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言九首 / 作者:王安石 |
不得君子居,而與小人游。
疵瑕不相摩,況乃禍釁稠。
高語不敢出,鄙辭強顏酬。
始云避世患,自覺日已偷。
如傅一齊人,以萬楚人咻。
云復學齊言,定復不可求。
仁義多在野,欲從苦淹留。
不悲道難行,所悲累身修。
|
|
寓言九首解釋:
《寓言九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不得君子居,而與小人游。
無法與君子共居,只能與小人為伍。
疵瑕不相摩,況乃禍釁稠。
瑕疵不會相互摩擦,更不用說禍害和紛爭了。
高語不敢出,鄙辭強顏酬。
高尚的言辭不敢表達,只能以低俗的言辭勉強應對。
始云避世患,自覺日已偷。
開始時說要避開世間的苦難,但自己漸漸覺得時間已經消磨殆盡。
如傅一齊人,以萬楚人咻。
像是曾經在傅一齊(戰國時期的國家)的人們一樣,成千上萬的人呼喊著。
云復學齊言,定復不可求。
盡管說過要學習傅一齊的言辭,但實現起來是不可能的。
仁義多在野,欲從苦淹留。
仁義之道多在鄉野之間,渴望從苦難中留存下來。
不悲道難行,所悲累身修。
并不悲傷于道義難行,悲傷于自身的辛勤修行。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封建社會中與小人為伍的困境。他感到自己無法與君子共處,只能與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在一起。作者認為高尚的言辭無法表達,只能以低俗的言辭回應。他曾希望通過避開世間的苦難來尋求自我安慰,但后來意識到時間已經不再等待他。作者以傅一齊的人們為例,描繪了成千上萬的人們的呼喊聲,但他明白自己無法實現他們的愿望。最后,作者認為仁義之道在農村更容易實現,但他悲傷于道義難行,也感嘆于自己長時間以來的辛勤修行。
這首詩詞反映了王安石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道義的追求。他通過描繪自己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表達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道德價值的思索。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詩意的表達力和藝術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