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舒州次韻答平甫 / 作者:王安石 |
夜別江船曉解驂,秋城氣象亦潭潭。
山從樹外責爭出,水向沙邊綠半涵。
行問墻夫多不記,坐論公瑾少能談。
只愁地僻無鑋客,舊學從誰得指南。
|
|
到舒州次韻答平甫解釋:
詩詞:《到舒州次韻答平甫》
夜別江船曉解驂,
秋城氣象亦潭潭。
山從樹外責爭出,
水向沙邊綠半涵。
行問墻夫多不記,
坐論公瑾少能談。
只愁地僻無鑋客,
舊學從誰得指南。
中文譯文:
夜晚分別江船,黎明時解開驂車的韁繩,
秋天的城池氣象也顯得平靜。
山巒從樹外面探出來,爭相競逐;
水流向沙灘邊,綠意半遮半掩。
行人詢問路旁的墻壁,多數并不留下印記;
坐下來討論當年的名臣,幾乎沒有人能夠談得上來。
唯一的遺憾是這個地方偏僻,沒有能夠指導的知音;
舊有的學問是由誰傳授而來的,誰能給予我指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是他的一篇回答朋友平甫的韻文。詩中通過描繪舒州的景色和自身的感慨,表達了對自己所處環境的獨特感受和內心的情緒。
詩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夜晚離別江船的場景,暗示了離別之情。接著,詩人用"解驂"來比喻黎明時分解開驂車的韁繩,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秋城的氣象被描繪為潭潭,平靜而寧靜。
在第三、四句中,作者以山、水的景觀來隱喻人事紛爭。山巒從樹外責爭出,水流向沙邊綠半涵,揭示了社會的紛亂和人們之間的爭斗。這種景象可能喚起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反思。
接下來,詩人提到行人詢問墻夫和坐下來談論公瑾。"墻夫"指的是指在墻上刻字的人,暗喻過往的人們,而"公瑾"則指的是三國時期的名臣周瑜,暗示了歷史人物。行人詢問墻夫,但大多數并不記得,坐下來談論公瑾的人也很少。這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關注,以及對于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對真知的缺乏的憂慮。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遺憾和困惑。作者感到擔憂的是自己所處的地方偏僻,沒有能夠交流和學習的知音。他思考舊有的學問從何而來,又由誰來傳授。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和隱喻的方式,抒發了作者對于社會現象和歷史的思考和憂慮。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人事的暗示,詩中展示了作者對于現實的獨特觀察和對歷史的關注,同時也表達了對于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對真知的缺乏的憂慮。
|
|