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孫正之 / 作者:王安石 |
無才處處是窮涂,兩地誰傳萬里書。
節(jié)物崢嶸催歲暮,溪山蕭灑入吾廬。
南歸猶喜尋同志,北去還聞困索居。
佳句不須論舊約,相隨陽羨有籃輿。
|
|
答孫正之解釋:
詩詞:《答孫正之》
無才處處是窮涂,
兩地誰傳萬里書。
節(jié)物崢嶸催歲暮,
溪山蕭灑入吾廬。
南歸猶喜尋同志,
北去還聞困索居。
佳句不須論舊約,
相隨陽羨有籃輿。
中文譯文:
沒有才華,到處都是貧窮的住處,
兩地之間,誰能傳遞萬里書信。
節(jié)令的變化催促著歲末,
溪山的景色淡然地進入我的廬舍。
南歸時,仍然高興地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北去時,仍然能聽到貧困和困頓生活的聲音。
佳句不需要論證過去的約定,
隨著陽光的陪伴,我有一輛籃輿(古代交通工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作品,以回答孫正之的詩問而作。詩中表達了作者淡泊名利,超越物質(zhì)欲望的心態(tài)。
首先,詩人以“無才處處是窮涂”的自謙之詞,表明自己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華,生活貧困。他并不以此為痛苦,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
接下來,詩人借用“兩地誰傳萬里書”的形象語言,揭示了作者與孫正之之間的距離。這里的“萬里書”象征著心意的傳達,表達了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和思念之情。
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描繪自然景觀,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寧靜和超脫。他描述了節(jié)令的變化催促著歲末,溪山景色靜謐地進入他的廬舍,呈現(xiàn)出一幅寧靜自在的畫面。
在最后兩句中,詩人表達了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喜悅和對困苦生活的關(guān)切。他說無須論證過去的約定,而是希望能與陽光一同相隨,以籃輿的形式前行,暗示了他希望有朋友相伴,共同面對人生的困境。
整首詩以平和、淡泊的心態(tài)展示了詩人王安石的生活態(tài)度,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通過描寫自然景色和人情境遇,詩人以簡練、含蓄的語言,將內(nèi)心的感悟與對人生的思考融為一體,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