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恬亭 / 作者:王安石 |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山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
|
太湖恬亭解釋:
詩詞《太湖恬亭》是宋代王安石所作,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檻臨溪上綠陰圍,
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
山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
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
秋風斜月釣船歸。
詩意:
詩中描繪了一幅太湖恬靜亭臺的景象。亭臺臨水,綠蔭環繞,溪水在山間高低蜿蜒,入眼的盡是一片翠綠。夕陽西下時,一座斷橋上有一人獨立,山中草木中隱約可見鳥兒依棲。在這清幽的游覽中,人們才能感覺心靈的輕松,而只有在寧靜的地方,才能體會到世間的精妙之處。等到夜深人靜之時,他們將一同離開,靠在欄桿上,沐浴在秋風中,斜月映照下,揚帆駛船回家。
賞析:
《太湖恬亭》通過描繪太湖上一處安靜的亭臺景色,展示了自然環境和人文情趣的和諧。詩中運用了典型的山水田園意境,以及王安石所倡導的以心靈寧靜為重的理念。
首兩句寫出了亭臺臨溪的景象,溪水在山間蜿蜒流淌,綠蔭環抱,給人一種清涼幽靜的感覺。接著,詩人描繪了日落時的斷橋和獨立的人,憑欄而立,形成了一幅寂靜而凄美的畫面。山中的樹木隱約可見鳥兒停棲,表現出山林的寧靜和生機。
接著是詩人對清幽游覽的描述,認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沒有煩惱的困擾。這種心靈的寧靜與世俗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寓意了人們在自然中尋求心靈凈化的愿望。
最后兩句寫出了夜晚的景象,人們在靜謐的環境中相聚,感受秋風吹拂,倚欄而立,遠眺斜掛的月亮,準備乘船回家。這里的釣船歸還可以理解為回歸平靜生活的象征,表達了對安寧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景寫情,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寧靜、清幽和內心自由的向往。它既是對自然山水的贊美,也是對精神境界的追求,體現了王安石獨特的詩境和審美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