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蔡天啟 / 作者:王安石 |
杖藜緣塹復(fù)穿橋,誰與高秋共寂寥。
佇立東岡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
|
|
寄蔡天啟解釋:
詩詞:《寄蔡天啟》
杖藜緣塹復(fù)穿橋,
誰與高秋共寂寥。
佇立東岡一搔首,
冷云衰草暮迢迢。
中文譯文:
手拄著藜杖,沿著塹邊再次穿過橋,
與誰共度這高遠而寂寥的秋天。
孤立在東岡上,疑慮地搔搔頭,
寒冷的云彩,凋零的草地,夜幕漸漸降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作品。詩人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內(nèi)心感受,表達了對孤獨寂寥的深切體驗。
首先,詩中的杖藜、塹邊和橋等景物描繪了一個寂靜而荒涼的背景。詩人沿著塹邊,手拄著藜杖,穿過橋梁,途中似乎沒有與他人相遇,強調(diào)了孤獨的情感。
其次,詩人以高秋的景象襯托了內(nèi)心的孤獨。高秋時節(jié),大地凋零,天空中的云彩變得寒冷,草地也漸漸衰敗。這些景象與詩人內(nèi)心的寂寥相呼應(yīng),彰顯了他的孤獨感和凄涼情緒。
最后,詩中的佇立東岡一搔首表明了詩人的思索和疑慮。他獨自站在東岡上,不禁撫摸著自己的頭發(fā),思考著什么。這種姿態(tài)進一步加深了詩中的寂寥氛圍,也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不安。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凄涼的意境勾勒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憂愁。通過藝術(shù)的手法和景物的描繪,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景物相融合,達到了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的目的,給讀者帶來一種深深的共鳴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