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 作者:王安石 |
行看舒氣來方勇,臥聽秋聲落竟慳。
淅瀝未生羅豆水,蒼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見無遺種,肉食何妨有厚顏。
巫祝萬端曾不救,只疑天賜雨工閑。
|
|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解釋: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是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行看舒氣來方勇,
臥聽秋聲落竟慳。
淅瀝未生羅豆水,
蒼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見無遺種,
肉食何妨有厚顏。
巫祝萬端曾不救,
只疑天賜雨工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舒州七月十一日的雨景,表達了作者對天氣變化的觀察和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寫道:“行看舒氣來方勇,臥聽秋聲落竟慳。”舒州是指今天的安徽省舒城縣,這里的氣候通常較為宜人。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在這樣的好天氣里,人們行走起來顯得更加勇敢自信,躺下來聆聽秋天的聲音也感到悲傷和煩惱。這種對天氣的描繪,寓意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心的起伏。
接下來的兩句:“淅瀝未生羅豆水,蒼茫空失皖公山。”描繪了雨水尚未落下,羅豆水(指蓮花池)還未形成,皖公山(指當(dāng)?shù)氐纳矫┰谶h處蒼茫無際。這里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思索和對事物變幻無常的感慨。
最后兩句:“火耕又見無遺種,肉食何妨有厚顏。巫祝萬端曾不救,只疑天賜雨工閑。”詩人觀察到,農(nóng)民們在雨后又開始耕種,他們的付出與收獲并不對等,暗示社會不公和勞動者的辛勞。巫祝是指古代的巫師和祭祀,他們無法拯救社會的不公。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上天的疑問,認為雨水并非神靈賜予,而是天空中的工人隨意滴落的。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描繪舒州七月十一日的雨景為背景,通過自然景觀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和對人生命運的疑問。詩中運用的詞語簡練而富有意境,展現(xiàn)了王安石的才華和對社會的關(guān)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