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俞秀老 / 作者:王安石 |
灑掃東庵置一床,於君獨覺故情長。
有言未必輸摩詰,無法何曾泥飲光。
天壤此身知共弊,江湖他日要相忘。
猶貪半偈歸思索,卻恐提桓妄揣量。
|
|
酬俞秀老解釋:
詩詞:《酬俞秀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灑掃東庵置一床,
於君獨覺故情長。
有言未必輸摩詰,
無法何曾泥飲光。
天壤此身知共弊,
江湖他日要相忘。
猶貪半偈歸思索,
卻恐提桓妄揣量。
中文譯文:
在東庵灑掃并擺上一張床,
對于您,我獨自感受著舊情之長。
有人說,未必輸給摩詰(佛教中的智者),
然而無法,何曾沾染光明。
在這天地之間,我自知共同受苦,
將來在江湖中,也將相互遺忘。
我仍然貪戀著半部佛經(jīng),思索著歸宿,
但又擔心提桓(佛教中的魔王)胡亂猜測。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俞秀老的回復(fù)。俞秀老可能是王安石的朋友或知己。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俞秀老的深情厚誼以及對人生和境界的思考。
首先,作者灑掃東庵并擺上一床,顯示出他對待友情的真摯態(tài)度和熱情款待的心情。他對俞秀老的情感長久而深厚。
其次,詩中提到有人說作者未必輸給摩詰,這里摩詰代表智慧和才學。作者表達了對自己的自信和對他人質(zhì)疑的回應(yīng)。他并不認同自己無法獲得光明和智慧,意味著他對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有自信。
接著,作者用天壤此身知共弊來表達人生的苦難和境遇。他意識到自己和俞秀老同樣面臨著世間的困境和痛苦,這種共同經(jīng)歷增進了他們之間的情誼。
然而,作者又表示江湖他日要相忘,暗示著人事無常,友情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忘。這種無奈和遺憾在詩中透露出來。
最后,作者猶貪半偈歸思索,卻恐提桓妄揣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佛學和人生意義的思考。他對佛經(jīng)的思索仍然持續(xù),但又擔心自己在追求人生真諦的過程中是否會陷入空想和妄測。
總的來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友情的珍視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詩中的意象和言辭深邃而雋永,展現(xiàn)了王安石獨特的詩詞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