熙花 翛然 戲贈段約之 西帥 無錫寄孫正之 烏石 題何氏宅園亭 題定力院壁 太湖恬亭 宿定林示無外 蘇秦 送張甥赴青州幕 送李質(zhì)夫之陜府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 送福建張比部 送方劭秘校 松間 汜水寄和甫 書八功德水庵 示平甫弟 示董伯懿 示德逢 示安大師 世上 食黍行 省中沈文通廳事 射亭 上元夜戲作 上南岡 青青西門槐 墻西樹 千丈巖瀑布 千蹊 騏驥在霜野 祈澤寺見許堅題詩 陪友人中秋夕賞月 謾成 留題曲親盆山 臨津 兩生 梁王吹臺 李氏沅江書堂 離蔣山 今日非昨日 江上二首 江上二首 江寧府園示元度 寄深州晁同年 寄蔡天啟 寄伯兄 集禧觀池上詠野鵝 急足集句 回橈 懷鍾山 懷吳顯道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0 和仲求即席分題得庶字 和晚菊 和叔雪中見過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十四臺笠 光宅寺 光宅寺 古寺 溝西 溝上梅花欲發(fā) 溝港 高魏留 讀唐書 登中茅公 登小茅公 道中寄吉父 代白發(fā)答 次張?zhí)乒?/a> 次韻張仲通水軒 次韻和吳仲庶池州齋山畫圖 次韻和甫詠雪 次韻董伯懿松聲 酬俞秀老 酬王微之 酬裴如晦 酬沖卿見別 愁臺 沖卿席上得行字 償薛肇明秀才榿木 長垣北 哀賢亭 楊柳 送張拱微出都 送張公儀宰安豐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十五耘鼓 和惠思韻二首其一──醴泉觀} 酬王督賢良松泉二詩其一 舟過長蘆 重過余婆岡市 仲元女孫 中秋夕寄平甫諸弟 中牟 鄭子憲西齋 柘岡 招楊德逢 贈張軒民贊善 贈安大師 雜詠八首008 云山詩送正之 月夜二首 月夜二首 園蔬 元獻晏公挽辭三首 元獻晏公挽辭三首 元獻晏公挽辭三首 元豐行示德逢 與徐仲元自讀書臺上定林 與道原自何氏宅步至景德寺 又段氏園亭 游城東示深之德逢 鄞縣西亭 陰漫漫行 夜聞流水 燕侍郎山水 雪乾 斜徑 勿去草 五柳 吾心 聞望之解舟 文元賈公挽辭二首 與寶覺宿精舍 文元賈公挽辭二首 為裴使君賦擬峴臺 題中書壁 題定林壁懷李叔時 題半山寺壁二首 題半山寺壁二首 陶縝菜示德逢 孫威敏公挽辭 宿雨 送周都官通判湖州 送章宏 送楊驥秀才歸鄱陽 送裴如晦宰吳江 送李璋 送李太保知儀州 送李秘校南歸 送和甫至龍安暮歸 送何正臣主簿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示李叔時二首 示李叔時二首 始與韓玉汝相近居遂相與游今居復(fù)相近而兩家 上西垣舍人 山田久欲折 日西 清涼寺白云庵 清風(fēng)閣 強起 破冢二首 破冢二首 平山堂 彭蠡 南蕩 夢黃吉甫 樓上望湖 六年 嶺零 兩馬齒俱壯 麗澤門 李璋下第 拒霜花 九日隨家人游東山遂游東園 禁中春寒 結(jié)屋山澗曲 蔣山手種松 將次鎮(zhèn)南 江雨 見遠亭上王郎中 寄王補之 寄李道人 寄金陵傳神者李士云 寄二弟時往臨川 寄酬曹伯玉因以招之 寄碧巖道光法師 季春上旬苑中即事 皇佑庚寅自臨川如錢塘過宿此嘉佑戊辰自番陽 和吳沖卿雪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和微之藥名勸酒 和王司封會同年 和王樂道讀進士試卷 和唐公舍人訪凈因 和叔才岸傍古廟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五牧笛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二樵斧 和錢學(xué)士喜雪 和平甫寄陳正叔 過皖口 過故居 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 觀明州圖 古松 孤城 姑胥郭 奉招吉甫 獨歸 定林院昭文齋 釣者 登大茅公 得曾子固書因寄 答張奉議 答虞醇翁 次韻質(zhì)夫兄使君同年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六陸瑁養(yǎng)魚池 次韻陪駕觀燈 次韻景仁雪霽 次韻奉酬李質(zhì)夫 次韻答平甫 次韻答陳正叔二首 次韻答陳正叔二首 次昌叔韻 春從沙磧底 出金陵 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 酬鄭閎中 酬吳仲庶小園之句 酬吳季野見寄 酬宋廷評請序經(jīng)解 酬慕容員外 崇政殿詳定幕次偶題 崇政殿後春晴即事 城東寺菊 八功德水 冬日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題 酬王督賢良松泉二詩其一 北山三詠其三道──光泉 自白門歸望定林有寄 涿州 鍾山晚步 致仕虞部曲江譚君挽辭 杖藜 再題南澗樓 躍馬泉 寓言九首008 雨未止正臣欲行以詩留之 尹村道中 憶北山送勝上人 乙未冬婦子病至春不已 移桃花示俞秀老 一日歸行 楊德逢送米與法云二老作此詩 揚子 興國寺樓上作 信都公家白兔 詳定幕次呈圣從樂道 戲城中故人 悟真院 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 無動 聞和甫補池掾 王中甫學(xué)士挽辭 晚興和沖卿學(xué)士 汀沙 題永慶壁有雱遺墨數(shù)行 題齊安寺山亭 題北山隱居王閑叟壁 題八功德水 臺上示吳愿 宿土坊驛寄孔世長 送望之赴臨江 送僧無惑歸鄱陽 送明州王大卿 送惠思上人 送董傳 送鄧監(jiān)簿南歸 送別韓虞部 思北山 書任村馬鋪 示楊德逢 示公佐 示寶覺二首 示寶覺二首 少狂喜文章 上元戲呈貢父 辱井 秋興有感 平甫歸飲 蒙城清燕堂 蓼蟲 兩山間 老景 臘享 將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將次洺州憩漳上 寄張先郎中 寄題杭州明慶院修廣師明碧軒 寄題程公辟物華樓 寄郎侍郎 寄和甫 寄福公道人 己未耿天騭著作自烏江來予逆沈氏妹于白鷺洲 即席次韻微之泛舟 即席 後元豐行 和吳御史汴渠 和吳沖卿雪霽紫宸朝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十三襏襫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十耒耜 和惠思波上鷗 公辟枉道見過獲聞新詩因敘嘆仰 耿天騭許浪山千葉梅見寄 奉酬楊樂道 范雎 段約之園亭 讀開成事 登越州城樓 登景德塔 得書知二弟附陳師道舟上汴 答曾子固南豐道中所寄 答俞秀老 答熊本推官金陵寄酒 答陳正叔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 次韻宋次道憶太平早梅 次韻樂道送花 次韻和甫春日金陵登臺 次韻奉酬覺之 次韻范景仁二月五日夜風(fēng)雪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題 酬微之梅暑新句 籌思亭 成字說後與曲江譚君丹陽蔡君同游齊安 陳師道宰烏程縣 陳君式大夫恭軒 車螯 別方劭秘校 碧蕪 北山?jīng)柾?/a> 寄曾子固二首 寄曾子固二首 子貢 晝寢 眾人 仲明父至宿明日遂行 致仕邵少卿挽辭二首 致仕邵少卿挽辭二首 證圣寺杏接梅花未開 真州馬上作 昭文齋 招元度 張劍州至劍一日以親憂罷 豫章道中次韻答曾子固 欲往北山以雨止 永慶院送道原還儀真作詩要之 宜春苑 晏望驛釋舟走信州 學(xué)士院燕侍郎畫圖 徐秀才園亭 謝微之見過 謝公墩 戲贈湛源 戲長安嶺石 惜日 望鍾山 望晼山馬上作 望淮口 王章 彎碕 酴醾金沙二花合發(fā) 題張司業(yè)詩 題勇老退居院 題永昭陵 題楊溪 題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題景德寺試院壁 題金沙 太白嶺 歲晚懷古 蘇才翁挽辭二首 蘇才翁挽辭二首 送鄭叔熊歸閩 送王郎中知江陰 送王介學(xué)士知湖州 送宋中道倅洺州 送僧游天臺 送僧惠思歸錢塘 送呂望之 送李宣叔倅漳州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送江寧彭給事赴闕 送丁廓秀才歸汝陰 送陳景初金陵持服舉族貧病煩君藥石之功 宋城道中 誰將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書堂 書陳祈兄弟屋壁 示永慶院秀老 世故 史教授獨善堂 邵平 山雞 散策 染云 秦始皇 七星硯 平甫與寶覺游金山思大覺并見寄及相見得詩次 平甫與寶覺游金山思大覺并見寄及相見得詩次 牛渚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08 霾風(fēng) 靈山 李君昆弟訪別長蘆玉淮陰追寄 離北山寄平甫 凈相寺 金明池 將至丹陽寄表民 江梅 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 全宋詩見鸚鵡戲作四句 寄顯道 寄國清處謙 寄道光大師 寄茶與平甫 寄茶與和甫 即事三首 即事三首 即事三首 黃花 懷府園 和文淑湓浦見寄 和微之林亭 和王樂道烘虱 和宋太博服除還朝簡諸朋舊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一田廬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四水車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十二耰耡 和凈因有作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007 和蔡副樞賀平戎慶捷 過法云寺 庚申正月游齊安有詩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壬戌正 賦棗 對棋與道源至草堂寺 獨行 讀維摩經(jīng)有感 東流頓令罷官阻風(fēng)示文有按風(fēng)伯奏天閽之語答 東岡 到舒州次韻答平甫 代陳景元書于太一宮道院壁 次韻王禹玉平戎慶捷 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 次韻耿天騭大風(fēng) 次韻答彥珍 次俞秀老韻 次吳氏女子韻 春入 酬王太祝 酬王伯虎 酬凈因長老樓上翫月見懷有疑君魂夢在清都之 酬沖卿月晦夜有感 長干釋普濟坐化 草堂一上人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詩攀寄 伯牙 別灊閣 別和甫赴南除 被召作 陂麥 愛日 錦繡谷 忠獻韓公挽辭二首 忠獻韓公挽辭二首 贈殊勝院簡道人 元豐二年十月政公改路故作此詩 欲雪 與天騭宿清涼廣惠僧舍 與耿天騭會話 魚兒 又代薛肇明一首 永壽縣太君周氏挽辭二首 永壽縣太君周氏挽辭二首 陰山畫虎圖 憶金陵三首 憶金陵三首 憶金陵三首 一陂 杏園即事 謝安 祥云 相州古瓦硯 戲贈育王虛白長老 戲示蔣穎叔 望越亭 萬事 圖書 聽泉亭 鐵幢浦 天童山溪上 題玉光亭 題徐浩書法華經(jīng) 題山寺扉 題金陵驛 湯泉 隨意 送直講吳殿丞宰鞏縣 送吳顯道南歸 送王補之行風(fēng)忽作因題四句於舟中 送孫叔康赴御史府 送黃吉甫入京題清涼寺壁 送河間晁寺丞 送董伯懿歸吉州 送陳令 送陳靖中舍歸武陵 書汜水關(guān)寺壁 書靜照禪師塔 收鹽 適意 示俞處士 神物 山櫻 山前 入瓜步望揚州 壬子偶題 壬戌正月晦與仲元自淮上復(fù)至齊安 人間 秋云 木末 夢長 馬斃 離升州作 離升州作 昆山慧聚寺次張祜韻 口占示禪師 九井 禁直 金陵郡齋 江東召歸 寄曾子固 寄曾子固 寄吳正仲卻蒙馬行之都官梅圣俞太博和寄依韻 寄沈道原 寄蔡氏女子二首 寄蔡氏女子二首 既別羊王二君與同官會飲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 懷張?zhí)乒?/a> 花下 後殿牡丹未開 紅梨 和子瞻同王勝之游蔣山 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 和平父寄道光法師 和惠思韻二首其二——蟬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008 和陳輔秀才金陵書事 過徐城 過外弟飲 過劉全美所居 郭解 歸庵 歌元豐五首 歌元豐五首 歌元豐五首 歌元豐五首 歌元豐五首 發(fā)粟至石陂寺 讀後漢書 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 答韓持國 賜也 次韻張氏女弟詠雪 次韻劉著作過茆山今平甫往游因寄 次韻東廳韓侍郎齋居晚興 春郊 初到金陵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訪茶法利害見寄 酬和甫祥源觀醮罷見寄 池雁 陳動之秘丞挽辭二首 陳動之秘丞挽辭二首 車螯二首 車螯二首 別皖口 北望 北山道人栽松 白日不照物 跋黃魯直畫 巫峽 自定林過西庵 竹窗 朱朝議移法云蘭 中茅峰石上徐鍇篆字題名 贈王居士 贈長寧僧首 宰嚭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新樣者 俞秀老忽然不見 詠月 永濟道中寄諸舅弟 憶昨詩示諸外弟 雪中游北山呈廣州使君和叔同年 宣州府君喪過金陵 西太一宮樓 五更 烏塘 烏塘 我欲往滄海 我所思寄黃吉甫 晚歸 題畫扇 送經(jīng)臣富順?biāo)仑?/a> 殊勝淵師八十余因見訪問之近來如何答曰隨緣 書何氏宅壁 生日次韻南郭子二首 生日次韻南郭子二首 秋興和沖卿 默默 龍泉寺石井二首 龍泉寺石井二首 李花 窺園 勘會賀蘭溪主 句容道中 金陵 江寧夾口二首 江寧夾口二首 寄贈胡先生 寄黃吉甫 寄黃吉甫 黃鸝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十一錢鎛 杭州望湖樓回馬上作呈玉汝樂道 海棠花 甘棠梨 對客 獨臥有懷 讀蜀志 東江 定林所居 得孫正之詩因寄呈曾子固 到郡與同官飲 答客 次青陽 春日席上 楚天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學(xué)士 池上看金沙花數(shù)枝過酴醾架盛開 城北 倉頡 別灊皖二山 韓子 舟夜即事 鍾山西庵白蓮?fù)?/a> 贈李士寧道人 寓言六首 寓言六首 寓言六首 寓言六首 寓言六首 寓言六首 欲歸 英宗皇帝挽辭二首 英宗皇帝挽辭二首 王村 同沈道源游八功德水 題雱祠堂 送致政朱郎中東歸 送謝師宰赴任楚州 送孫子高 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 送陳景初 宋中道挽辭 示俞秀老二首 示俞秀老二首 示四妹 世事 山陂 若耶溪歸興 清明輦下懷金陵 陸忠州 隴東西二首 隴東西二首 九日登東山寄昌叔 靜照堂 京城 江寧夾口三首 江寧夾口三首 江寧夾口三首 寄虞氏兄弟 寄謝師直 寄四侄旊二首 寄四侄旊二首 胡氏逢原堂 和耿天騭同游定林 漢武 過楊德逢莊 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 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 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 復(fù)至曹娥堰寄剡縣丁元珍 芙蕖 東城 登寶公塔 到家 次韻吳季野再見寄 次韻吳季野題岳上人澄心亭 次韻舍弟江上 次韻平甫贈三靈山人程惟象 次韻陸定遠以謫往來求詩 次韻沖卿過睢陽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五——五上巳聞苑中樂聲書 傳神自贊 傳神自贊 出鞏縣 車載板二首 車載板二首 草端無華滋 白云然師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四──後苑詳定書懷 舟中讀書 至開元僧舍上方次韻舍弟二月一日之作 雜詠 欲往凈因寄涇州韓持國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 與平甫同賦槐 予求守江陰未得酬昌叔憶陰見及之作 游北山 用字謎 謁曾魯公 葉致遠置洲田以詩言志次其韻二首 葉致遠置洲田以詩言志次其韻二首 邢太保有鶴折翼以詩傷之客有記翎經(jīng)冥三韻而 縣舍西亭二首 縣舍西亭二首 夏夜舟中頗涼因有所感 西山 王浮梁太丞之聽訟軒有水禽三巢于竹林之上恬 挽舜元胡著作郎 同陳伯通錢材翁游山二君有詩因次元韻 題友人郊居水軒 嘆息行 送真州吳處厚使君 送趙燮之蜀永康簿 送遜師歸舒州 送吳龍圖知江寧 送王龍圖守荊南 送陶氏婦兼寄純甫 送復(fù)之屯田赴成都 送道光法師住持靈巖 送崔左藏之廣東 送純甫如江南 示蔡天啟三首 示蔡天啟三首 示蔡天啟三首 省兵 身閑 散發(fā)一扁舟 三戰(zhàn)敗不羞 三月十日韓子華招飲歸城 求全 秋早 秋庭午吏散 晴景 瘧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原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11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07 莫溪驛 愍儒坑 美玉 每見王太丞邑事甚冗而剸劇之暇猶能過訪山館 馬上轉(zhuǎn)韻 驢二首 驢二首 開元行 金陵報恩大師西尚方丈二首 金陵報恩大師西尚方丈二首 寄袁州曹伯玉使君 寄育王大覺禪師 寄育王大覺禪師 寄李士寧先生 黃菊有至性 懷舊 華藏寺會故人 河勢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六揚扇 和平甫招道光法師 漢文帝 法云 發(fā)館陶 獨飯 讀漢書 答許秀才 答瑞新十遠 答劉季孫 答沖卿 次韻子履遠寄之作 次韻張?zhí)乒R上 次韻再游城西李園 次韻王勝之詠雪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五柘湖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三吳王獵場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二寒穴 次韻奉和蔡樞密南京種山藥法 次韻酬府推仲通學(xué)士雪中見寄 次韻陳學(xué)士小園即事 次韻昌叔歲暮 次韻昌叔懷灊樓讀書之樂 次葉致遠韻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六——用樂道舍人韻書十日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四——後苑詳定書懷 春江 處士葛君挽辭 崇禧給事同年馬兄挽辭二首 崇禧給事同年馬兄挽辭二首 池上看金沙花數(shù)枝過酴醾架盛開二首 池上看金沙花數(shù)枝過酴醾架盛開二首 呈陳和叔 泊舟姑蘇 病中睡起折杏花數(shù)枝二首 病中睡起折杏花數(shù)枝二首 汴水 北山暮歸示道人 八月十九日試院夢沖卿 八公山 安豐張令修芍陂 愍儒坑 北山三詠其一──寶公塔 自金陵如丹陽道中有感 招丁元珍 贈上元宰梁之儀承議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雜詠八首007 越人以幕養(yǎng)花因游其下二首 越人以幕養(yǎng)花因游其下二首 玉晨大檜鶴廟古松最為佳樹 幽谷引 夜讀試卷呈君實待制景仁內(nèi)翰 信州回車館中作二首 信州回車館中作二首 信陵坊有籠山樂官 謝郟亶秘校見訪於鍾山之廬 謝安墩二首 謝安墩二首 小姑 王子直挽辭 王逢原挽辭 外廚遺火示公佐 同陳和叔游北山 題湯泉壁堊諸子有欲閑之意 題回峰寺詩 潭州新學(xué)詩 送張卿致仕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送彥珍 送熊伯通 送蕭山錢著作 送項判官 送西京簽判王著作 送吳叔開南征 送王詹叔利州路運判 送王覃 送王大卿致政歸江陵 送孫長倩歸輝州 送叔康侍御 送沈興宗察院出使湖南 送契丹使還次韻答凈因老 送龐簽判 送潘景純 送梅龍圖 送劉和父奉使江西 送劉貢父赴秦州清水 送靈仙裴太博 送何圣從龍圖 示元度 示無外 示道光及安大師 詩奉送覺之奉使東川 慎縣修路者 如歸亭順風(fēng) 日出堂上飲 秋枝如殘人 秋日在梧桐 秋日不可見 秋熱 秋露 秋梁公陶淵明俱為彭澤令至今有廟在焉刁景純 慶老堂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10 夢張劍州 老人行 解使事泊棠陰時三弟皆在京師二首 解使事泊棠陰時三弟皆在京師二首 駕自啟圣還內(nèi) 寄余溫卿 寄吳成之 寄平甫 寄純甫 寄程給事 寄陳宣叔 即事二首 即事二首 還自舅家書所感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1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08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07 和仲庶夜過新開湖憶沖之仲涂共泛 和正叔懷其兄草堂 和楊樂道見寄 和吳相公東府偶成 和王微之登高齋三首 和王微之登高齋三首 和王微之登高齋三首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三耕牛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其七田漏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其八牛衣 和蔡樞密孟夏旦日西府書事 歸燕 庚申正月游齊安 葛興祖挽辭 奉寄子思以代別 飛雁 放魚 泛舟青溪入水門登高齋奉呈叔康 度麾嶺寄莘老 獨山梅花 讀眉山集愛其雪詩能用韻復(fù)次韻一首 東方朔 丁年 道人北山來 道逢文通北使歸 答揚州劉原甫 答孫正之 答裴煜道中見寄 次韻張德甫奉議 次韻楊樂道述懷之作 次韻吳沖卿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九昆山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七華亭谷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其四始皇馳道 次韻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次韻送程給事知越州 次韻舍弟遇子固憶少述 次韻酬子玉同年 次御河寄城北會上諸友 初去臨川 初憩和州 出城 乘日 晨興望南山 藏春塢詩獻刁十四丈學(xué)士 別鄞女 別雷國輔之皖山 別葛使君 北山三詠其三——道光泉 悲哉孔子沒 自喻 自府中歸寄西庵行詳 舟還江南阻風(fēng)有懷伯兄 州橋 真人 招呂望之使君 贈張康 贈工部侍郎鄭公挽辭 贈陳君景初 臧倉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 與北山道人 與北山道人 余寒 游鍾山 游鍾山 游章義寺 游杭州圣果寺 要望之過我廬 楊劉 揚子二首 揚子二首 相送行效張籍 外廚遺火二首 外廚遺火二首 退朝 同應(yīng)之登大宋陂 同杜史君飲城南 同長安君鍾山望 同昌叔賦雁奴 天下不用車 題正覺院籜龍軒二首 題正覺院籜龍軒二首 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 題友人壁 題南康晏史君望云亭 送子思兄參惠州軍 送趙學(xué)士陜西提刑 送張仲容赴杭州孫公辟 送張頡仲舉知奉新 送文學(xué)士倅邛州 送王蒙州 送陳諤 四月果 書會別亭 試茗泉 示俞秀老 詩呈節(jié)判陸君 省中二首 省中二首 僧德殊家水簾求予詠 塞翁行 榮上人遽欲歸以詩留之 全椒張公有詩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悵然有感 秋風(fēng) 莫疑 馬玘大夫挽辭 九鼎 景福殿前柏 精衛(wèi) 進字說二首 進字說二首 金山三首 金山三首 金山三首 將次相州 寄張諤招張安國金陵法曹 寄無為軍張居士 寄題睡軒 寄石鼓寺陳伯庸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寄丁中允 即事五首 即事五首 即事五首 即事五首 即事五首 還自河北應(yīng)客 還家 化城閣 和祖仁晚過集禧觀 和吳御史臨淮感事 和圣俞農(nóng)具詩十五首其九耬種 和舍弟舟上示沈道源 和棲霞寂照庵僧云渺 和惠思歲二日二絕 和惠思歲二日二絕 和甫如京師微之置酒 何處難忘酒二首 何處難忘酒二首 杭州呈勝之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 過山即事 貴州虞部使君訪及道舊竊有感惻因成小詩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 奉酬約之見招 奉酬永叔見贈 奉酬圣從侍制 法喜寺 發(fā)廩 讀詔書 讀秦漢間事 東皋 東皋 東陂二首 東陂二首 定林寺 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 次韻信都公石枕蘄簟 次韻吳仲庶省中畫壁 次韻微之即席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十三女崗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其一顧林亭 次韻十四叔賜詩留別 次韻舍弟常州官舍應(yīng)客 次韻酬微之贈池紙并詩 次韻酬昌叔羈旅之作 次韻沖卿上元從架至集禧觀偶成 春山 呈柳子玉同年 陳橋 長干寺 草堂 泊姚江 泊姚江 丙戌五日京師作二首 丙戌五日京師作二首 丙申八月作 別謝師宰 別馬秘丞 題齊安壁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三──幕次憶漢上舊居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二──御溝 重游草堂次韻三首 重游草堂次韻三首 重游草堂次韻三首 重登寶公塔復(fù)用前韻二首 重登寶公塔復(fù)用前韻二首 招葉致遠 招葉致遠 贈曾子固 贈寶覺 再次前韻寄楊德逢 與望之至八功德水 又次葉致遠韻二首 又次葉致遠韻二首 游城南即事二首 游城南即事二首 用王微之韻和酬即事書懷 夜夢與和甫別如赴北京時和甫作詩覺而有作因 惜春 西風(fēng) 同熊伯通自定林過悟真二首 同熊伯通自定林過悟真二首 田單 題儀真致政孫學(xué)士歸來亭 送吳仲庶出守潭州 送孫立之赴廣西 送蘇屯田廣西轉(zhuǎn)運 送石賡歸寧 送沈康知常州 送喬執(zhí)中秀才歸高郵 送程公辟得謝歸姑蘇 送潮州呂使君 送悲如晦宰吳江 司馬遷 雙廟 叔孫通 山居雜言 擬和御制賞花釣魚 木芙蓉 明州錢君倚眾樂亭 樓上 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韻 洊亭 寄致政吳虞部 寄張襄州 寄張氏女弟 寄張劍州并示女弟 寄楊德逢 寄吳沖卿 寄題眾樂亭 寄慎伯筠 寄沈鄱陽 寄虔州江陰二妹 驊騮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 和張仲通憶鍾陵二首 和張仲通憶鍾陵二首 過食新城藕 芳草 董伯懿示裴晉公平淮右題名碑詩用其韻和酬 定林示道原 次韻張子野秋中久雨晚晴 次韻徐仲元詠梅二首 次韻徐仲元詠梅二首 次韻杏花三首 次韻杏花三首 次韻杏花三首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三——幕次憶漢上舊居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二——御溝 出郊 鮑公水 白鷗 自舒州追送朱氏女弟憩獨山館宿木瘤僧舍明日 招同官游東園 張氏靜居院 雨花臺 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 詠菊二首 詠菊二首 揚雄 嚴陵祠堂 休假大佛寺 新田詩 同王浚賢良賦龜?shù)蒙?/a>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 送劉貢甫謫官衡陽 送丁廓秀才歸汝陰二首 送丁廓秀才歸汝陰二首 思古 書定林院窗 書定林院窗 蒙亭 寄岳州張使君 寄王逢原 懷舒州山水呈昌叔 懷古二首 懷古二首 和吳沖卿鴉鳴樹石屏 和劉貢甫燕集之作 和沖卿雪詩并示持國 杭州修廣師法喜堂 韓持國見訪 過劉貢甫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長老常坦 訪隱者 范增二首 范增二首 飯祈澤寺 讀漢功臣表 次韻約之謝惠詩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 次韻酬徐仲元 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二首 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二首 春日晚行 初晴 初晴 別孫莘老 北客置酒 白溝行 雨過偶書 北山三詠其二──覺海方丈 自訟 烝然來思 贈彭器資 詠月三首 詠月三首 詠月三首 閑居遣興 晚春 送黃吉父將赴南康官歸金溪三首 送黃吉父將赴南康官歸金溪三首 送黃吉父將赴南康官歸金溪三首 送陳舜俞制科東歸 圣俞為狄梁公孫作詩要予同作 沈坦之將歸溧陽值雨留吾廬久之三首 沈坦之將歸溧陽值雨留吾廬久之三首 沈坦之將歸溧陽值雨留吾廬久之三首 汝癭和王仲儀 老樹 答韓持國芙蓉堂二首 答韓持國芙蓉堂二首 次韻酬鄧子儀二首 次韻酬鄧子儀二首 殘菊 北山三詠其二——覺海方丈 白鶴吟示覺海元公 次韻唐公三首其一──東陽道中 字謎詩二首 字謎詩二首 雜詠四首 雜詠四首 雜詠四首 雜詠四首 與道原過西莊遂游寶乘 與道原過西莊遂游寶乘 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 送程公辟守洪州 哭梅圣俞 客至當(dāng)飲酒二首 客至當(dāng)飲酒二首 寄朱氏妹 杜甫畫像 讀墨 次韻唐公三首其一——東陽道中 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 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 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 寓言二首 寓言二首 夜直 禿山 松江 松江 四皓二首 四皓二首 神宗皇帝挽辭二首 神宗皇帝挽辭二首 明堂樂章二首 明堂樂章二首 君難托 京兆杜嬰大醇能讀書其言近莊其為人曠達而廉 京兆杜嬰大醇能讀書其言近莊其為人曠達而廉 寄吳沖卿二首 寄吳沖卿二首 次韻致遠木人洲二首 次韻致遠木人洲二首 病起 北窗 次韻唐公三首其二──江行 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 詠風(fēng) 思王逢原 石竹花 石竹花 石竹花 落星寺 金陵即事三首 金陵即事三首 金陵即事三首 寄友人三首 寄友人三首 寄友人三首 和御制賞花釣魚二首 和御制賞花釣魚二首 葛郎中挽辭二首 葛郎中挽辭二首 次韻唐公三首其二——江行 午枕 午枕 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二首 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二首 苦雨 寄友人 冬至 次韻舍弟賞心亭即事二首 次韻舍弟賞心亭即事二首 雜詠五首 正肅吳公挽辭三首 正肅吳公挽辭三首 正肅吳公挽辭三首 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二首 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二首 雜詠五首 雜詠五首 雜詠五首 雜詠五首 詳定試卷二首 詳定試卷二首 寄吳氏女子 寄吳氏女子 韓信 韓信 次韻酬宋中散二首 次韻酬宋中散二首 次韻酬龔深甫二首 次韻酬龔深甫二首 慈圣光獻皇后挽辭二首 慈圣光獻皇后挽辭二首 白云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與寶覺宿龍華院三絕句 與寶覺宿龍華院三絕句 與寶覺宿龍華院三絕句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示長安君 偶成二首 偶成二首 寄孫正之 寄孫正之 荷花 河間 次韻祖擇之登紫微閣二首 次韻祖擇之登紫微閣二首 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二首 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二首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秋夜二首 秋夜二首 江南 寄朱昌叔 寄朱昌叔 葛蘊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 葛蘊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 雨中 試院中 試院中 試院中 試院中 試院中 明妃曲二首 久雨 河北民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再次前韻 雜詠三首 雜詠三首 雜詠三首 午睡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和崔公度家風(fēng)琴八首 露坐 懷元度四首 懷元度四首 懷元度四首 懷元度四首 和耿天騭以竹冠見贈四首 和耿天騭以竹冠見贈四首 和耿天騭以竹冠見贈四首 和耿天騭以竹冠見贈四首 鳳凰山 鳳凰山 贈外孫 贈僧 揚雄二首 揚雄二首 紅梅 春日即事 春寒 垂虹亭 垂虹亭 諸葛武侯 諸葛武侯 與僧道升二首 與僧道升二首 秋日 張良 張良 偶書 偶書 偶書 商鞅 南浦 自遣 杏花 杏花 南浦 金山寺 金山寺 澶州 澶州 雨晴 仁宗皇帝挽辭四首 仁宗皇帝挽辭四首 仁宗皇帝挽辭四首 仁宗皇帝挽辭四首 感事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三首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三首 思王逢原三首 思王逢原三首 思王逢原三首 河中使君修撰陸公挽辭三首 河中使君修撰陸公挽辭三首 河中使君修撰陸公挽辭三首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三首 送裴如晦即席分題三首 送裴如晦即席分題三首 送裴如晦即席分題三首 入塞 春晴 入塞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雜詠八首 金陵懷古四首 金陵懷古四首 金陵懷古四首 金陵懷古四首 葛溪驛 憶江南 送吳顯道五首 送吳顯道五首 送吳顯道五首 送吳顯道五首 送吳顯道五首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 春雪 讀史 郊行 次韻酬宋妃六首 次韻酬宋妃六首 次韻酬宋妃六首 次韻酬宋妃六首 次韻酬宋妃六首 次韻酬宋妃六首 郊行 兼并 記夢 春雨 春雨 歲晚 夢中作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寓言九首 海棠 九日 望夫石 暮春 暮春 暮春 暮春 促織 送春 金山 定林 定林 黃河 北山 北山 北山 孔子 山中 有感 出塞 出塞 秋懷 孤桐 賈生 賈生 春夜 古意 北陂杏花 春風(fēng) 春風(fēng) 春風(fēng) 清明 山行 千秋歲引 宮詞 詠梅 金陵懷古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江上 江上 即事 即事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孟子 春日 春日 桂枝香 南鄉(xiāng)子 明妃曲 明妃曲 虞美人 清平樂 漁家傲 漁家傲 菩薩蠻 菩薩蠻 登飛來峰 元日 元日 梅花 泊船瓜洲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王安石
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改革家

全 名 王安石 別 名 王荊公,王文公,臨川先生,獾郎


介甫 半山


謚 號 封 號 舒國公→荊國公→舒王(后追奪)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臨江軍 出生日期 1021年12月19日


逝世日期 1086年5月21日 逝世地 江寧


陵 墓 江寧半山園 主要成就 推行變法,力圖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任用王韶,收復(fù)五州 文章、詩詞創(chuàng)作成就頗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最高官職 左仆射、觀文殿大學(xué)士、司空等→太傅(贈)


籍 貫 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

王安石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  。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但未被采納。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學(xué)士,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繼續(xù)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升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制定均輸法、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積極促成熙河開邊。變法初期,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然而在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問題,導(dǎo)致反對者聲勢頗大,且變法派內(nèi)部也出現(xiàn)分裂。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罷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間在變法上的分歧而罷相,出判江寧。累封為荊國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jīng)學(xué),創(chuàng)“荊公新學(xué)”,促進宋代疑經(jīng)變古學(xué)風(fēng)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fēng)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fēng)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其詞雖不多而風(fēng)格高峻。 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輯有《王安石全集》。


王安石王安石的古詩《元日》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白話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

  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

  和暖的春風(fēng)吹來了新年,

  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

  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

  換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元日作品鑒賞


  

文學(xué)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jié)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間習(xí)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jié)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jié):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xiàn)出年節(jié)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jié)燃放爆竹,這種習(xí)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xù)至今。古代風(fēng)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qū)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jié)尾一句描述轉(zhuǎn)發(fā)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xí)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七絕每句字數(shù)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xiàn)的意境和現(xiàn)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fā)精神,是因為他當(dāng)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fēng)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jié)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xiàn)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guī)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xí)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現(xiàn)得含而不露。

  

名家評價

  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今也。”

  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既是句句寫新年,也是句句寫新法。兩者結(jié)合得緊密桔切,天衣無縫,把元日的溫暖光明景象,寫得如火如荼,歌頌和肯定了實行新法的勝利和美好前途。”

  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用一‘換’字,即寫出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習(xí)慣,更為讀者開辟了新的詩意。揭示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后的,歷史發(fā)展的這個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


王安石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021年12月19日 )辰時 ,王安石出生。他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而據(jù)清人蔡上翔轉(zhuǎn)引《清江縣古跡志》所言,因王安石之父王益時任臨江軍判官,故“其子(王)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曰維崧”。

  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游各地,接觸現(xiàn)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始有移風(fēng)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jié)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贊賞。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赴開封參與會試,考中進士。據(jù)《默記》記載,王安石本被考官列名第一,但因應(yīng)試賦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惹得仁宗不悅,與第四名楊寘互換,最終與狀元失之交臂 。及第后,王安石被授為淮南節(jié)度判官。  任滿后,他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diào)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xué)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fēng)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fēng)為由拒絕。 歐陽修舉王安石為諫官,被他以祖母年高為由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yǎng)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fā)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shù)倍之者。貧民被災(zāi)。不可不恤也。”

  

陳說政事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diào)為度支判官,王安石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tǒng)地提出了變法主張。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jié)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jīng)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xiàn)實:經(jīng)濟困窘、社會風(fēng)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 認為癥結(jié)的根源在于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于效法古圣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shè)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并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xiàn)對法度的變革。但仁宗并未采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懇辭入朝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館閣之職,均固辭不就。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遺憾無緣結(jié)識;朝廷屢次想委以重任,都擔(dān)心王安石不愿出仕。 朝廷任命王安石與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辭謝多次才接受。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朝廷規(guī)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詔書文字,王安石認為立法不該如此,據(jù)理力爭,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親病逝,遂辭官回江寧守喪。

  宋英宗在位時期(1063年—1066年),屢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職,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

  

越次入對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 ,起用他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guān)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wù)。

  王安石隨后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dāng)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熙寧變法

  主詞條:熙寧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躋身執(zhí)政之列。王安石提出當(dāng)務(wù)之急在于改變風(fēng)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 為指導(dǎo)變法的實施,設(shè)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dān)條例司的日常事務(wù),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新法,開始大規(guī)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nóng)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fù)以《春秋》,三傳明經(jīng)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xué)三舍法制度。

  

新舊黨爭

  主詞條:新舊黨爭

  變法伊始,王安石對神宗提出奸佞之論,建議神宗要辨別小人并加以懲處。 新法頒布后,王安石擢拔呂惠卿、章惇、蔡確等多人,參與變法的實施。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zhuǎn)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

  御史中丞呂誨控訴王安石變法十大過失,神宗貶為地方官,王安石舉薦呂公著代替其職。韓琦上疏規(guī)勸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神宗打算同意,執(zhí)政曾公亮、陳升之等乘機附和,王安石雖多方辯駁,神宗仍然認為應(yīng)聽取各方面的建議。隨后,王安石稱病在家,繼而請求辭官歸隱。韓絳等規(guī)勸,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陳數(shù)朝廷內(nèi)外諸官互相依附勾結(jié)的情況,進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懷天下。

  御史劉述、劉琦、錢顗、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nèi)省⒗畛!O覺、胡宗愈都因為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相繼離開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彈劾李定違背孝道,皆被罷出朝廷。其后,呂惠卿因父親去世離開朝廷,王安石便對曾布委以重任,對他非常信任。

  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與王介甫書》),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fù)舊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馬諫議書》),對司馬光的指責(zé)逐一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隨后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復(fù)議廢止新法,神宗沒答應(yīng),司馬光遂辭職離京。

  熙寧四年(1071年),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xiàn)自斷手腕現(xiàn)象,知府韓維報告朝廷。王安石認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爭議紛紛,百姓更容易受到蠱惑。神宗則認為應(yīng)聽取百姓之言。

  

兩度罷相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zāi)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監(jiān)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制流民旱災(zāi)困苦圖獻給神宗,并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圣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神宗對變法也產(chǎn)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wù),改任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zhuǎn)而徑授吏部尚書之銜。

  王安石罷相后,奏請神宗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quán)后,擔(dān)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經(jīng)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diào)知陳州。王安石復(fù)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內(nèi)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xù)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請求離職。同年,長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極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之職,外調(diào)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1077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元豐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為左仆射、觀文殿大學(xué)士,改封荊國公。

  

病逝江寧

  王安石退隱江寧后,選擇了城外一處叫白塘的地方,請人開渠泄水,培土造屋。因主宅距江寧(現(xiàn)南京)城東門七里,距鐘山主峰也是七里,所謂半途之上,故將居室命名為半山園。在園內(nèi),他結(jié)交了米芾、李公麟和蘇軾等高逸之友。

  元豐七年(1084年),王安石得了一場大病,神宗派醫(yī)生到江寧府給他治病。病好以后,他上書神宗請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賜額“報寧寺”,又稱半山寺。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哲宗即位后,加拜王安石為司空。 高太后在神宗時就強烈反對變法,等到自己聽政后,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于半山園。

  紹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親政,支持新政的章惇執(zhí)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廟庭,并獲得謚號“文”。

  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孔廟。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奪王爵,毀去配享的畫像,降王安石從祀于廟廷。


王安石為政舉措


  

政治

  主詞條: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御,對內(nèi)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tǒng)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后,雖然都不免產(chǎn)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新的財政收入項目,在發(fā)展生產(chǎn)、均平賦稅的基礎(chǔ)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并勢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限制了高利貸對農(nóng)民的盤剝;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占的商業(yè)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免役法的推行使農(nóng)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建農(nóng)田水利工程,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負擔(dān)減輕,呈現(xiàn)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軍事

  主詞條:熙河開邊

  改變“積貧積弱”的現(xiàn)象是王安石變法的總方針,富國強兵是變法的總目的。通過“強兵之法”的推行,積弱局面得以緩解,北宋國力有所增強。保甲法的推行,加強了農(nóng)村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維護了農(nóng)村的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并節(jié)省了大量訓(xùn)練費用;裁兵法提高了 軍隊士兵素質(zhì);將兵法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wèi)?zhàn)斗力;保馬法使馬匹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大大提高,同時政府節(jié)省了大量養(yǎng)馬費用;軍器監(jiān)法增加了武器的生產(chǎn)量,質(zhì)量也有所改善。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zhuǎn)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zhàn)屢敗的被動局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青唐吐蕃,收復(fù)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余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兩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作戰(zhàn)時,北宋朝廷開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獲全勝的唯一戰(zhàn)例。同時培養(yǎng)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將領(lǐng),并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qū)的有利戰(zhàn)線,對宋與西夏的戰(zhàn)爭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安石主要影響


  

綜述

  從文學(xué)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fēng)靡一時的浮華余風(fēng)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xué)主張,卻過于強調(diào)“實用”,對藝術(shù)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xiàn)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干枯,但不失大家風(fēng)范。

  

散文

  王安石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文學(xué)的作用首先在于為社會服務(wù),強調(diào)文章的現(xiàn)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xué)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jié)構(gòu)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 ,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fēng)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游,亦說理。

  

詩歌

  主詞條:王荊公體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nèi)容和風(fēng)格上有較明顯的區(qū)別。前期創(chuàng)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xiàn)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fēng)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后,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

  后期創(chuàng)作“窮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詩歌藝術(shù),重?zé)捯夂托揶o,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fēng)格在當(dāng)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張舜民評:“王介甫(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尋繹,不可得矣。” 南宋敖陶孫稱其詩“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為功”。

  詞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志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xí)”。 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郁,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后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王安石歷史評價


  

宋元

  韓琦:“安石為翰林學(xué)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曾公亮:“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學(xué)而泥古,故論議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擾。”

  曾鞏:“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

  蘇軾在代表宋哲宗給王安石的制詞(《王安石贈太傅》)中說:

  朕式觀古初,灼見天命。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xué)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fēng)動四方。用能于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具官王安石,少學(xué)孔孟,晚師瞿聃。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屬熙寧之有為,冠群賢而首用。信任之篤,古今所無。方需功業(yè)之成,遽起山林之興。浮云何有,脫屣如遺。屢爭席于漁樵,不亂群于麋鹿。進退之美,雍容可觀。朕方臨御之初,哀疚罔極。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觀規(guī)摹,想見風(fēng)采。豈謂告終之問,在予諒暗之中。胡不百年,為之一涕。於戲!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寵以師臣之位,蔚為儒者之光。庶幾有知,服我休命。

  黃庭堅:“余嘗熟觀其(王安石)風(fēng)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朱光庭:“昔王安石當(dāng)國,惟以破壞祖宗法度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寵養(yǎng)交,寖成大弊。”

  楊時:“今日之禍(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實安石有以啟之。”

  崔鶠:“除異己之人,著《三經(jīng)》之說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亂。”

  朱熹:“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fù)見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wù),引用奸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陸九淵:“公疇昔之學(xué)問,熙甯之事業(yè),舉不遁乎使還之書。而排公者,或謂容悅,或謂迎合,或謂變其所守,或謂乖其所學(xué),是尚得為知公者乎?英邁特往,不屑于流俗聲色利達之習(xí),介然無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潔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質(zhì)也。掃俗學(xué)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術(shù)必為孔孟,勛績必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聲光燁奕,一時鉅公名賢,為之左次,公之得此,豈偶然哉。”

  嚴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賈似道三人力任為必可行,而皆以擾民致亂。”

  羅大經(jīng):“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袁桷:“儒以稽古,酌時斯正。用非所宜,秪益其病。在漢懿侯,治守清凈。惟爾荊公,行修于躬。耽精古籍,慨想遐風(fēng)。懷寶陸沈,患莫已逢。激而翹之,以達天聰。高配五帝,羞視七制。廷議藉藉,斷以辯毅。復(fù)古之志,與帝俱銳。發(fā)政累名,公是喪朋。晚歸鐘陵,惘兮慎兢。蹇驢空山,悟彼愛憎。矯矯貞姿,涅而不緇。吾將疇,依為學(xué)是師。” (《劉敏叔畫八君子圖贊》)

  

明清

  楊慎認為王安石是奸臣,并說:“弘治中,余杭有周德恭,評王安石為古今第一小人。又日:‘神宗之昏惑,合(周)赧、(胡)亥、(漢)桓、(漢)靈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王)莽、曹(操)、(司馬)懿、(朱)溫為一人者。’此言最公最明矣。”

  于慎行認為:荊公之法,大多傳于后世,至今不廢,“永為后世法則,其所行豈盡非哉?”

  顧炎武指責(zé)王安石藏富于國,變易天下“好尚端方”的淳厚風(fēng)俗,并認為后來進行八股取士的責(zé)任在他。

  王夫之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否定王安石的人品和新法,認為王安石“為小人”是不容置疑的,還認為他執(zhí)行的是“苛政”,是“敗亡之政”,“民乃益怨,釁乃倏生,敗亡沓至而不可御”。 但也承認王安石變法中的許多項目“迄至于今,有名實相仍,行之不革”。

  顏元

  荊公廉潔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堯舜三代其君。

  且公之施,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張商英等治國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滅吐蕃,南平洞蠻,奪夏人五十二砦,高麗來朝,宋幾振矣。

  蔡上翔:“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shù)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

  

近現(xiàn)代

  陸心源:“三代以下,有經(jīng)濟之學(xué),有經(jīng)術(shù)之學(xué),有文章之學(xué),得其一皆可以為儒。意之所偏喜,力之所偏注,時之所偏重,甚者互相非笑,蓋學(xué)之不明也久矣。自漢至宋,千有余年,以合經(jīng)濟、經(jīng)術(shù)、文章而一之者,代不數(shù)人,荊國王文公一焉。《三經(jīng)新義》不盡出荊公之筆,《周禮》無假手焉,言簡意賅,深得馬、鄭家法……蓋有治人無治法,古今之通病。治得其人,鄞之政如此;治不得其人,雖以周公制法,而周亦亡,于荊公何尤?且夫法不能無敝,敝則必變。夏尚忠,商尚質(zhì),周尚文,變之至也。秦、漢而下,承謬襲陋,其敝其極。荊公出而思復(fù)三代之盛,不可謂非豪杰之士。惜乎!其昧于知人也。論者并其經(jīng)濟而沒之,苛矣。至于荊公之文章,歐陽、司馬固已推之,迄今無異議焉。”

  梁啟超:

  以余所見宋太傅荊國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頃陂,其氣節(jié)岳然若萬仞之壁,其學(xué)術(shù)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設(shè)施之事功,適應(yīng)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而莫之能廢.其見廢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東西諸國行之而有效者也。嗚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dāng)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dāng)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克倫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蔡東藩:

  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矯情立異之臣。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神宗第欲為唐太宗,而安石進之以堯、舜,神宗目安石為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況。試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為所惑乎?當(dāng)時除吳奎、張方平、蘇洵外,如李師中者,嘗謂其必亂天下。

  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誤在未審國情,獨執(zhí)己見,但知理財之末跡,而未知理財之本原耳。當(dāng)安石知鄞時,略行新法,邑人稱便,即嘵嘵然曰:“我宰天下有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執(zhí)政非長吏之任也。天下方交相詬病,而安石愈覺自是,黜陟予奪,任所欲為。至若登州婦人一案,較諸斗鶉少年,尤關(guān)風(fēng)化,同僚謂不宜減罪,而彼必欲減免之,蓋無非一矯情立異之見耳。夫朝廷舉措,關(guān)系天下安危,而顧可以矯情立異行之乎?我姑勿論安石之法,已先當(dāng)誅安石之心。

  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認為:“王安石的變法,舊史痛加詆毀,近來的史家,又有曲為辯護的,其實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錯的。但行政有一要義,即所行之事,必須要達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竇,必須減至極少。若弊竇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達,就不免徒滋紛擾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說他全無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極大,則亦不容為諱。”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在《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lǐng)》中曾提到:“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成。”

  毛澤東于1915年在《致蕭子升信》中認為:“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禮》,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xué)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蔣介石于1940年在《推進地方自治之基本要務(wù)》中說:“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漢以前則推周公,至于秦漢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他能夠根據(jù)我們中國政治的原理,擬具切中時弊的計劃,舉辦新政,改革社會,建設(shè)經(jīng)濟,來救濟當(dāng)時宋朝的貧弱,可是他的缺點,就是沒有健全的干部,也沒有注意訓(xùn)練,不知道怎樣來實行,所以結(jié)果完全失敗。”

  漆俠在1959年出版的《王安石變法》一書中高度贊揚王安石的個性和為人,充分肯定了“熙寧新法”維護地主階級、特別是中小地主階層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多少改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加強了北宋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因而“它是地主階級的一個自救運動”。新舊兩黨的斗爭,是地主階級內(nèi)部兩條路線的斗爭,王安石代表的變法派是進步的,司馬光代表的反變法派是反動的。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了,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進步力量的失敗”。

  鄧廣銘:

  王安石是一個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一個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對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社會的變革他都具有理想和抱負、韜略和辦法。

  王安石是一個戰(zhàn)略家。不論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方面,或是對待一直威脅著北宋政權(quán)安全的北方契丹政權(quán)和西北方西夏政權(quán),王安石都有經(jīng)過他的獨立思考和深思熟慮而構(gòu)成的規(guī)劃和籌策,所以是一個真正的能夠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家。

  黃仁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學(xué)者的興趣,端在他的經(jīng)濟思想和我們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謂“新法”,要不外將財政稅收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化。他與司馬光爭論時,提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論,其方針乃是先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chǎn)與流通。如果經(jīng)濟的額量擴大,則稅率不變,國庫的總收入仍可以增加。這也是現(xiàn)代國家理財者所共信的原則,只是執(zhí)行于11世紀的北宋,則不合實際。”

  余英時:“神宗與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后,皇帝事實上已與以宰相為首的執(zhí)政派聯(lián)成一黨,不復(fù)具有超越的地位。”


王安石軼事典故


  

拗相公

  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xiāng)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zhí)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zhuǎn),人皆呼為‘拗相公’。”

  

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zāi)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不應(yīng)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tài)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樸素

  王安石為相時,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沒準(zhǔn)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后,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zāi)眠^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不邇聲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diào)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jié)果,人們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錘百煉

  王安石作詩《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fēng)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后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后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即“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

  

囚首喪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臟,須發(fā)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xí)眾所周知。蘇洵曾經(jīng)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歷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jīng)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dāng)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后來韓琦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張公相公

  王安石退居江寧時,結(jié)茅居于鐘山下,時常拄杖進入附近村落。當(dāng)時有個老者姓張,與王安石最為熟悉。王安石毎此步行到他家門口,都要喊一聲:“張公。”張公聞言,也應(yīng)聲而答:“相公(對宰相的尊稱)。”一天,王安石來到張公門前喊畢,突然大笑道:“我作宰相的時候,只和你有一個字不同罷了。”

  

研究佛學(xué)

  元豐七年(1084年),王安石患病,神宗派御醫(yī)診視。病愈之后,他上奏神宗,請求將自己在上元縣的園屋改為寺院,并請神宗賜名,神宗賜名報寧寺。之后,高僧克文前來拜訪,二人討論佛理,相談甚歡。退隱金陵的十年間,王安石作有《維摩詰經(jīng)注》《金剛經(jīng)注》《楞嚴經(jīng)解》《華嚴經(jīng)解》,對佛學(xué)的領(lǐng)悟已達到頗為高深的境界。


王安石人際關(guān)系


  

祖父

  王用之:曾任衛(wèi)尉寺丞。

  

祖母

  謝氏:色和容謹,行儉而勤。為婦順,為母慈,相夫教子,頗見其效。

  

叔祖

  王貫之:咸平三年(1000年)進士。

  

外祖父

  吳畋:素有才華,終身不仕。

  

舅舅

  吳芮:也是王安石的岳父。

  

父親

  王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

  

前母

  徐氏:王益前妻。

  

生母

  吳氏:撫州金溪人,王益的續(xù)弦,22歲嫁給王益。

  

長兄

  王安仁:徐氏之子,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

  

二兄

  王安道:字仁甫,徐氏之子,曾授衡州軍司法參軍。

  

大弟

  王安國:字平甫,吳氏之子 ,曾任武昌軍節(jié)度推官,西京國子教授。

  

二弟

  王安世:吳氏之子 ,曾任太平州當(dāng)涂縣主簿。

  

三弟

  王安上:字純甫,吳氏之子 。

  

四弟

  王安禮:字和甫,吳氏之子 ,官至尚書左丞。

  

表妹兼妻子

  吳瓊:康定元年(1040年)嫁給王安石 。

  

大妹

  王氏:嫁與江陰張奎。

  

二妹

  王氏:嫁與江陰朱明之。

  

三妹

  王氏:嫁與揚州沈季長。

  

長子

  王雱:與王安禮、王安國并稱“臨川三王”。

  

次子

  王旁:早夭之子

  王安石于群牧判官任上其妻妾所生之子。

  

長女

  王氏:嫁天章閣待制吳安持。

  

次女

  王氏:嫁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蔡卞。

  早夭之女:于鄞縣所生。

  

孫子

  王桐:王旁之子。

  

繼孫

  王棣:王雱的過繼子,曾任太仆少卿。

  

長曾孫

  王璹:王桐之子,宣和四年(1122年),靠祖蔭任宣義郎。

  

次曾孫

  王玨:王桐之子,王璹之弟。參與北伐、許身國事。


王安石人物爭議


  

生日

  關(guān)于王安石的生日,前人有明確記述。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武英殿聚珍本)卷十記載:“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時生。” 文淵閣、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的《能改齋漫錄》同卷則載為“辛酉十一月十二日辰時生”。宋人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八記載,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癸巳(十二日),宋神宗曾令王安石的長子王雱押解生日禮物賜予王安石,有學(xué)者據(jù)此采納了“十一月十二日”說 。但關(guān)于兩宋皇帝賜予宰相、執(zhí)政生辰禮物的禮儀慣例,南宋宰相周必大在《玉堂雜記》卷中指明,押賜禮物的時間,應(yīng)于宰執(zhí)生日“前一日,差內(nèi)侍持賜”;或者為了節(jié)省費用,派遣宰執(zhí)子弟押賜 。如此來說,《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恰恰印證了武英殿聚珍本《能改齋漫錄》所載“十三日”是正確的,即神宗在熙寧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王安石生辰的前一天,按照慣例,派遣王雱押賜生辰禮物給王安石。文淵閣、文津閣四庫本書本《能改齋漫錄》,應(yīng)是將“三”訛寫為“二”。

  綜上所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時。該日按照萬年歷或朔閏表,將他的生辰換算成公元紀年,則為儒略歷1021年12月19日 。而宋史學(xué)者鄧廣銘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與《關(guān)于王安石的居里塋墓及其他諸問題》等文中關(guān)于改日的換算則出現(xiàn)了偏差,誤記為1021年12月18日(但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忌日換算則無誤)  。

  [h2]故里/h2]

  王安石的故里是現(xiàn)代江西省的撫州市,但具體到區(qū),目前有臨川區(qū)和東鄉(xiāng)區(qū)兩種說法。


王安石后世紀念


  

王安石東鄉(xiāng)故里

  主詞條:王安石故里

  東鄉(xiāng)王安石故里位于江西省東鄉(xiāng)縣上池村,距離縣中心25公里,該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來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來修建的,是展示中國明清建筑藝術(shù)及其發(fā)展歷史的文物保護區(qū),存世有100余棟古代建筑和十多處和王安石有關(guān)的遺跡,1985年,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風(fēng)景名勝點。2000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世宦祠、西引寺、龍安殿、荊公橋、荊公陂、荊公別墅、荊國世第門樓等遺址。

  

王安石墓葬

  主詞條:王安石墓

  據(jù)史載,王安石病逝后,葬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鐘山南麓東三里,原寶公塔與草堂寺之間。王安石家人,除父親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吳氏,弟王安國、王安禮,子王雱也葬于鐘山南麓。墓前有華表、墳庵,兩側(cè)有樹木拱抱。明初,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選為陵寢之地后,靠近陵寢的蔣山寺寶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跡被遷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遷走。一說是遷至麒麟門,另一說是遷回老家江西。

  

王安石紀念館

  主詞條:王安石紀念館

  江西撫州王安石紀念館

  撫州王安石紀念館,于1986年11月建成對外開放。紀念館占地20畝,建筑面積1560平方米,陳列廳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遺韻的仿宋府第園林式建筑群。館內(nèi)有門樓、隱壁、水榭、碑廊、亭臺、荷池、曲橋,辟有問月軒、蹄躅園、辛夷園、荊公亭、懷文堂等園林景觀。

  浙江鄞州王安石紀念館

  鄞州王安石紀念館,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忠應(yīng)廟內(nèi),以照片、繪畫、實物等展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績,以紀念他在鄞縣時的每項改革。館內(nèi)陳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跡”,分“荊公年譜”“治鄞方略”“重修東湖”“興學(xué)教化”“詠鄞風(fēng)采”“豐碑永存”“湖區(qū)新貌”等7個部分。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鄂尔多斯市| 噶尔县| 东丰县| 岳普湖县| 建宁县| 平乐县| 铅山县| 当阳市| 扶绥县| 遂溪县| 桂东县| 伊春市| 确山县| 安乡县| 来宾市| 新密市| 旬阳县| 甘洛县| 吴川市| 桂平市| 徐汇区| 浦城县| 车险| 建阳市| 亚东县| 宁德市| 海原县| 鱼台县| 延边| 庄河市| 钦州市| 陇南市| 施甸县| 津南区| 巴彦淖尔市| 东乡县| 罗源县| 栖霞市| 沽源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